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 总第667期 实习生:刘卓雅 编辑:魏巍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已造成55人遇难、9人失踪、136人受伤。坚实的道路轰然炸开,安居的城市似乎危机四伏,危险距离每一位市民又有多远?[详细]

石化为何成为悬在城市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

易燃、易爆、有毒的石化项目犹如一柄悬在城市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让居住其中的市民提心吊胆。

黄岛中医院,一名遇难者家属蹲在路边哭泣。

世上没有绝不会泄漏的管道和罐体

化工生产和物流设施发生毒害、火灾和爆炸事故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国内外均如此,油管泄漏更是常见的事故。

尽管欧美等国的安全防范优于中国,但也难逃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化安全事故,并且事故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970年至2000年间,美国天然气长输及集输管道共发生事故8814次,年平均发生事故294次。作为世界输油安全记录最好国家之一的加拿大,在2000年发生了45起输油管道的事故;2011年,事故数量已经增至142起。

石化管道具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特性,天然存在风险。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对管道安全的保障也只是事后监测,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工业界有句名言,没有绝不会泄漏的管道和罐体——即便是安全级别最高的核电站。

近年来,事故频发加剧了市民的担心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油气管道运输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经超过10万公里。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之下是日益严峻的安全隐患:中国东部油气管网随其服役期的延长,管道腐蚀、破坏等问题颇为严重;西部油气管道因服役环境自然条件恶劣等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此次青岛爆炸之前,2010年大连的“7•16”爆炸事故令许多人记忆犹新,2013年7月30日福建漳州PX项目发生爆炸事故,而就在同一天,人民日报还刊发《探析PX之惑》系列文章第一篇,文称“国内出事故的往往是小化工厂,而像PX这种大项目,运行几十年来,全世界没出现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油气管道事故率平均为3次/1000公里/年,远高于美国的0.5次/1000公里/年和欧洲的0.25次/1000公里/年。频发的事故和统计数字,无一不在加剧市民们的担心。

尤其黄岛爆炸发生在人口密集区,更易引发恐慌

黄岛在胶东半岛胶州湾的西侧,与青岛市区隔着几公里的海峡相望。这里原来是农村。70年代,为了将胜利油田的石油从海上输出,在这里建设了一系列的石油储运设施:输油管线,储油罐区,油港。

在建设黄岛经济开发区时,整个石油储运设施并没有被搬迁。这个新的开发区一开始就笼罩在危险的阴影下。更过分的是,在石油管线还没有被迁移的情况下,就在管线两侧建设了大量的商业和住宅建筑。而这更容易引发许多市民的恐慌:自己的脚下是不是也藏着这样“不定时的炸弹”?

该如何打消市民的担忧和恐慌?

类似青岛管道爆炸这样的安全事故频发无疑会加重民众对化工项目的顾虑和抵触,但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新化工项目的上马。如何消除市民的担忧和恐慌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学习的一课。

在选址时,化工项目应该尽可能远离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的偏远地区布局,始终和居住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中心城市

既然危险不可避免,就应该尽可能的远离危险。在选址时,化工项目应该尽可能远离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的偏远地区布局,始终和居住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否则,一旦发生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包括青岛在内的多起爆炸事件之所以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就是因其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

事实上,在中国早期的城市规划中,确实出于安全考虑将化工厂布局在偏远郊区。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大举扩张又将这些原本人烟稀少的郊区变成了人口旺盛的闹市,危险系数陡增。这一方面暴露出中国城市规划的预见性有所欠缺;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尽快启动这些老旧化工项目的搬迁工作。

要诚心诚意地向当地居民进行解释

不可否认,一些石化项目的危害性被过度夸大了,一些民众的忧虑只是杞人之忧。典型的案例是PX项目。PX,又称二甲苯,这个从科学角度来看属于“与汽油同一级别的低毒化工物”在流言的渲染下变成了多数民众心中的“高毒致癌物”。PX项目也因此在各地难以容身。但是民众的情绪化、非理性并不是政府、企业回避民意的理由。民众的怀疑和猜测可能是没有根据的,但政府和企业的解释和回应却不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政府、企业抱着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激发当地居民更大的反感和不信任,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对于民众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政府和企业需要做的是耐心细致的解释,这包括:和当地居民举行对话会,详细说明项目内容,诚恳回应各方质疑;工厂不定期向居民开发,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工厂的安全措施等等。

必要时应给当地居民准备“利诱”或“补偿”

“鸡屎拉在我家后院,鸡蛋却下在别人家里”——这是台湾早期“邻避运动”的口号。换个角度来看,要想让民众接受令人不快的化工厂、通信基站、垃圾场等“鸡屎”,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其提供利益“鸡蛋”作为补偿。

以日本为例,如果一家化工厂希望进入一座城市,为了获得当地居民的同意,其通常会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篮子“鸡蛋”作为补偿,包括雇用当地居民当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捐建体育馆或剧场等文化设施,供当地居民使用;免费为当地修建高规格公路、城际铁路;为当地居民组织公益活动乃至给周边的居民发放生活健康补助金。

由此可见,要想让当地民众普遍接纳一个新化工项目,就应该让民众感受到这个项目的到来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切实的好处,而不仅仅只是能为政府提高GDP、增创税收。

忽视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比起危险本身,对危险的忽视才是更大的危险。那些埋在城市周边、城市地下的不定时炸弹就是在人们的不闻不问中轰然炸开。

百分之零点几的事故概率对个体来说就是百分百的灾难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一再论证某些化工项目的事故发生率极低,可以放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但是这极低的事故发生率一旦发生,就会是个体难以承受的致命灾难。百分之零点几的事故概率对于个体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况且这百分之零点几的低事故发生率还是建立在各种安全措施有效执行的基础上,而青岛爆炸案就反映出当前这些安全措施的执行并不到位:管道老化超期服役、工厂距离居民点太近、发生泄漏后没有第一时间疏散民众等等。

“没有出现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并不等于“零事故”。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发生了民众反对建设大型化工设施的抗议活动。上述的事实表明,民众的担忧是有道理的。黄岛这次因输油管漏油造成的严重事故,该让决策者们都警醒了。错误犯一次是无知,但同样的错误接二连三甚至没完没了地犯,就是愚蠢和犯罪了。

灾难需要被总结和记住,忽视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为什么会发生泄露?泄露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管理上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泄露的原油会进入市政排水涵道?……”国家安监局局长、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长杨栋梁十五问青岛爆炸事故,是对青岛石化企业的责难,更是对青岛爆炸事故的反思。如果不找到这十五问的答案,类似的灾难只会层出不穷。

一场灾难过后,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而不是美化和粉饰。领导如何有力救援如何及时并不能掩盖灾害本身,丧事作喜事报,不会真的变成喜事,只会使得人们在一片喜气洋洋中放松警惕,忘记危险,然后遇见下一个灾难。唯有直面灾难,记住灾难,反思灾难,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危险事故难以彻底避免,那么就让这些设施远离人口密集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离危险有多远,危险离你就有多远。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自由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