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558
2012.05.18

导语:最近,在中国的外国人成为了舆论焦点。先是北京宣武门,英国籍男子涉嫌强奸;接着,北京交响乐团的外籍大提琴手动车上爆粗戏弄中国女性,一时间激起舆论哗然。北京警方也开展了清理“三非”外国人的行动。在华外国人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自由谈:平常心看待“洋大人”挨打] [网友评论]

外国人

在华外国人频频成为负面新闻主角,这在之前并不多见。

北京每天实际存在的外国人超过20万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吸引着外国人的到来。据统计目前在北京生活的外籍人员中韩国人规模是最大的,他们中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的东北四环的望京区域中。据《中国社会发展报》报告2011年的最新数据,北京望京小区常驻韩侨约有3万人,占该小区总人口五分之一。韩国人在望京地区经营的餐厅、超市、茶馆、美容院等超过了500家,望京也因此有了北京“韩国城”之称。

而根据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入境北京的外国籍旅客及人数达199万之多,创下历史新高。而除了这些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员外,根据我国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居住在北京市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员有91128人,北京市的外籍人数也仅次于广州、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而实际上,目前在北京,每天实际存在的外国人将近20万,他们在北京、旅游、工作、生活,居住在北京市所有的行政区县。[详细]

与此同时,涉及外国人的案件、纠纷越来越多

2012年5月8日23时左右,在北京市宣武门地铁口往南一百米崇光百货对面一名外籍男子涉嫌猥亵强奸中国女孩被众人阻止并殴打。第二天上午北京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证实该事件。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依法拘留审查,此案正在依法办理中。[详细]

5月14日,在沈阳开往北京的D8次列车上,一名外国男士将脚搭在前排中国女士的头上,随后发生争执。该外籍男士非常熟练的抛出连串京骂:“你有毛病!”“你傻X!”“你瞎叫唤个XX!”后经媒体证实,这名外籍男士是该乐团首席大提琴手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详细]

这样的问题不止是在北京出现。2009年7月15日,广州发生一起非洲裔外籍人员聚集派出所并堵塞交通事件。7月15号下午3点钟左右,越秀区公安分局矿泉派出所民警依法在广园西路唐旗服装城二楼进行治安检查时,发现一名外籍男子,正在非法兑换外币,外籍男子见到民警前来检查迅速用手击破档口的窗户玻璃,并从窗口往下跳,背部被玻璃刮伤,随后自行到医院接受治疗。而后陆续有一些非洲裔人员来到矿泉派出所门口聚集,经警方劝解后散去。[详细]

随着国家开放,出现这类事件是必然

随着国家开放性与包容力的增强,大量的外国人涌入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合法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同时又各种非法违法行为的外国人也多了,应该是一个累加效应,90年代外国人越来越多之后,到了21世纪,这种违法犯罪的势头是逐年增加的趋势。北京的问题,相信同样存在于开放与发展程度较高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即使是对其他更多城市来说,更多的外国人到来也不再是绝对新鲜的话题。

它意味着,“三非”问题可能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视“三非”,清理“三非”,是把这类问题纳入到正常的法律规范之下,类似的正常化处理方式也理应为其他地区采纳。公安机关从全国角度讲也在研究如何加强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控制。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对外外国人管理加强和整治问题。[详细]

地处北京东北部的望京被称为“韩国城”,但是近年来望京的韩国人也在不断减少。

在广州,滞留期超过6个月的非洲人有2万人。但是如果把非法滞留及频繁短期出入境的人加起来,“实际人数”应该在20万左右,这相当于广州户籍人口的2%。

“三非”外国人是指在中国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态度有着微妙的变化。从好奇、围观,恐惧、排斥,甚至一度以贴敌我标签的方式分而处之,其中不无特定历史和时代背景因素。

一方面,“外国的月亮就是圆”颇有市场

新闻报道上海漕河泾工业园区内物业有明文规定,电梯接送客人一定要送完外国团才能下来接中国人,并以此理由拒绝让还未乘满人的电梯上中国人,即使是孕妇也不能得到“开恩”,其原因就是当时电梯里的乘客是外籍人士。同样是人,为什么外国人就要特殊一些?如果说,怕在工作上延误老外们,那么有孕妇也不让与外国人同趁一电梯,就说不过去了。只要有是点文明素养的人,都会为“妇孺病残幼”让行。而上海漕河泾工业园区的规定,分明是以外国人为本,这十足就是崇洋媚外。

时至今日,面对外国人,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一种似有刻意的好感与善待总是挥之不去。称境内外国人作“友人”、表现出格外的热情自不待言,更有甚者以认识和结交“外国友人”为傲,仅仅因为一张洋面孔,似乎就能受到特别的优待。大部分官方机构也保有类似的态度,或许初衷不同于普通人,但格外友善,乃至超国民的友善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一种不倾向于认定外国人“有问题”的心理导向,在处理“三非”行动的姗姗来迟上实有隐现。[详细]

另一方面,怀揣“义和团”心态的也大有人在

民族意识的高涨是这些年来的现实。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带来了民族自信的提升,但是,对民族自尊心高度敏感的现实却没有改变。长期备受外辱的历史痛感不会在几十年内说没就没。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不经过拳头硬碰硬的斗争,尊严还很难说被真正建立。

民族意识当下在人们心中很容易被唤醒,它逐渐成为人们语境的一部分,直接指引着个人的行为。

即使一些并不具有特别含义的个案,也往往会刺激到敏感的民族自尊。

这个个案就是如此,关于它的民族情绪表达并不奇怪,也不需要过度解读。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民族意识既提升一国的凝聚力,但它同时又使得个人和国家都变得冲动、敏感。这始终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话题。[详细]

这两种心态都是民族心理脆弱与幼稚的呈现

对外国人的两种非正常化态度,其实在另一个角度也能体现,就是中国人在国外的态度上。公众场合的喧哗、夸张的举止,以及近年来“扫店、扫街式”的购买力“展示”,引来了不少负面评价。这两者看似天壤之别,张扬地走向两个极端,却都不能跳脱出中国人自己不够自信这一心理原因。

如果说崇洋媚外是一种自卑的表现;那么盲目排外并非就是自信的表现,这都是非理性的态度。崇洋媚外会导致我们的民族自尊心的受损,民族气节、民族自豪感的淡漠;那么盲目排外会导致我们狂热和无理性,乍一看是在爱国,实际上由于丧失理智,缺乏头脑和判断,结果往往是好心酿了大祸。这样的教训,我们不是没有过。这两种极端,表现的都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脆弱与幼稚。[详细]

时至今日,面对外国人,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总是存在一种似有刻意的好感与尊崇。

民族意识的高涨是这些年来的现实。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带来了民族自信的提升,但是,对民族自尊心高度敏感的现实却没有改变。

从国家层面说,一个国家如何对待本国国民决定着如何对待外国人;从国民层面说,国民对待外国人的心态,最终来源于国民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己。

对待外国人:不必神化亦不可妖魔化

市民是城市的灵魂和文化的体现。如今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外侨社区的悄然兴起,外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的城市生活。外国居民正在成为中国沿海大城市市民的新成分,是国际化都市的“人”的要素,他们带来的文化多元、国际观念,涉及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外侨在中国的身份转变了,不再是客人,而是城市的一分子。

所以,对待外国人的心态,既不没必要众星捧月般的认为外国人的素质就是高,外国人就代表着先进,也不能一味的排外。让外侨多元文化与中国文化密切交流,这种交流不再是官方层面的,而是居民生活层面的接触。纠正把外国人当外宾或异类、内外有别的心态,这当然要从民间、从基层做起。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敞开心胸,容纳更多世界居民,正是时机。[详细]

学会平视外国人需要先正视自己

走在国外街头,迎面而来的陌生人的善意微笑,你不会认为那是一种习得的、“专属”给外国人的友好,因为陌生人间的相互微笑示意是人与人之间、常态化的友好表达。而走在大陆街头,陌生人之间的互不关心、漠然是一种常态,于是,对外国人的友好反而显得突兀,或者至少是反常的。“态度差”背后,是不经意地、融入到行为模式里的待人有别。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平视他人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自觉地高看外国人是一种表现,见到上级、长官条件反射式地微笑何尝不是另一种表现?因此,处在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常常处于时而仰视、时而俯视的状态,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态度的变化。人与人本该有的真诚、自信、情感流露被不由自主的“计算”应对所取代,也更不必谈从情绪、态度上推己及人而来的谨守公共礼仪了。

从这个层面来看,反思对外国人态度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更值得我们努力的其实是,如何改变社会管理模式、国家对待国民的方式,来让本国国民在自己的国家获得一种平静、安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一种自信、舒展的生活心态。[详细]

要让外国人守规矩,需要一个法治化的公民社会

宣武门英国人公开猥亵案件中,人们担心行凶者的外国人身份会使得他可能逃脱中国法律的制裁。实际不用担心,按中国刑法中的属地管辖原则,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犯罪,受到中国法律的管辖。而且平安北京所透露的旅游签证,和已经被拘留的事实,排除了该人的外交官或外交官家属身份,不享有外交特权,案件已经进入中国司法程序。从此前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有关新闻也可以看出,中国法律根本不会在这样的案件中弯曲。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每年10%速度的增长,五六千万这样的进出人次,将来还会增多。但是一个法治化的公民社会,绝不会因此受到挑战。因为在法治社会,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的行为将会收获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人人都有清晰的预判。[详细]

2006年10月20日,北京一位司机把车开进了非机动车道,被一位外国女士劝阻。很多外国人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外人,并且在为他们居住的中国城市注入公民精神。

CBA北京金隅队外援马布里,很多时候都会像北京市民一样挤地铁、去工体看国安队比赛。

不“排外”,也没必要“媚外”,平常心对待外国人需要我们有一个自信、平等、法治化的公民社会。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