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底开始,一组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它的文风一改往昔,不再端着,而是变得轻松灵动如春风拂面。它提出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主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坚持理性;还指出为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异质思维”和“沉没的声音”,这些看似陌生难懂的新词,却一下子纷纷击中了时局的软肋,说到了人们心里。评论中常见的复杂理论分析不再难懂,相持不下的争议也仿佛有了可以共同讨论的基础。实际上,这组评论,是近期该评论部推出的第三组系列评论。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这些不同以往的文章。【网友评论】

【独家对话周瑞金:《人民日报》在告诫地方执政者】 【马立诚:人民日报评论表达“进步的社会管理办法”】

 
 

以罕见方式深入解读“社会心态”,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4月21日到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版连发5篇文章审视当下的“社会心态”。这些文章涉及公平正义、维稳与维权、理性与非理性、弱势群体等社会焦点问题。文章提倡用“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提倡倾听“沉没的声音”。《北京青年报》社论评价它们“显示了不一般的理论勇气,为人们开拓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这组评论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网友纷纷留言表达看法,媒体也争相转载并主动回应。【详细】

 

《中国青年报》的回应版面

香港《文汇报》报道版面

这五篇文章的收官之作《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引起了一轮媒体大讨论。《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论文章《让“沉没的声音”自由言说》做出回应,《中国青年报》也发表文章《警惕“沉没的声音”爆炸》,《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文章《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才能听到“沉没的声音”》等。 【详细】
在微博中搜索关键词“沉没的声音”,共有7113条微博。而在凤凰网转载的系列文章之二《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中,共有127824人参了评论。网友不仅关注此事,还用系列文章中的观点解读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网友“苦之果”说,“社会怎样才能多一点公平、公正?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让沉没的声音不再沉没。”【详细】
香港《文汇报》文章说,官方媒体以罕见力度关注内地社会心态,以平实语言和诚恳态度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它还引用北京学者的话说,人民日报此举凸显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的社会心态问题,更显示出中央希望向基层执政者倡导一种疏导社会心态的观念。 【详细】
 
网友调查
 

调查

1.你如何看待人民日报该系列评论文章的意义?
蕴含着重大决策导向信息
可能只代表评论部的声音,不具备特殊含义
达不到皇甫平式意识形态大争论级别
主要是警示地方政府倾听民意
美丽开放的语言和思想高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无论如何,当此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意义非常
说不清
2.你如何看待该系列评论文章的观点?
文章切中时弊对当下有准确把握
文章的理论和现实仍然有差距
说不清
3.你对该系列评论文章最大的阅读感受是什么?
愉悦的体验,语言和思想都堪称卓越
清晰的文理和不俗的胆略让人印象深刻
确是针对当下问题的肺腑之言
与自己的所见所想有差距
其他
 
 
 

从“难读”到“好看”,网友感叹《人民日报》终于有“人”味

系列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因为它与以往的党报评论文章完全不同。有“人”味,为“民”言;接“地气”,达“天听”……这是网友对它的评论。这组文章完全放低姿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既不说教也不居高临下,不说高深的理论也不谈意识形态,它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事实,说出自己的观点。凤凰卫视评论员郑浩认为,系列评论站在了老百姓角度,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为弱势群体说了句公道话,给他们出了口气。同时,也给政府上了一课。【详细】

 
立场:
以老百姓心态向政府建言

该系列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立场。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体会真实的“社会心态”,并将此写在文中,向执政者建言解决之道。在《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中这样写道: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这种体恤老百姓真实感受的文章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详细】

语言:
平实易懂而非空话套话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党报的评论文章总是很“难读”。而“社会心态”系列文章完全不同。比如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中有这样一段: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这种表述方式很亲切,因为它用的是最浅显的语言、讲的也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更容易为人接受。【详细】

姿态:
下接“地气”上达“天听”

该系列评论是以怎样的姿态在向执政者建言的?这就是很多人评价的“接地气”。它这样表现在文章中——“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它说出了老百姓没渠道、没机会表达,不受重视的心里话。【详细】

 
“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

4月26至5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部陆续发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认为“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详细】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详细】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详细】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详细】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详细】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详细】

 
 

地点: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日报》重要评论常包含特定含义

凤凰卫视评论员郑浩认为,《人民日报》评论部能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肯定是有特定的含义,因为《人民日报》是党报。1978年的5月份,各大报转载了《光明日报》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都转载了这篇文章,有拨乱反正的积极意义在里面。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部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和当年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个文章相提并论。 【详细】

 
 

时间:社会转型期 矛盾集中涌现思潮激烈交锋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时间会浓缩成就,也会叠加矛盾。”“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正是社会关系渐趋紧张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场经济的作用;拆迁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也与“单位人”向“社会人”、“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有关。”值此特别的时期,为中国前途开出不同药方的思潮,在网上网下也斗争激烈。【详细】

 
 

内容:把话说到百姓心坎里 同时为执政者破题

“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文章正面看待老百姓的情绪,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更切实的要求。【详细】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系列评论
 

3月24日至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部系列文章“如何协调社会关系”。【详细】

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

当下许多社会关系的紧张,往往是不同利益诉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能恪守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保持中立仲裁者角色,那么群众上访、拆迁自焚就会大大减少。【详细】

理顺结构才能舒缓“社会焦虑”

正如一副七巧板,拼版如何摆放,决定组成什么图案。社会终究是由不同群体组成,铁板一块没有结构和关系可言。在这意义上,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契机。【详细】

以“社会共识”涵养公序良俗

我们呼唤思想解放,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并将之视为社会进步,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共识,沿着各自轨道任意滑行。【详细】

让“社会组织”助推社会和谐

实践日益证明,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党委和政府统统都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各类社会组织,应当也必须成为党和政府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详细】

 
 

是文以载道 不是曲笔阿世

“文以载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千古不朽的原则,它要求作文必须弘道,绝不能不负责任地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100年前李大钊也倡议“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人们看到的“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清晰地表达了论者的人民立场,与客观、冷静的理性务实精神和对当下中国的清醒观察。【详细】

谈包容:
强调胸怀和自信

包容异质思维,是率先引起轰动的一篇。文中写道,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这需要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详细】

说公正:
消解“弱势心态”的关键

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需要在公平正义阳光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这需要执政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详细】

讲理性:
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

今天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详细】

 
“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系列评论
 

2月10日至3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系列文章“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详细】

树立公信从学会倾听做起

我们不能忽视,在一些地方,横亘于干群之间的“信任墙”依然不少,尤其是当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辟谣没人信、谣言满天飞”时有发生。【详细】

让公信力在阳光下生长

公开透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政府公信力的打造,与政府服务人民紧密相连。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公开透明就会成为一种主动选择。【详细】

维护群众利益才有公信

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也必须服务人民。可以说,除公共利益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利益,这是政府的天然属性和根本旨归。【详细】

用制度守护公信力成长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能不能始终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使用权力。【详细】

干部作风是公信力的生命线

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它反映民主、服务、效率和法治的水准,是比“足食、足兵”更重要的力量。信任危机,是最深刻的危机,而信任的力量,正维系于每一名干部点点滴滴的修为、见微知著的作风之上。【详细】

倾听“沉没的声音”

关注弱势 挽救边缘群体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13亿人口、正经历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详细】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详细】
哀莫大于心死。胡星斗教授曾警告,要警惕“强势集团欺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滑向边缘群体,边缘群体中的绝望者可能沦为暴力群体”。“有什么办法能够放大他们的声音,增强他们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沉没的声音”如果得不到倾听和回应,就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演变成“爆炸的声音”。【详细】
一旦权力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迷失自己的定位,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就很难畅通,权利救济机制也必然匮乏,由此社会则可能种下不安全的恶果,而这种不安全对社会中的每一分子来说都意味着高度的风险,谁也无法从社会日渐充盈的戾气中受益。众声喧哗中不故意忽视“沉没的声音”,各个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因此畅通,这样一种格局,将会使原本自居为弱势的群体看到自己权利被维护和救济的希望,这种希望足以使人心安定下来,使社会安定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和平”、“法治”也才因此有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
 
凤凰解读
 

《时事开讲》 郑浩

 

包容异质思维 思想再次解放
(文章)实际上为创造一个更和谐,更容纳不同意见的环境,创造一个了新的条件。

 

党报发文 含义特殊
这篇评论文章肯定有特定的一个含义,因为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它是党报。

 

不同即敌对 心态是不自信
发展已到关键期,要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哪怕鸡同鸭讲。

 
语言新则思想新,思想新则事可成。理解我们的时代,解决我们时代的问题,需要言说,需要思想,需要方法,但更需要的,是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