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567
2012.06.04

导语:最近几天,北京22中学生言覃遭老师辱骂的事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据媒体报道,老师称其非北京户口,是借读生,家里无权无势无钱,是个三无人员,随时可以滚蛋。校方在6月2日回应称,当事老师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学生言覃却已经退学回湖南老家休养。[详细] [网友评论]

北京22中

当事教师说的“你们家无权无势无钱,你就是一个‘三无’人员,随时可以滚蛋!”在微博上风传,很多网友非常愤怒,但校方矢口否认这一点。其实,是否真的说过,并没有那么重要。

当事教师是否说过并不重要,这就是社会现实

北京22中6月2日发表声明称:5月30日,有媒体发表题为《“你三无,你滚蛋”》的报道,并未对家长、学生、学校三方进行采访,而是仅从微博上采取不确凿信源编造新闻,报道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同时,文中报道称“年级组长王老师冲言同学大吼‘你们家无权无势无钱,就是一个三无人员,你随时可以滚蛋’”的言论,经多方核实,王老师从未对学生说过此番言论。

但是,没说过不代表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去年夏天,北京裁撤农民工子弟小学的事情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学校的突然关闭,让很多孩子一下子没有了上学读书的地方。后来虽然事件得到了解决,不少公立小学也吸纳这些农民工子女入学,然而得到的待遇却又与一般学生完全不同。更有很多孩子连滚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户口,一上完小学就不得不回家念初中了。[详细]

“随时滚蛋”的语境下是强者对弱者的戏弄

虽然最近几年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要求和限制不断放开,有不少农民工子弟顺利在父母打工城市的公办学校读书,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农民工子弟的受教育权和待遇的现状。正如这位老师所言,就算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公办学校读书,那只是借读,学校随时都可以开除农民工子弟,随时赶走农民工子弟。

而“三无学生”论的更深层次含义则是,学校恩赐了农民工子弟受教育权,给了他们在城市公办学校读书的机会,也就随时有权剥夺他们的读书机会。这本质上是一个拥有资源的强者对缺少资源的弱者的戏弄:甭管怎样,你必须听我的、让我高兴,否则就给我滚蛋。[详细]

上学越来越可能会压垮一个家庭

有人曾总结过中国的“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几年前将教育归纳进“新三座大厦”主要是因为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的推行,使得高校学费不断上涨,让之有可能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负担。然而现在,中小学教育给家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高额的支出背后还要承担着“随时滚蛋”的风险。

最新一期的《南都周刊》关注了“小升初争夺战”,很多没有关系的普通家庭在孩子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要给孩子报考与名校初中有着种种关系的辅导班,俗称“占坑”,动辄几千上万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对于很多没有当地户籍的家庭来说,即使进入名校,也要面临着数万元的借读费,更别说哪天老师不高兴叫你滚蛋了。而对于农民工子女,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学校里的“二等公民”,罪魁祸首必然是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

能“随时滚蛋”的学生在学校里无异于“二等公民”,可又是谁制造出了这样的“二等公民”。

根本因素是森严的户籍壁垒

说到学校里的“二等公民”,罪魁祸首必然是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因为区分一个学生的身份,最容易的方法也是这个。试想一下,一个本地户籍的学生,即使家里也是“无权、无钱、无势”,学校或者是老师会轻易说出“随时滚蛋”这样的话吗?

于是乎,这些“二等公民”们可能会交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钱,却得到更多的不屑和冷嘲热讽。这样的制度下,一个孩子可能念完小学就面临着无学可上的窘境,除非他回到户籍所在地,即便他从小就生长在这里;这样的制度下,即便是有孩子十分幸运的从小学念完了高中,面临高考,依然不得不回到那个户口本上印着他自己却可能十分陌生的地方。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弱势家庭无路可走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催生“二等公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资源近年来越来越集中,强势的地区、强势的学校越来越强势;弱势的地区可能连基本的教学都难以满足。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就算在城市里,也有名校与普校之分,孩子从四、五年级就周末无休,不就为了一个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吗?

城市里的打工者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那里的教育资源必然稀缺,而且农村留守儿童各类事件不断见诸报端,送回去又会远离父母的教育,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凭什么非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在城市的学校里做起了“二等公民”。

教育者功利心态下,“三无”学生可有可无

农民工子弟虽然在城市的公办学校读书,但是学校也仅仅是给予了他们读书的机会,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与学校和老师关系不大,老师可以对他们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要他们不惹事就行。

学校和老师与农民工子弟在心理上有隔膜,学校和老师必须把他们与本地户籍学生区别开来,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部门对于城市公办学校对于农民工子弟的学习成绩状况没有纳入考核之中,升学与否与学校和老师无关。说白了,就是农民工子弟不能给城市的公办学校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老师歧视农民工子弟。[详细]

歧视心理是中国人的通病

歧视心理是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一个心理模式,它包括地域歧视、城乡歧视、贫富歧视……成千上万。换言之,中国人只要能比较的东西,几乎都包含着歧视的种子。而这其中,地域歧视和城乡歧视又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看看各大网站留言跟帖的地域谩骂,想想生活中遇到过的种种,就可以看出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心态也不奇怪。

虽然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农民工子弟难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的制度藩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打破,但是城市公办学校和老师与农民工子弟之间的无形之中的心理藩篱依旧存在,仍然将他们区隔开来,学校和老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本地学生和农民工子弟。而这一点上,歧视心理不可忽视。

中国教育资源近年来越来越集中,强势的地区、强势的学校越来越强势;弱势的地区可能连基本的教学都难以满足。

教育是在育人,它关乎着一代人的未来。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蔡元培先生曾是北京22中的第一任校长,他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去。故而,这次事件发生后,曾有人写道:蔡元培先生,这位老师让您蒙羞了。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详细]

然而当下中国的教育观却出现断裂和异化

当下的中国教育观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断裂。无论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还是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统统没了影踪。社会把学校教育当作制造人才的工厂,学校则把学生当作徒具记忆的容器,教育只是一个传送数据和复制概念的过程。无疑,这是现代教育的悲剧。

更为严重的异化则是看人下菜碟。教育也许可以授艺不精,但是必须给孩子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还是那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假如让功利、歧视从小就进入孩子的内心,并以之形成价值观,未来无论是他有多么大的学问,人格总还是不健全的。

教育观异化毁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

22中校长已经道歉了,但歧视的伤害是道歉所难以弥补的。我们看到,虽然校长再三致电言覃的父亲,虽然其父也再三催促言覃回京读书,言覃都拒绝了,坚持在湖南休息。试想,你在人心里拉了一道口子,然后道声谦,伤口就可以平白愈合吗?有些伤害消除不掉了,有些人的一辈子也这样被毁在了一次伤害上。

面对悲剧没有悲剧意识,才是最大的悲剧。教育的失败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幸,它关系到一代代人的健康成长,决定着未来的时代精神。教育部门和社会需要深刻反思,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知觉的容器;学生有自己的人格,而不能任意被改塑,用知识改造一个人或一批人,使他们都变成工具,或许只要几十年的时间,但要使一个或一批人都成为有德行和情操的人,则需要几代人或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也即是说,要毁掉一个时代的人很快很简单,反之则难。

歧视心理是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一个心理模式,它包括地域歧视、城乡歧视、贫富歧视……成千上万。换言之,中国人只要能比较的东西,几乎都包含着歧视的种子。

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教育和正常的成长,这关乎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关乎人性,关乎基本的良知。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