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一路向南,先后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极为重要的南方讲话。这次谈话为处于彷徨中的中国指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继续了深刻而系统的变革,20年里俨然再造了一番新天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此后,与改革有关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灿然绽放,光耀神州。今天回望历史,反思当下,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寻觅的,依然是那份足以让改革再度发力奔跑的思想激情与实践勇气。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 【历史专题: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网友评论】

 
 

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市场经济从确立到繁荣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席话如黄钟大吕,成功动员了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自此,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舞台上由最先反角,渐渐演变为正面配角,再到正面平行主角,最后成为真正主角,并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演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壮剧,最生动不过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详细】

 

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超越德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入世十年 市场化道路任重道远

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从以吃饱穿暖为主,到衣着消费成衣化、时尚化;从“老三件”到不断更新的“新三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内地还强化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居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整体解决了温饱。来自中国社科院2011年《人权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详细】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平均9.7%速度持续30多年增长而不衰,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多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40.1513万亿元,增加110倍。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至2010年突破3万元,增加近80倍,即使按美元可比价格计算也增加了30倍。2011年中国的GDP总值预计增长9%以上,将超过43万亿元。中国的GDP总值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9.27%。邓小平同志当初预计,到21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标,2010年已经达到,提前了40年。这真是谁都料想不到的。 【详细】
邓小平南方讲话这二十年来的另一巨大成就即是在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复关和入世谈判可谓“从黑发人谈到白发人”,经历了漫长的15年,山重水复,殊不平坦。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在这十年内,中国不断扩大的开放在实现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的同时,见证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转型,股市、汇市和房市的起落、整顿与规范,社会日显开放和多元,以大部制改革为代表的政府部门机构和职能的调整,各级政府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的转变。【详细】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4个年头。这34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详细】

 

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人从死气沉沉中走了出来,中国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大家只要到北京街头走一走,看一看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听一听中国人的聊天,就可以发现中国人已经从各种各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国社会内在的活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出来。邓小平同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详细】

 

人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中国摆脱了大多数人连温饱也难以维持的贫穷社会,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持续30多年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首位,这确实是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详细】

 

民主法治建设快速推进

大家只要读一读中国的文艺作品,看一看中国学者所写的论文,“人性”、“人道”、“人权”等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中共中央的倡导和推动下,“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贯彻始终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从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以来,中国人的基本权利不仅获得了宪法和各种法律的保障,而且在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中正在逐步落实。 【详细】

 

中华文明走上复兴之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只要看一看今年中国人在诸如奥运火炬传递、抗震救灾等一系列大事中的表现,看一看中国人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就可以体会到了。二十一世纪迎来的不仅是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也将会是各个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详细】

 
 

综合国力节节攀升,国际环境大大改善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个便是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30余年尤其是南巡以后的近2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彰显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其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其最集中的体现。另外,航天领域也取得了骄人战绩,在飞天梦想的路上步履迅捷而又平稳。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二0一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对十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评估后认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综合国力排前三,中国位列第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项评估指出,在军事指标上,中国在军事总实力上仅次于美国,与美俄一起位列三甲。更关键的是,南方谈话之后,改革开放事业二度起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接纳与包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形象,国际社会也再度点燃了与中国合作共进的信心。【详细】

 
 

邓小平: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毫无疑问,今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三十多年来持续的改革开放,而这一国策在90年代初期遭困境。“没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怎么开?没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谁能想象?!”一位陪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老干部这样感慨。可以说,邓小平的南巡之旅,对改革开放言,是真正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正如一份杂志的评论所言,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在于他告诉我们一些大家心里都明白的道理,大家都立即接受并付诸实施。而邓小平自己也曾在1988年9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地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恐怕也只有他有能力主导这场变革。因为其他任何人恐怕都很难拥有他那样的权威、丰富的经验、策略意识、自信、人际关系和政治判断力,使中国的变革取得如此的成就。【详细】

 
他的权威:
可以一锤定音可以决定方向

邓小平的成功与他的权威密不可分。他可以“拍板”,可以决定方向。他的话一锤子定音。在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之后,是当之无愧的“老船长”。那么他是怎样获得如此高的权威和威望的呢?这可能既源自其个人经历,又与他卓越的能力分不开。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把邓小平考虑为可能的继承人之一。1973年毛泽东让他恢复工作。在1974到1975年间,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工作、组织和领导能力。到1977年他再次上台主持工作的时候,他在领导岗位上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经历,经验丰富,所以他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而南巡的一系列谈话,更是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奠基了了中国改革的基本格局。 【详细】

他的品质:
有经验有谋略自信的战略家

应该说,邓小平的个人风格是战略家式的,他认为不必思虑过详,常常鼓励部属去尝试并总结经验。改变计划经济模式,就意味着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可观的市场。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做了三次同样的小事——保护全国第一个知名的致富典型“傻子”年广久。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顺从权威的国家,如此做法恰如“千金买马骨”,表明这个新的时代正在激励过去曾禁止的行为。这之后,中国就有了东莞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有了蓬勃兴起的私营经济,市场的魔力很快感染了全国。而邓小平的一生更是三起三落,可困难和挫折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练了他坚韧、自信的政治家品质,加之他个人丰富的政治和经济工作经验,都决定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一番讲话就能起到扭转改革颓势的作用。【详细】

他的特点:
要行动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在南巡途中,邓小平不止一次强调,一定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现在国际大家庭都很重视中国,但我们不要夸奖自己,吹嘘自己,尤其是报刊宣传要谨慎一些。邓小平说,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要行动,要抓落实。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不争论!争论浪费时间。”和“发展是硬道理。”——这些近年国人已熟知的观点,更是充份体现了他那有着深刻智慧内核的务实的施政方针。他的这种务实后来成为改革开放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所言,我们应该记往20年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理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详细】

 
改革的推动者:邓小平
 

政治家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所具备的特殊素质,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又远非普通人可比。同时,政治家不同于一般的官僚和政客,他们对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担当,不会完全从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出发,还会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他们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胸怀使他们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走向,倾听广大民众的呼声,当社会到了需要进行变革的时候,他们愿意积极地推动变革。【详细】

强调权威的改革家  

在1988年9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他则明确地说“中央要有权威”。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邓小平的权威,没有邓小平的肯定与支持,这场改革可能会无功而返。【详细】

实事求是的实干家  

邓小平信奉共产主义,同时也是一个务实的人,相信“没有穷的共产主义”,因此他多次表示“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是犯错误和被浪费的20年。他把往事当作镜鉴,希望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具体的方法则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就释放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潜力。【详细】

举重若轻的战略家  

邓的个人风格是战略家式的,他认为不必思虑过详,常常鼓励部属去尝试并总结经验。他一直把经济工作当做国家工作的重心,他曾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们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他也清楚中国经济的现状,因此急迫却不冒进。器重的是人类社会的成功经验,而不只是他自己的鞠躬尽瘁。【详细】

 
 

决心:不改革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南方谈话”当然不是一趟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惬意的旅行,它的目标不是促使改革加速,而是确保改革的持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邓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甚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的讲话最先被香港媒体传播开来,《大公报》文章称:“邓小平鼓励大胆改革,称谁不改革谁下台”。这是一个即便是黎民百姓也能看懂的信号。中国将任用支持改革的官员,改革开放将再次迈开步子。从这一系列表述中,我们足以领会到当时邓小平那种排除万难坚持继续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详细】

 

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

习仲勋: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改革闯将”吴南生

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改革者必须具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闯者,勇也。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被赞为闯将。小平同志就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进入改革攻坚阶段,我们更需要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有一股闯劲,有一股勇气,闯出改革的新天地。 【详细】
众所周知,邓小平谈话是在当时改革前景不明朗和全国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形下进行的。在这次谈话中,他再次强调改革需要试验精神,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这不能不让人想起13年前,他对其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说出的那番载入史册的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先从东南沿海地区搞起。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得先从广东、福建搞起,广东的改革开放,也得先抓一个突破口,搞一个试验场,放开手搞”。“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深圳以及其他改革特区。 【详细】
最后,改革还要有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因为只有敢为天下先,才有创造性。进入改革深水区,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创出新事业。任何改革不可能100%正确,万无一失,总是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为了让改革大胆闯与试、突破意识形态禁锢,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是小平同志留给后人最丰厚的政治遗产。也就是说,即便有风险,改革也不能裹足不前,那种袖手旁观乃至对改革者冷嘲热讽的保守主义更是要不得。【详细】
 
 
南方谈话是80年代以来改革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背景,实质上是怎样看待中国自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进程。可以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外有压力,内有隐忧”,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是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对一系列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详细】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二次革命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使人们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改革观。【详细】

三个有利于突破意识形态禁锢  

用“三个有利于”突破了意识形态禁锢,这也是小平留给后人最丰厚的政治遗产,让诸多纷争在这“三个有利于”面前戛然而止。现在的中国,围绕应不应该改革、改革向何处去,仍有激烈的争执,相对来说,争执的意识形态色彩有所淡化,而利益关系的博奕却尖锐起来。但是,要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小平当年提倡的敢闯、敢试、敢“冒”的那样一股气,一股劲,且更不能怕这怕那。【详细】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小平同志提出“左”是改革的主要阻力,当时给了极左派们当头棒喝。【详细】

 
 

南巡背景:社会主义在国内外遭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陷入低潮

作为90年代思想交锋中核心人物的周瑞金,多次撰文回忆邓小平南巡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他指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概况起来,那时候改革面临的问题大抵如下:受风波影响,诸多外资和跨国公司纷纷撤资,中国再度被世界孤立;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老大哥的倒掉,不仅让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对国家前途产生了迷惘和困惑,更为要命的是一些人以此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他们认为再改革就会重蹈被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悲剧;最后,在当时左风盛行一时,保守主义回潮,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是“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详细】

 
 

时光流转:中国改革再度进入深水区,社会经济均面临转型困境

南方谈话20年后的今天,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应该说,这一次的转型与改革更多涉及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存量制度变革,涉及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博弈,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丝毫不逊于20年前。另一方面,发展到今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面临着绕不过去的转型困境,概况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危险趋势;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民生问题凸显;三是公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腐败愈演愈烈;四是发展方式粗放,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在这样的情形下,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决心与魄力是可想而知的。【详细】

贫富差距因何来:
分配欠公平 社会保障没跟上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此外,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与福利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从这组数字钟,足见当下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改革之初,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但何以改革走到今天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这恐怕与当前收入分配机制欠公平不合理脱不了干系,另一方面,穷人之所以愈穷,还与当前社会事业滞后,未能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总之,经济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很大一部分人却没有很好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详细】

腐败缘何难根治:
公权难制约 利益集团现魅影

首先一些地方或部门卖官买官盛行,吏治腐败,败坏党风、政风、社风,影响恶劣。各级均有部分领导干部涉案,有的贪得无厌,金额数以亿计,有的敛财贪色,情妇、二奶众多,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其次,腐败逐步蔓延到部分法院、检察院,从中院到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有部分法官、检察官犯案,个别地方甚至一锅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法院、检察院是主持社会公道的重要机构,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力量,其腐败使社会正义平台受损。另一方面,不容回避,中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了某些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的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堵塞了民众的上升通道。更让人焦心的是,他们正在将改革引入歧途。【详细】

公民社会发育缓:
诚信危机 公民自治不给力

正如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所言,当前中国公民社会还远未成熟。很大程度上,这与某些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掌控和管理依然过于严格和繁冗有关。还有些组织发现注册和寻求政府资助难度极大,从而与当地政府愈走愈远。除了没有发达的民间组织之外,公民社会的不成熟还体现在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诚信危机问题,这在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和达芬奇引发的媒体信任危机等热点事件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总之,诚信危机已然成为改革过程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最后,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塑造了一批中产阶级,但这批人的力量仍旧很薄弱,而且由于受诸多限制,公民自治仍很不给力。【详细】

 
 

中国向何处去?不同的时代 同样的议题

2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南方讲话的方式扭转改革困局,明确改革方向,从而挽救了改革。如前所述,中国改革,再一次到了最紧急的时刻。当前中国,迫切需要重新凝聚改革共识,锤炼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共同探寻中国改革道路的答案。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详细】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相对于前期改革,经济改革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复杂,而且,多数与政府治理息息相关。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政府改革严重滞后,政府主导的倾向进一步强化,行政权力与垄断利益相互结合,不仅阻碍了改革步伐的推进和改革利益的公平分享,而且,有的领域还出现了社会溃败的迹象。可以说,中国社会又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没有什么问题比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和未来改革的方向更加牵动人心。【详细】

市场经济体制仍很不完善  

目前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其主要表现是:国家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它仍然控制着列宁所说的“制高点”,即“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实施频繁干预。【详细】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理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理想的基本原因,是因为阻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人们就很清楚,在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中,有四个最为突出:一是政府保持着对土地、信贷等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二是以GDP的增速作为政绩好坏的标准;三是现在的财税体制,迫使各级政府都要把GDP搞上去;四是一些生产要素的行政定价扭曲了价格信号,造成资源误配。【详细】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中国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间阶层总体比例较小,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加速。表现为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日渐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社会结构调整速度变慢,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动力减弱;大量刚刚摆脱贫困状态的阶层,面临着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窘迫境地。【详细】

中国法治建设还任重道远  

目前,法治社会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立法相对滞后,还存在口号式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和国际接轨还不够。因此,让立法尽快地完善起来,清理、废除“恶法”,修订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实为当务之急。其次是司法体制亟待完善,司法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这里,不得不提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问题。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行政人员相对于其他人员,进步最快,法治意识相当浓厚,这是快速推进现代化的保证。当然,对公权力的监督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还要加强。再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详细】

周瑞金: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最忌讳孤军前进

期待社会改革加速

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召开十八大的政治年。人们殷切期待中央坚定深化改革,决不半途而废,有步骤地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要不动摇,不空谈,切实努力,建立完善的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让中国走上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的转型。【详细】
客观来看,如果我们把国家行政权力的改革统称为政治体制改革,那么,我们这些年来在公权力的行使方面,是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公权力的透明化,公权力的人民监督,公权力的责任方面,有行政诉讼法、有国家赔偿法。应该说,公权力改革方面是有所进展的。但比起经济体制改革,它就有些逊色。或者说,经济体制改革比较明显,但是在行政机构的公权力改革方面还显得不足。【详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理念变革、体制再造、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方式优化、行为改进等方方面面,要有整体性思维,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敲碎打,毫无章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有缜密的思考和安排,要从政治制度变迁、政治文化普及、政治社会动员三个层面展开。总之,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重视“顶层设计”。【详细】
从2002年提出来开始的社会改革,到现在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目标逐渐明确,比如社会低保、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保障房建设也开始慢慢做。社会改革正如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一样,能做的也开始做了,但缺少一个重大的突破口,将社会改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是南巡讲话20周年,十八大后能否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这是国内外最期待的事情。【详细】
 
惟有改革才能走出“历史三峡”
 

尊重市场以及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鼓励而非压制民间改革动力,以更开放的姿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学会拥抱世界,拥抱那些已经被反复验证过的人类普遍价值,自觉吸收一切有用的人类文明成果。唯此,我们才能走向政治文明,走出类似黄宗羲定律的历史轮回,才能让时间最终站在我们一边。【详细】

改革成绩是前行的动力  

成绩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是超越自我的坐标,而不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理由。不讳言问题和不足,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迈步向前。【详细】

改革需要勇闯“深水区”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够正视既得利益格局、冲破既得利益格局、走出目前僵局与困境的勇气。 【详细】

经历过严寒的中国渴望春天的继续,但是其实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我们也相信,冬天未必有那么可怕,它往往酝酿着生机。在“南巡”20周年后,改革的任务也许更加困难和繁重,但改革的宗旨并没有变。历史和现实也都告诉我们,春天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