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
2011 08.04

导语:一身侵华日军的打扮,手握“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这不是在拍电影,而是黄山一景区重现的“鬼子进村”场景。负责人称,这是让游客了解历史,具有教育意义。此前还有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如此对待历史都受到了民众指责。为何会出现这种事,它们错在哪里? [详细] [网友评论]

黄山“鬼子进村”

在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却有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利益。

明明是为挑逗民众娱乐神经

当地旅游办称,让游客过把“戏瘾”,自演“鬼子进村”,是寓教于“演”,给人教益。但在外人看来,却是对这段历史的不尊重,而它浓浓的恶搞气息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真是缅怀历史,为何偏偏直奔抢“花姑娘”而去?因为这最能挑动民众的娱乐神经。在这背后其实出于娱乐的考虑,什么最吸引人便怎么做,完全无视历史,无视民众的感受。 看似严肃的“抗日戏”,也跳不出公众的审丑圈,反而更像是十足的闹剧。 [详细]

却偏偏立上“铭记历史”的牌坊

当然,旅游地营造些欢娱,无需大惊小怪。逗乐游人,招徕眼球,本来就是商业营销的惯性策略。人文教化虽可贵,终不是旅游景点的“靶心”,它们毕竟不同于教科书。

可既然是营造乐趣,挑逗民众的欢娱神经,就不宜立“谨记历史”的牌坊,将戏耍跟教育意义“拉郎配”。拿“鬼子进村”来教人勿忘国耻、爱国恤民等,只是徒增笑料:当游客摇身一变成了戏中人,表演的非专业、情节的夸张、气氛的和谐,必然会催生太多爆笑,于欢腾和尖叫声里,谁还能体味到,革命年代的人性、尊严、死亡的美好或悲怆?[详细]

为日军立碑,“反省历史”的幌子之下是同样的利益至上逻辑

黑龙江方正县花了纳税人70万元的人民币,为70多年前日本“满洲开拓团”的250名逝者立了一座碑。为侵略者立碑,这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官方解释为“带着反省历史、祈愿和平的想法立碑”。但这解释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真正的原因,方正县没有勇气说出口。方正是黑龙江有名的穷县,不过却有“第一侨乡”的美誉,在日本有约35000华侨。如此众多的日本华侨,当然与当年的“开拓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侨民,或为中国人与日本人联姻的后代,或为日本人在华留下的遗孤,在取得中国身份后又返日本。方正立碑的真正目的,至此终可揭开面纱。所谓反思历史祈愿和平都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拢住“开拓团”后裔的心,并以此为桥段,多招商多引资。

方正县政府为发展经济,殚精竭虑招商引资,是好事。但方正做法欠妥的地方在于,它是以伤害国人感情的方式。这种连尊严都放弃的引资方式,为方正县首创。显然,方正官方对待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发展要讲究持续性、正当性,发展是为和谐,为幸福,如果发展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亲者痛仇者快的畸形感情基础上,又何谈和谐与幸福? [详细]

调查

1.你如何看待方正县要求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一事?
可以理解,符合当地打造“东北旅日侨乡”的战略目标
多一点宽容,毕竟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
难以接受,工商局不标日文不给执照的做法涉嫌违法
十分愤怒,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的“汉奸行为”
说不清
2.你认为方正县应该给日本开拓团立碑吗?
应该,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宽容胸怀
应该,有利于增进中日友谊
不应该,开拓团也是侵略者,立碑伤害民众感情
不应该,是淡忘历史遗忘国耻的行为
说不清
3.方正县的上述举动先后遭网友严厉谴责,你如何看待?
网友的做法对,遗忘国耻的行为不能容忍
网友的做法欠妥,过分渲染民族主义不利中日和解
说不清
 
移民团立碑

28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松本盛雄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外的方正县观看刻有旧满洲开拓团已故成员姓名的石碑。

黄山和方正县的做法只是“消费历史”的一种形式而已,“消费历史”,其实一直以层出不穷的新面貌出现在民众面前,你我都不陌生。

历史文学、宫廷戏、历史剧:人人都拿历史来说事

长期以来,影视圈一直是历史的重镇,同时似乎也是重灾区。 各种形形色色被“戏说”的乾隆,拍了一版又一版的《还珠格格》,去年还有某新生代导演筹拍一部楚汉争霸时期的电影,称要“挑战传统观念”,认为项羽“就是华盛顿”。 当然,还有纠缠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及之后的《大清那些事儿》、《三国的恐怖事儿》……

历史的大热,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特有与共有的文化景观。易中天成了现象,清宫戏垄断荧屏,仿古建筑、饮食、服饰成了主流,“国学”疑似复兴……在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历史背后,历史正在遭受一次来自消费主义最强劲的解构。 [详细]

却往往错乱时空、混淆是非,造成民众不明历史真相

在去年上映的新《三国》中,关羽被莫名其妙地被改成自杀。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关羽之死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两大著作都是写关羽战败被俘,然后被孙权斩杀。而对于关羽的“自杀”,新《三国》的刘备扮演者于和伟则解释:“英雄的死是需要有气势的,被万箭穿心死得太不好看,也太没有尊严了,所以最后拍成了自杀。”

在以消费为宗旨的创作逻辑中,历史只是被借过去的一个背景,历史人物只被借了一个名字,“好看”的情节被保留下来,不好看的就必须改变历史让它“好看”起来。熟悉老版三国的观众可能还知道历史在新《三国》中被篡改,但对于年幼者而言,也许就拿它当真了。[详细]

娱乐成为最高追求,历史失去了“以史鉴今”的力量

当历史成为消费品的时候,“历史”被绑在战车上开进了发家致富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其定位便是为了制造一场可以吸引大多数人参与的全民娱乐,而不是去建构什么文化精神。在这样一种娱乐的、功利的和商业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下,历史何来“教育意义”,如何“以古鉴今”?

渐渐地,人们发现,历史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人们很少将屏幕上进进出出的古人想象为自己一脉相承的祖先;故事不过是故事,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是,人们就在哈哈大笑或者惊险刺激之中得到了某种心理的餍足,从而彻底地忘掉了“历史”所应具有的力量。 [详细]

移民团立碑

黑龙江安正县的这一做法引发巨大的争议,民众指责其有失民族气节。图为中日友好园林内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上记录的名字。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拥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图为开拓团持枪进驻大石头屯。

拿历史乱消费,是因为历史太过久远,还是利益至上的理念模糊了太多的是非,或是这个民族太过擅长“淡忘”?然而一个民族是不应该这样对待历史的。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同样是二战这段历史,在西方世界,相关的著作和影视剧作品汗牛充栋。《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都是著名的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近年又有《朗读者》这样优秀的新作。对于艺术家而言,历史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却不仅仅将它当做娱乐,而是严肃地进行反思。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参加过60年前那场战争的老兵们这样说。记住历史不仅是对曾经作出贡献的人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再犯类似错误。西方之所以如此连篇累牍的讲述那段历史,是为了再也不要发生法西斯这样的悲剧。一个善忘的民族是很危险的。[详细]

不辨是非如何继续前行

许多时候,以历史的名义发言拥有某种不可违抗的威严。因为历史并非一些陈年旧事的无聊考证,而是立规矩、定是非、激浊扬清,主宰现实的判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即是规范现实:“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让后人评说”、“交给历史评判”,这都是人类社会对历史的尊重。人们相信历史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历史能明辨是非。对于现代人而言,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人们分辨出是非对错,并以此对照今日之事。 [详细]

“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

有些错误是能力问题,如某些历史作品中有史实错误,这仍可以原谅。然而最可怕的是对历史没有丝毫敬畏之心。日本侵华的历史真实发生过,有人在那次战争被凌辱、被杀害,这些人是同胞,甚至有的就是你的祖先。这本是一个民族的惨痛记忆,需要严肃的反思,却被当做娱乐噱头,良心何在?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卷首开篇便对读者提出读史的态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读者要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的敬意”的态度,这值得这个毫无敬意的时代中的每一个人去反思。[详细]

移民团

日本第二次移民团在伪三江省(今黑龙江省)桦南县武装占据七虎力河沿一带后,把原来不过200人的村庄,扩展为能容纳四千余人的大城镇,并名为“千振乡”。

移民团

在“千振乡”,日军为镇压黑龙江省桦南县土龙山农民对日本武装移民、强征土地的反抗,血洗了12个村庄,杀害1000多同胞。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话令人深思。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纪云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