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师资状况”调查
2009年09月18日 14:32千龙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教学点师资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教学点是农村学校中的一种办学形式,目前隶属于当地中心学校管理。因此,教学点师资水平低的现状直接受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情况以及师资调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1.“编制”标准阻碍教学点师资供给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1;中学为18∶1,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标准进行上下调节。但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新进教师的工资发放。因此,即使一些省份根据实际情况对本省农村教师编制适当放宽,当地县级政府也限于财政紧张无法放宽编制。对各个学校来说,县域内的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等绝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问题。而中心学校、完小的办学条件较好,加强中心校的建设又是大多数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目的。这就导致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中心学校、完小的教师缺编程度较轻,偏远地区教学点处于最差的境地。

具体来讲,教学点教师看似超编、实则缺编的状况导致了师资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首先,从生师比标准来看,教学点教师处于超编状态。教学点学生数量少,一个教师一般带几个学生,最多也只有一二十个学生。调研的大部分地区教学点生师比最高在15:1左右,很多教学点生师比低于10:1。从这个角度看教学点生师比很低,而且“按学生人数平均的教学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这种表面的“生师比”看作教学点教师超编的充分理由而不给增加新教师。其次,从其实际情况看,教学点教师严重缺编。由于长年未引进新教师,教学点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点一师一校,一名教师扮演着教师、校长、生活辅导员等多种角色。教学点教师短缺但又得不到补充的情况迫使很多地区仍聘请大量的低薪代课教师,这就导致了教学点师资水平难以保障。

2.不规范的师资调配方式导致教学点教师质量低下县域内教师流动没有遵循合理的流动机制,而是处于一种“潜规则”下的僵化状态,即优秀年轻教师,以及一些有关系但水平较差的教师一般在县镇中心校工作,而初小和教学点教师水平较低。其次,中心校对教学点分配教师带有主观性。布局调整过程中教育资源向中心校集中,大多数中心学校将年轻骨干教师集中于本校以加强自身实力,而认为教学点“迟早要撤并”,很少下派新教师。很多教学点教师也谈到:中心校不给教学点派好老师,很多老师由于平时工作成绩差或者得不到领导赏识就被调到教学点以示惩罚。再次,目前很多地区没有一种长效机制保障优秀教师能够及时地填充到偏远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去。教学点地处偏远山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师待遇很低,调查中大多数教师都反映不愿在教学点工作。有关研究也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城市教师过剩,农村地区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很难吸引教师到这些地区去工作。

三、加强农村教学点师资建设的对策思考

合理配置农村地区教师资源,保证教学点教师数量并努力提高其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讲,其一,适当放宽教师编制以保证对教学点的师资供给;其二,促进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其三,加强对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质量,从而保证教学点的教育质量。

1.适当放宽教师编制,保证教学点师资

对于教学点来说,不能单独以编制标准限制教学点的教师数量。教学点学生数量少是客观事实,几个或十几个学生需要2-3位老师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教学点教师数量不仅要依据学生数量,而且也要考虑到年级数、学生是否中午在学校用餐、是否住宿等客观情况。因为如果教学点年级较多,规模稍大,不适合多级复式教学;或者一些教学点学生中午在学校用餐或需要住宿,这些情况需要的教师数量势必比按编制标准计算的数量要多。调查中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校长提出:偏远农村学校学生少,按学生数来安排老师不符合实际,按照班级数来分配老师比较合理。这样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学者也曾提出:“合理制定和落实农村中小学编制。根据农村居住特点和人口发展预测,合理规划学校布点,适度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2.规范调配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作为直接管理教学点的中心学校在安排教师时,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尽量派责任心较强、吃苦耐劳、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教学点。同时,应注意在一定时间后使教学点与其他学校教师调换,让教师流动起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优秀代课教师应继续保留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转为公办教师;还可以实行优秀教师走教、送教的方式让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激励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改善其师资状况和教学质量。具体讲,应对进入教学点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实施优惠政策。如岗位补贴、评聘调配优先等,且必须及时兑现以形成长效机制。国际教育大会也曾指出:“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短缺特别严重的国家,应该给当地的小学教师们提供补偿措施,例如给予特殊津贴,提供住房、娱乐设备及免费的交通工具,对教师的家属给予免费的医疗服务,为其子女提供寄宿和学习的便利设备,以及免费使用学校用地等。”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

加强教学点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长效措施。首先,增加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机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专款用于村小教师培训,在选派教师培训时,一方面要选择优秀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偏远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名额,让他们享有与其他学校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其次,针对教学点这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对教学点教师的专门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复式教学和远程教育培训。其中复式教学培训应教授教师领会复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质,学会复式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应定期组织教学点教师学习远程教育的操作和教学技能。再次,培训方式上应灵活多样。骨干教师可定期利用假期集中到城区参观、考察、听讲座,一般教师可就近参加各种专题培训;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带动作用,可由中心小学牵头同学科的村小教师定期集体备课,还可以在县域范围内几个乡镇为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该研究报告系国家级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 赵丹)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