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中国文化的局外人
2008年12月10日 17:16中国图书评论 】 【打印

加缪在中国的精神之旅

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中国之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汉语本《鼠疫》(“外国文艺丛书”),由顾方济等人翻译,他的另一部小说杰作《局外人》,则在第二年现身于袁可嘉等人编译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此引发西方现代文学的启蒙浪潮。虽然身染“鼠疫”的“局外人”的荒谬表情,与对未来充满“新启蒙”幻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格格不入,但人们仍然宽容地接纳了加缪,把他视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伟大哲人和批评家。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学者自我陶醉的文学依据,也为荒诞主义美学渗透中国文学,开辟了微妙的感性道路。

然而,加缪最重要的思想著述《西西弗的神话》却姗姗来迟,直到1986年才由杜小真译出,并于1987年由三联书店以“新知文库丛书”的形式出版。这个甘阳主编的小型“文库”,计有十种小册子,32开本,只有787×96毫米大小,模样简陋而又寒伧,其中包括弗洛姆的《弗洛伊德的使命》,但大多数文本如今都已遭到遗忘,惟有《西西弗的神话》闪烁着微弱而持久的光泽,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家竞相模仿的话语范本。

加缪的另外两种思想文献《反与正》和《反叛者》,被收集在一本叫做《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的文集里,由上海三联书店以“猫头鹰文库”的名义出版,加上先前出版的《西西弗的神话》,加缪的重要思想文献,已完成了在中国境内的早期开发。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散文集》,是加缪译介活动的一个休止符,此后是一个漫长的文化严冬。加缪和其他西方作家遭到了迅速的遗忘,正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复兴浪潮被蓄意悬置一样。直到新世纪降临,加缪才被重新解冻,从长达十多年的休眠中苏醒过来。世纪末的1999年,译林出版社推出《加缪文集》,显示出存在主义实施局部突围的迹象。该书由郭宏安、袁莉、周小珊、顾方济和徐志仁等联合翻译,保留了小说的未完成形式,企图向我们传递作者意外死亡所留下的空白,以及隐藏在这种空白里的无言的惊骇。悄无声息,却可以视为加缪在中国获得重生的信号,由此开启了加缪译介的第三阶段。

2000年,译林出版社再版了由顾方济、徐志仁和郭宏安翻译的《鼠疫,局外人》;此后,广西师大出版社和西苑出版社分别再版了杜小真译的《西西弗的神话》;2003年10月,陕西师大出版社又推出插图本《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在杜小真的译本基础上增加插图,以期迎合视觉时代的读图渴望。在这股细小的再版旋风里,加缪的幽灵说出了旧日的絮语。

这个阶段的真正突破,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在2002年推出的4卷本《加缪全集》,由柳鸣九和沈志明主编,该书的出版显然得到了法国文化机构的资助,它按加里玛出版社的“七星丛书”版编辑,不仅重译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还翻译了他的全部剧作和政论、文论等散文作品,译者是李玉民、丁世中等。这是加缪译介运动的高潮,获得了学术界的良好评价。从1980年到2002年,经过长达23年的漫长时间,加缪的孤寂灵魂,终于完成了缓慢的远东旅程。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朱大可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