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607
2012.10.24

导语:“十一”长假,《你幸福吗》街采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还上了《新闻联播》,引发巨大关注与争议。随后,《我的父亲母亲》系列节目再次引发观众的感动和疑惑。央视怎么了?这些“不合常规”的采访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在传递着怎样的一种信息?[详细][网友评论]

我姓曾

从《你幸福吗》频现雷人回复,到《新闻联播》帮人寻母,再到《我的父亲母亲》中老人直言“不希望活着”,都激起了舆论的一片声浪,这些节目究竟有何魔力?

从《你幸福吗》到《我的父亲母亲》,“不合常规”的幸福调查爆红网络

从9月29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超过5600万条微博与之相关。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到“我姓曾”的大爷。甚至有网友将“雷人回复”的视频剪辑到一起,在网络上热传。而这类回答,在之前的央视,能否播出都是无法想象的。

而在《你幸福吗》告一段落之后,央视借着重阳节的时机又制作了《我的父亲母亲》,对全国各地的老人进行街采。一位80岁的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她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感动。而《我的父亲母亲》也继《你幸福吗》之后,爆红于网络。

央视新闻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其实,相关报道能引发热议也并不令人意外。与《新闻联播》以往过于宏观的报道方式相比,最近的报道能够走进普通人之中,关怀具体的人和事,显得尤为人性化。在报道中,连答非所问的“我姓曾”这类“神回复”都不再被剪辑掉。老实说,这类镜头在以往《新闻联播》中肯定不会出现。但正是这种看似离题的回答,反倒体现了节目真实性,也增加了节目可看性。

在今年9月的广告推介会上,央视就提出在2013年的新闻中“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和民生新闻的比重,加强时效性和贴近性,在节目形态和语态上也发生变化”。实际上,这类报道虽非通常所谓重要新闻,却也决不是什么边角料新闻。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百姓民生,百姓更关心的是日常生活。央视此举,也可说是回归新闻报道原则的一种尝试。

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里央视的传统形象

在以前,央视里“人民生活都很幸福”

在大陆的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新闻联播》就是前十分钟领导人都很忙,中间十分钟人民生活都很幸福,最后十分钟国外人民水深火热。甚至有网友许愿,“希望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新闻联播》、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差别由此可见一斑。在许多人的心中,《新闻联播》距离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甚至是“另一个世界”。

而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在央视诉说自己的苦难

也就是在这种语境下,《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在几天前,《新闻联播》更是播报寻母启事,费时3分43秒。《新闻联播》正常仅半小时,播报内容要求严格,如今却拿出这么多时间关注寻常百姓事,这简直是“超国民待遇”。

同时,一位80岁的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她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有网友就评价说:普通人在新闻联播也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苦难。

郑州街头68岁卖煎饼老太,她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希望全部破灭”,普通人登上央视诉说自己的苦难。

今天的中国人不只关心国家大势、江山社稷,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关注普通人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是否生活的有尊严。

央视的关注表明国家正愈发重视个体的感受

这一次央视一改宏大叙事的报道风格,不再只说“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把话筒递到了不同的个体嘴边,由他们对着镜头说是否幸福、是否还有遗憾。网友“Bill小窝”说:“没看出来吗?央视正在不加裁剪地贴近和反映现实,不要讽刺,不要挖苦,不要抱怨。我的感觉是在直播平民百姓真实的声音,虽然有些笑点,但却是新闻反映民生的一个良好开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把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人、投向个体,似乎也是这个国家未来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人们更加重视个体命运,重视个体尊严,重视个体感受。而未来,这或许也是这个国家所需前行的方向。

曾几何时,我们将个体视为“螺丝钉”甚至“蝼蚁”

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一直都缺乏对于个体的足够尊重。自春秋至近代中国,尊严一词多与权力有关。但在现代,尊严一词更多是与权利有关,简言之,尊严就是独立个体的权利被尊重。但是古代中国的等级秩序森严、个人本位缺失、权利意识匮乏、礼法与宗法约束、私有产权不受保护、公私领域没有界分等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古代中国人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被尊重。

而到了现代中国,在“全国一盘棋”的年代,个体被诠释为“一枚螺丝钉”,“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个体的选择与感受完全被忽视,更别提个体被尊重甚至幸福感了。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个体对于国家而言不过是“蝼蚁”,可见要让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型中的中国正需重述个体的权利与价值

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占据舞台的是英雄,是大人物。普通人通常连龙套都不是,往往只是宏观描述下一组注解用的数据。毫无疑问,中国仍然是处在转型期,而这个转型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型,更多的是要涉及到制度包括观念上的转型。

而在这种转型期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重新审视并且重视个体的权利和价值。同样的,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应该由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感受的关注,就如同央视这次做的一样。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把麦克风交给作为个体的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央视在校准新闻的方向,也是在帮助这个国家校准前行的方向。

个体权利得到尊重是社会文明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社会尊重,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这不仅牵涉个人权利的实现,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的标志,而一个个人权利没有保证的社会,整个社会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基础,因而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社会是由“人”组成,个人虽然渺小,却是形成文明的分力。在整体利益被逐渐淡化的年代,每个人都应当被重视,每个个体也都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石,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央视在校准新闻的方向,也是在帮助这个国家校准前行的方向

“7•21”北京暴雨,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一袭白衣,在电视上一个一个念完死难者名单,这在央视是首次;最近,央视把镜头聚焦普通人,记录下不同个体的“幸福”与“不幸”,甚至“神回复”都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也是破天荒的。

对于这个苦难的国度来说,国家之幸不再是空洞的“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具体到每个人,你有你的幸福,他有他的不幸。珍重个体的“幸福”与“不幸”,珍重个体的尊严与权利,这才是这个国度未来前行的方向。欣喜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关注民间疾苦,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尊重个人权利,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珍重个人的幸福与苦难,重述个体的权利与尊严,这是追问“你幸福吗”的意义所在,更是国家方向的校准。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