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屋为何那么短命?

220

2010.04.6

■  查看往期

 
 

两条新闻,一条是江苏扬州政府偷偷卖地,新建小区面临拆迁;一条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年产数以亿计垃圾。即使只是看这两个标题,你有什么感觉?
    拆了建,建了拆,这就是我们的经济模式吗?
    拆了建,建了拆,就算房子经得起折腾,人心也经得起这样折腾吗?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中国房屋寿命短 平均只有三十年

70年的使用权,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30年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有的地方则连十年都达不到

江苏省扬州市有个名叫渡江西苑的小区,它建成于2002年,共有两栋商品住宅楼,使用时间满打满算还不到8年,但是小区的居民突然接到通知说要小区要拆掉重建了,手中的土地使用权证即将成为废纸一张…[详细]

遭遇这种情况的小区并非只有扬州才有。南京市张家圩小区的居民遭遇了同样的情况:他们买下的房子2002年交房入住,2003年小区所在地块就被卖给了另一个开发商而即将拆迁,2009年底“拆”字刷上了墙,拆迁公告也贴出来了…[详细]

 

更别提那些未出世就完蛋的楼房了

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详细]

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6层民房突然倒塌。倒塌的楼房是新盖起来的,正在做内部装修。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详细]

 

域外参考

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

在英国,“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英国非常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02年,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寿命也达60年。[详细]

近邻日本对建筑的要求为50年

因为惯常使用竹、木等建筑材料及普遍对物品怀有洁癖倾向、认为经历了年岁后住宅质量会恶化,所以日本人对建筑寿命要求不像英国人那么长。多数日本人认为 “只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没有人把住宅作为为后代留下的社会资产。即使这样一般日本建筑的寿命要求也达50年。[详细]

是谁缩短了房屋的寿命?

住宅使用寿命越短,对地方政府越有利…

地方政府公司化,四处寻找利益空间

地方政府公司化,是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有见地的概括。改革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是地方政府导向的现代化,在社会资源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成为拉动现代化的最大动力,这是中国的现实和国情。本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守夜人的政府,一跃变成了主角,政府的利益跟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其行为、动机,都具有公司的特征。于是他们四处寻找利益空间,寻找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卖地,成了他们最大的财政来源。

 

不断的拆迁重建,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扬州偷偷卖地的行为,实际传达出一个可怕的信号:土地是稀缺资源,当政府基本处于无地可卖(或无好地可卖)之际,该怎么办?扬州对此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重复卖地,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提前收回公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这种巧取豪夺的做法,是把“卖地财政”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这种做法不能得到遏制,那么,地方政府永远不愁没有土地,“卖地财政”可以在一个城市出现第二轮、第三轮的恶性循环…

 

再加上建筑质量问题,建筑物就更短命了

有些是没有质量问题被当地政府强行推到的,也有一些是因为质量问题自己倒掉的或者不得不将之推到的。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不得不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

 

言论

肖余恨:

当公民对自己的私有财产,都没有哪怕任何一点安全感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样的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刘林德:

扬州市政府重复卖地,看似是一次程序错误的土地收回行为,实则是无视民生疾苦的疯狂逐利,疯狂的地价和房价的相互抬桩,最终还是要靠购房者的荷包承受。

郭允冲:

很多地方确实存在了一种赶进度、赶速度的问题,片面追求速度和GDP的问题,放松了质量的要求,对工期方面无原则地压工期、压造价。

韩寒:

我老家在上海金山,那边的村庄基本上都拆完了,好多人等着拆迁后去做一个城里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连一套老房子都留不住的话,是挺可悲的。

倒下的是房子,失去的还更多

从表面上看,倒下去的只是一所所房子,可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失去的要更多。

我们失去了安全感

一纸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的“公告”,就宣布将公民刚买了几年的商品房土地给征用了。建了8年的合法小区,说拆就要拆了。这样的事情在许多地方不断上演,宪法也好,物权法也好,在地方当政者眼里,纯粹是虚拟的可有可有的,是可以予取予求的道具。“公共利益”成了只有他们拥有解释权的幌子,在这个幌子之下,公民对自己的私有财产,都没有哪怕任何一点安全感。

 

政府失去了的信用度

这本土地使用权的法定凭证标明了70年的使用权期限。这不仅仅是一本证书,更是政府与业主的一纸官方合同,是政府对业主的一种正式承诺和保证。如今合同的另一方、被保证人尚懵然不知,官方就已经卖地拆房了,古今中外,有这样的合同和承诺吗?这不是政府对民众的失信,又是什么?拿一方政府的信用,换两个小区地皮的一次转拍,眼界何其浅陋!

 

社会则失去了文化积淀

建筑,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狭窄的弄堂,幽深的小巷,哪怕是一栋普通的居民住宅,都会记录下这个城市的人物和故事。随着时间的更迭和积累,人们一代代更替,城市物质文化积累越来越深厚,并以不同的方式传承和延续着,如西方哲人曾说的“建筑是凝固的史书”。建筑本身愈坚固,才能见证尘世沧桑,记录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追求,将那些先人的故事,写进自己的砖瓦缝隙。而如果我们的建筑,只能有三十年的历史,甚至更短,当它还没记完一代人的故事就被拆除,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在那不断的拆除与重建的过程中,不知道丢在和何处。

 

调查

1.你认为中国住房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是?
拆迁重建太多
建筑质量太差
其他原因
2.住房寿命短带来的损失你最看重哪一项?
经济损失
安全感
文化沉淀
其他
3.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有个词叫“老屋”,爷爷奶奶住过,爸爸妈妈住过,自己也在那里长大,东西可能都很旧了,但充满着人的气息。在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来安顿自己脆弱的心灵…

   
 

凤凰网评论频道 | 编辑:郭刚 张恒 彭远文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