老建筑是城市的记忆 用文化“经营”城市
2010年04月06日 18:35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华网杭州4月28日电(记者方益波)前不久,在宁波“东部新城”的拆迁中,一个文物保护点的命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邵家村老建筑“安乐遗址”被纳入拆的范围。经过多方努力,这个文物保护点最终被保了下来,但已经成了一个破烂不堪的空壳。

有专家指出:凡是能将建设和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城市,就能提升该地块甚至整个城市的“含金量”。简单地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当成纯公益投入,必然会出现建设和保护的矛盾,最终导致城市的“贬值”。

老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

在宁波江东区福明街道,“安乐遗址”的大门仅剩半扇,一块破损的“江东区文物遗址”木质牌匾斜挂在墙上。院子里的一些石料被撬,门窗几乎都被拆除,院里院外到处是被丢弃的垃圾和衣物。

宁波江东区文保所所长温尔平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安乐遗址”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建设项目,遗址保护的真正落实还要进一步与建设等部门协调沟通。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很多城市经历了大拆大建。无数承载历史文化的中国传统建筑被视为“破烂”而拆毁,建造起一批被当时的决策者认为“美观”“洋气”的高楼大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已经拆毁的中国传统建筑才是这个城市中“最值钱”的,对西洋建筑模仿得再像也只能是“赝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州流传一个说法:尼克松总统访华,对杭州的印象是“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此后杭州开展了一轮城市大拆建。经过考证,有人提出尼克松当初的说法其实是“古老的城市”,对杭州城市建设并无贬义。现在杭州市委、市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全新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对全市剩下的一万多间老房子,不管多么破旧,都“应保尽保”,认为是“文明的碎片”。

著名建筑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说,城市是有生命的,老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

有文化才有“含金量”

近年来,有长远眼光的“城市经营者”进行了不少成功的探索实践。

1998年,面临拆迁的杭州市孩儿巷98号户主反映,此宅为“陆游故居”,要求保留。杭州市文保所认为“无依据”。杭州市政府下文要求户主搬出拆除。一审法院也判决户主败诉并限期腾空拆除。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不少专家认为,孩儿巷98号是清代中晚期建筑,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价值数千倍于一幢新的豪华商品房。

于是,尽管不是陆游的故居,也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孩儿巷98号居然逃脱了很多挂着“文物保护”牌子的建筑物都难以避免的被拆迁的命运。最终,房管部门作出了“停止拆除”的行政决定,法院撤销一审判决。2005年,孩儿巷98号被杭州市政府正式确定为“陆游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市一家家地劝说已经入驻这块土地的房地产公司退出,由市政府投资40亿元保护起来,适度开发。虽然政府失去了土地出让的巨额收入,新增投资也不指望收回,但是杭州重现了历史上的“西溪”文化,城市因此“增值”,惠及子孙后代,远非40亿元所能衡量。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这个原本是杭州城西的荒郊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历史人文内涵的旅游胜地,其周边也被认为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地价屡创新高。

1999年,宁波在市中心建设中山广场,要将张苍水故居异地迁移保护。经群众反映,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宁波市重新规划,将故居原地保护起来。此后地方政府拨专款启动了故居陈列改造工程,今年初正式开馆。如今,张苍水故居已成为宁波重要的景点,中山广场也因为拥有这个明代建筑,而更具历史人文的底蕴。

不少房地产人士认为,因张苍水故居的存在,中山广场周边地块“含金量”大大提升。

古城不完全是怀旧的“花瓶”

先进的文化观对城市软实力的意义,不仅是“做地”,还在于“城市经营者”可以从文化中直接挖掘出经济价值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历史文化名城舟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遭遇了一嘲定海古城拆迁风波”,在全国形成巨大的舆论反响。当时的舟山市政府很委屈,觉得老百姓要改善居住条件,就必须要大动土木。不然,古城的老百姓就是居住在“电炉子”“火山口”和“台风眼”上。一些人士质问,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的一些模式来保护旧城是不现实的,“死人要给活人让路”,否则城市现代化的路子怎么走?城市怎么发展经济?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怎么改善?

进入新世纪以后,舟山市在老城区之外规划建设“临城新城”,逐渐把老城人口往新城疏散,实现居住质量的提升。城市决策层开始认识到,功能性的建筑可以另辟空间,看似破烂的古城才是最值钱的。城市可以从这些“金名片”中挖掘旅游价值,凸显个性,打造知名度,发展会展经济等。总之,古城不完全是怀旧的“花瓶”,是可以在经济发展、改善百姓生活的诉求中体现其“金饭碗”效应的。

在杭州,政府规定凡是超过50年以上的建筑物都不能拆,有的定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有的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模式进行开发利用。

京杭大运河边有一个堪称“最为破旧的棚户区”的小河直街,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居多,房屋破旧不堪,没有排污设施,一到雨天就污水四溢,遇到火灾就可能“火烧连营”。

杭州市政府近年来投巨资对小河直街进行了更新修缮,打造“运河概念”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中外游客了解“老杭州”的重要景点。这些全木结构房子的修缮成本每平方米要一万多元,全部由政府出。修缮完成后,原住户可以选择扩面搬迁,也可以选择回迁。

去年“十一”以来,这个景区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大批专家考察了小河直街,对这种旧城保护和利用的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由于类似景区的建设,运河边的土地大幅升值,拍卖所得再投入老街区保护、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主任陈述告诉记者,小河直街的建设投入没有依靠财政一分钱,就实现了财务平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