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4
2011 03.29

导语:3月23日下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患者捅死捅伤医生事件。事件导致一个前程无量的年轻医生无辜被害,其他三名医生、护士也不同程度受伤,而凶手还是一个未满18周岁的年轻人。惨剧让人悲痛,暴行让人愤怒,但悲痛和愤怒之外,更需要的是反思。[详细] [网友评论]

wanghao

一个冲动的患者,一把疯狂的尖刀,一起1死3伤的恶性医院安全事件。不得不说,这是一出只有“受害者”的悲剧,在死伤的医生背后,是一个由医生、患者、双方家人乃至整个社会组成的“受害团”。

无知的动刀由头:

专业医嘱被当成故意刁难

让我们先根据目前已知的线索回顾一下案件的来龙去脉:血案凶手罹患强直性脊柱炎,希望用药物“类克”治疗。但是因为凶手此前已经在肺科医院确诊肺结核,所以医生建议凶手先抗痨治疗后,再来用类克。凶手对此不满,认为这是医生在变相拒绝治疗,由此动了杀机。

查阅相关医学知识可知:医院医生绝非有意刁难患者,而是根据其身体状况,给出了一份专业的诊疗建议。然而,这样的建议却被患者误读了,冲动的暴力下终酿悲剧。[详细]

无辜的受害医生:

生前从没为凶手做过诊疗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案件中被刺死刺伤的几名医生,此前根本没有为凶手进行过任何诊疗。也就是说,这并非一起典型的医患纠纷事件,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过节纠葛,只是纯粹的暴力伤害案件。

总之,这既不是那种医患关系长期紧张之后处心积虑的报复,也不是当场爆发激烈对抗后的失控之举。凶手很可能是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始终无法看到治愈的希望,精神上焦虑过度,求医不顺之后心理防线随即崩溃,以一种报复社会的疯狂心态,向无辜的医生举起了屠刀。[详细]

无情的网络投票:

65%网友竟对惨案感到高兴

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人竟然对这种暴力手段采取了纵容支持的态度。事发后,在一家门户网站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占65%)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

这种高兴与医生被砍的心理,被很多评论人认为是丧失人性的表现,因为这样的“高兴”,将医患的冲突、将舆论对医生的误解,表现得淋漓尽致。[详细]

无力的防范保护:

悲凉之外,医生群体感受到的是恐惧

事件发生后,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这种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惨剧发生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加强了内部的防护措施,力求提高医生的防护意识,完善医院的门禁制度和探视制度。

同仁被害,网上却出现一片叫好声,无论受害者的同事与否,医生群体在这样的语境下怎不悲凉。更要命的是,暴力手段和表达,还让很大一部分医生心生畏惧,因为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着生命危险。惨剧发生后,被害医生所在医院的麻醉师就表示,自己再也不敢上手术台了。[详细]

无尽的追问:

你我都可能成“凶手” 更可能成受害者

白岩松在看完上述投票后,发出如下追问和感慨,他说,“看完这样一个数字,我一身冷汗,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这4000人当中的一个?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这4000人当中的一个?杀那个医生的凶手只是一个吗?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凶手当中的一员呢?而归根到底的说,在这样一种仇恨被演绎到新的高度的情况下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会是谁呢?”

应该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表面上受辱、受伤、受害的是医生,其实最终受害并为之埋单的都是患者,因为患者在数量上虽然是大多数,却必须依赖医生,这是由医患关系决定的。[详细]

“杀医血案”中,被患者捅死的王浩是一名实习医师,28岁的他本该在今年8月份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王浩生前曾经告诉同学唐莹,“等我当了医生,一定会对患者很好很好,绝对不收红包和回扣。”

虽说此次血案与其他医患血案相比有很多特殊之处,但其折射出来的仍然是医患之间长期缺乏互信的困局。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缘何表现出势如水火的对立,乃至酿成一再发生的患者杀医惨剧。

医生群体被严重污名化和妖魔化

医生的苦累几人知晓

崔永元在一期节目里说:“同等的门槛中,医生的收入是最低的;同等的收入中,医生的门槛最高的。”的确如此!在中国,医生是一个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其付出与收入明显不匹配!

有一些医生的流失,并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心累!中国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生不得不提防着随时被病人告上法庭,不得不书写着世界上最厚的医疗档案、签署着最多的知情同意。这种被患者提防、不信任的程度,在其他国家是不可以想象的。

医德败坏却不断被放大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经费补偿不足,使医务人员的技术性、劳务性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待遇 与投入不成比例。加之目前医疗市场的不规范竞争,个别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影响,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出现了收受“红包”、药品回扣等违纪违规行为,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应该说,少数医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确损害了医生职业的神圣性,但无限放大却有违客观和公正,因为这种媒体曝光和言语宣泄必然会得到绝大多数看病难看病贵患者的认同。 [详细]

媒体助推舆论强化了医患敌意

另一方面,舆论在反思医患关系时是不停摇摆的。当发生一起患者被伤害的事件后,舆论会高举道德大棒,把医生当成敌人,一边倒地站到患者那一边,严词谴责医德的堕落和医风的败坏。而过段时间发生一起医生被伤害、被羞辱的事件后,舆论又会站到同情医生的那一边,谴责患者的蛮横、偏执和极端。

关于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随着这些极端的个案,不断发生着周而复始的情绪化摇摆:患者被伤害了,就同情患者,谴责医生;医生被伤害了,就批评患者,同情医生。

这样的舆论摇摆中,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医生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患者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受害者”意识中都会选择报复对方,对对方充满防范和敌意,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医患关系在摇摆中自然不断恶化,这一次的伤害事件,可能就埋藏着下一次对对方的报复和伤害。[详细]

对什么都不信更是当今社会通病

医患之间缺少互信,还与当前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缺失关系紧密,对什么都不信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病。

于是,我们看到,从“缝肛门”到“八毛门”,从“医生防暴”到“患者录音”,折射出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在加深。医生害怕患者,患者也害怕医生。双方互相戒备、互相防范,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详细]

敌意加剧 暴力登场

从哈医大杀医事件来看,医患矛盾不仅来源经济矛盾,各方的舆论都指向医生和医院无良。总之,错误的舆论、医疗和医院的体制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极少数医生缺乏人文素质道德无良,都导致了患者对医院的敌对情绪和对医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和医患之间的对立,经媒体报道,更容易在社会上形成“破窗效应”:窗户上有一个破口,就会有更多的石头投向它。

而国内大医院的医生超负荷工作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医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沟通。另一方面,患者在一次次不信任情绪累积后,看病遭遇挫折或者不公正待遇时,往往诉诸的只有暴力。因为他们什么都不信,就堵死了和平解决问题的通道。[详细]

网友通过横幅对此事件表达哀悼:为医生罹难而悼,为医患环境而忧,为从医之路而惑,为愚民之乐而悲。我们呼吁:停止杀戮、不再沉默。

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冲动——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这便是当前典型的反智情绪,它弥漫并充斥着整个社会,在互联网上尤盛,日渐成为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的主要因素。

正常社会的逻辑:相信医生 相信专业

当下“怀疑一切”的心态,实际上是典型的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指的就是对知识、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和接受教育的敌视、怀疑态度,它通常表现为嘲弄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认为它们是无用的而且蔑视它们。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只能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们的,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逻辑。

患者对于医生,就是如此。当人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下,除了信任之外,别无选择。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信任。

作为患者,会为自己的不信任找到很多理由,比如担心医院乱收费,担心粗心的医生会下错诊断,担心缺德的医生会坑自己。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这些个案不能成为理由。先入为主地把眼前替自己看病的医生,想象成会坑害病人的恶魔,本身是愚昧无知。

只能丢掉这种无知的偏见,在良善的沟通中选择信任。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详细]

蔑视专业权威的反智逻辑:只有虚无和破坏

在中国,反智主义的盛行,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原因。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反智成分在思想上渊源于法家,与法家汇了流的黄老道家以及法家化了的儒家,也都曾在不同程度上给反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遗憾的是,这些反智思想中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与延伸,大部分的最后结果都是,随着改朝换代,那些符合统治集团意志的部分被提取出来作为菁华,然后慢慢扶正为一种“国教”般的主导思想,至此反智论就走入“尊君卑臣”的反智悖论中。

而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也存在两种很奇怪的反智特征。其一是它虽然反智力上的权威,却不会催化一种个体主义的思潮延伸,没有塑造出一种底层大众的独立性与个体理性,从而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迟迟塑造不成。也就是说,反别人的智了,却没有用自己的智把自己武装起来,还很容易在反完之后,陷入一种虚无状态。这种盲目地反智,目的只为打倒和破坏,于是,逢专家权威必反成为一股潮流,在专业要求强却又要为普通民众所接触的医学领域,充斥这种情绪更是不足为怪了。 [详细]

“穿上白衣,我是一名医生,以救死扶伤为使命、追求成就感,渴望做一名杏林守望者、做一个好医生。脱了白衣,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相夫教子,追求普通人的好日子,渴望有尊严地活着。”协和医院的章蓉娅医师这样写道。

历史的惨痛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蔑视专业权威、打倒一切的反智逻辑,不但蚕食了社会理性,而且破坏了社会信任。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袁训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