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2008年12月09日 16:36复旦政治学评论 】 【打印

二、民族主义思潮:回应全球化挑战

80年代的人们很难设想,在10年后曾具有“共识”中国思想界会出现剧烈分化,并最终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而首先挑战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就是后来被称为民族主义的新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民族主义思潮能够在中国知识界乃至中国社会打破自由主义的“一统天下”并日益取代自由主义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原因,有着广阔的国际背景。综观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大致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八九风波”的震撼是9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转向的第一个原因。1989年的那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政治冲突打乱了中国的政治节奏,也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无论今天的以及今后的人们怎样站在各自的立场,根据各自的感受来认识和评价十多年前的那场政治风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深深地为那场政治风波所震撼。政治变局可以改变权力关系,而权力的变更未必能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但是,如果政治变动能够真正震撼了人心,引发了人们内心的思考,这种变动就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八九风波”就属于这样深刻的政治变故。毋庸讳言,自由主义在80年代的言说,尽管十分复杂,有时还显得相当晦涩,但自由主义的话语所具有的对中国现存政治秩序的颠覆性是显而易见的。1989年政治冲突彻底展现了自由主义话语的现实政治涵义,在自由主义的“兑现效应”面前,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大众变得慎重起来,开始了重新的思考。他们在认真的考虑中国是否真的需要一场转向西方的社会革命,而那正是自由主义所极力推荐给中国的一种未来选择。中国的思想潮流由此发生了改变。

90年代伊始,一篇来自海外署名闻迪的长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对80年代政治精英们的思想倾向提出了全面质疑。几乎与此同时,一位国内的年轻学者何新发表一系列文章,全面批判80年代的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闻迪与何新,一外一内,率先在中国的思想界揭开了对80年代再反思的帷幕,并在90年代里逐步发展成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识中的一种新的倾向。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原因,是经历了“八九风波”后中国在90年代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环境的变化。而这背后正如中国新一代思想家们所揭示的,是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以及中国面对全球化境遇造就了民族主义新思潮的崛起。90年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新思潮对自由主义的挑战,首先指向了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西方集团以及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批判全球化,批判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是中国当代新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础。

全球化对中国的波及和影响,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最深刻的原因。尽管在外界看来,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在中国内部则切身感觉到了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有的中国学者指出,“与西方一样,民族主义在中国也是现代的产物,确切地说,是现代性的产物。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的民族主义是在西方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中自发自然地产生的;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却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和冲突中被动地产生的。”

民族主义思潮中所显示出的全球化的观念是:全球化是一种帝国主义的、专制的、反民主反自由的过程。全球化的经济规律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全球化只是西方利益的普遍化而不是经济福音的普遍化。因此,作为“外围”国家的中国在不可避免地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选择地抵制全球化。在民族主义者眼里,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坦途而是一条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对美国的态度是衡量当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一块试金石。1995年5月至8月,《中国青年报》等单位进行的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引起广泛影响的针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的政治观、国际观进行的调查《中国青年看世界》,第一次十分清楚地通过对西方、对美国的看法,把中国普通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反映、透露出出来。这次调查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国青少年一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反美爱国情绪。调查显示,87.1%的青年人认为美国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同时超过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反感的国家是美国,美国高居最反感国家的榜首。这样的惊人数据,与人们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政治观念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印象大相径庭,大大出乎包括调查主办者在内的许多人的意料。美国方面十分关注这次调查,当时的美国总统,后来在国会作证要求改变对华政策时,将这组数据作为了他的重要论据。这次调查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觉察到,中国政治风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透过青年人国际观、美国观的变化,人们清楚地看到:90年代的青年已经改变了80年代的否定性倾向,转而对中国现状持有基本肯定的态度,对国家和社会出现了较高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风俗和中华民族的特性、历史也持有基本的肯定态度;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的信心增强,对国际关系持有现实主义的认知。一句话,中国青年心中久违的民族意识在复苏。

如果《中国青年看世界》反映的仅仅是普通青年人的政治心理层面的变化,那么在随后的几年中民族主义思潮迅速地向理论层面爬升。从1996年至1999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等三本畅销书的问世,被看作中国青年一代民族意识新觉醒的标志。《中国可以说不》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为畅销的政治评论性书籍,其出版和畅销主要价值在于,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民族独立意识复苏的历史性现象;《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主要价值在于代表和反映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长期受过美国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对美国的不同于80年代的再认识,该书试图通过美国对华态度揭示中美关系的真实,而这正好涉及了新民族意识中的核心问题;《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首次从实现民族复兴的视角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系,试图对于青年一代中出现的新民族意识进行归纳整合。这三本书被境外舆论认为是反映当代中国青年一代民族意识代表性的著作,并且引起了西方政界的注意和一些西方战略家的重视。美国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新著《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中在有关亚洲和中国的论述中,特意提到《中国可以说不》和《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他指出:这两本书反映出的基本看法是,“全球化是美国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的延伸”,并认为这两本书所反映的思想,很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学说,进而成为一个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主义”取代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思想平台。这三本畅销书的出现,也标志着民族主义议题大规模地进入了公共话语领域。

概括起来,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有五大基本诉求:

——反对全面开放,主张适度开放。民族主义者大都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相对的独立的经济循环与经济主权,中国人具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记忆,这些都是在全球化中免受西方经济剥夺与政治颠覆的有利条件。但中国毕竟处于格局的外围,全球化对于中国风险大于机遇,不利多于有利,对此中国人不能一厢情愿,必须考虑如何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主权。

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大国经济的特点,民族主义者大都主张走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道路。即扩大内需,同时加强对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支持和保护;限制粮食进口,鼓励国内粮食生产;集中力量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进口替代,拒绝引进的短期效益的诱惑,扶助本国粮食生产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自我成长。

——推进区域化,建立亚洲经济圈。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和中国作为后发的大国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政治关系成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题。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生存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资源、市场、资本、技术约束,都成为中国的爱国思想家们最关心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提出了一种“生存空间理论”。在战略上,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不约而同地将区域化看作是抵御全球化负面作用的利器,认为推进区域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和地区经济抗御全球化浪潮冲击的能力,所以对第三世界国家非常重要。实行开放以来,中国面向西方的开放,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却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新的矛盾。如果继续走面向西方扩大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路子,不仅不能解决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短缺。因而中国要重视与东南亚以及中亚和西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制衡对西方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依赖,最终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联结东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共同市场,制衡和消解对日本、美国、西欧的依赖,扩展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

——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全球化造成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的大分化,中国也不例外。民族主义认为,长期推行改革之初提出的“效率优先”的原则,是无助于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不断扩大,使得外资分布不均匀。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还会带来社会团结和稳定问题。所以应改“效率优先”为“兼顾效率与公平”,以防止中国内部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分化。

——抵制西方话语霸权,矫正崇洋媚外心理,建构民族新文化。在民族主义者看来,全球化也是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向全球渗透、蔓延的整体过程。民族主义者时常提醒国人:“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更要警惕西方的文化全球化,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要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抵制。一个面对即将来临的后殖民时代的外围民族,必须进行认真的文化反思。才能在民族意识上保存民族生存的空间,保持民族生存的权利。”文化民族主义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资源,形成富于时代气息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以抵御西方文化挟持话语霸权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而对中国现实的统治。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十分注意青年一代民族精神和健全心理的培育。民族主义思想家十分忧虑和平主义和所谓“世界主义”意识对青年的腐蚀和麻痹,大声疾呼培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为民族崛起的斗争做好精神和心理上的准备。

——发展中国的战略产业。和各国民族主义者一样,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主张发展中国自己的重化工业和战略产业。他们认为,中国的开放属于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不利于受资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利于国家产业的技术升级。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开放经济,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只是其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的沉淀,长此以往“外围”国家企业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经济学家把大量精力投向了关注民族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迅速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自80年代以来弥散在中国人民和青年心中的失败主义情绪逐渐散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到加强。这一社会心理变化,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全球化的挑战和中国的崛起,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推动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走向高涨。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房宁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