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
2011.08.09

导语:据报道,“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北大、清华等名校中的穷孩子日益稀疏,而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出身寒门进入名校进而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也越来越少。社会的变化深化了教育不公,教育的不公让穷孩子离命运的春天越来越远。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详细] [网友评论]

穷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这曾是无数寒门子弟的希望所在,也的确有很多人这样做并且成功了。但今天的现实却是,不仅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穷孩子能接触到知识的机会也在减少。当旧理想遇到新现实,穷孩子更加无路可走。

2000年之前约三成北大学子来自农村,如今仅一成左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详细]

读普通大学、高职、高专、三本,几乎像没上大学一样

农村孩子不上名校,只能去上普通大学、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三本等。但近些年高考扩招,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并且,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十分看重“人才”的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求职者提出三个985的要求,即要求本科、硕士、博士所读学校,都是985高校。这种学历要求,就把其他一般学校的毕业生的发展道路堵死了。

正如一位寒门子弟所言:“高考扩招后,寒门子弟考大学不难,难就难在四年后,拿什么改变家族命运?” [详细]

归途列车

纪录片《归途列车》呈现了农民工张昌华、陈素琴和一对儿女的生活和命运。

穷困学生惟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实现翻身,但这个“武器”,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打折了。

富人从幼儿园开始砸钱 穷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

蒙台梭利、港式、华德福、教会……这都是不同门派的幼教理念。一位农民可能没听说过这些名称,但对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父母而言,他们必须经过多方考察,给自己的孩子选一所奉行其中某种幼教理念的幼儿园。

而农民的孩子不仅没有人给他专业的幼儿教育,甚至可能连父母都不在身边。众多周知,在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隔代的人就更不懂先进的教育理念了,孩子甚至可能连基本的亲情都感受不到。 [详细]

同样的义务教育 富孩子却有更多加分机会

进入小学、初中长达9年的义务教育之后,尽管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用同样的教科书,但在教科书之外却有天壤之别。当穷人孩子回家玩泥巴的时候,富人孩子在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学奥数……这些中的某一项可能将在几年后的高考中成为加分优势。但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学生的见识,这将直接影响二者在升学时的竞争力。 [详细]

超级中学出现 垄断了大部分名校录取资源

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数较多,这些重点中学中的“重点”可以称之为“超级中学”。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高中占据,名校竞争呈现明显的“超级中学支配格局”。

“超级中学”的优势在于高考名师的指点、内部资源的共享,通常还有较丰富的课外活动。“超级中学”的优势还体现在对一流大学入学资源的垄断。近些年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选拔制度更加多元,但由于中学声誉和往届生源质量等因素,高校的推荐名额往往由“超级中学”占据。同时,“超级中学”还垄断了高考加分资源,它往往达20分之多。众所周知,在高考的战场上,最顶尖学生只有几分之差,在此情况下,裸考的穷人孩子何来竞争力? [详细]

升超级中学富孩子可以靠爹 穷孩子只能靠天分

“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一直以来,升重点中学都有择校的情况存在,对于由重点中学变种而来的超级中学也如此。所谓择校,就是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交钱获得入学资格。当然,对“有钱、有关系”的人而言就更不是问题。于是穷人孩子能上超级中学的机会更小,只能靠自己的天分和努力。 [详细]

自主招生导致更大不公 此路对穷孩子形同虚设

撇开一直广受质疑的的黑箱操作不论,就算是完全公开、透明的竞争,对穷人孩子而言也不公平。比如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她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这就是穷孩子与富孩子的区别,教育质量的天壤之别让穷孩子在知识、见识上都落于人后。 [详细]

归途列车

这对夫妇的愿望是儿子和女儿能够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

归途列车

然而由于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农村也没有好的教育,女儿张琴还是放弃了读书,成为新一代打工妹。

政府的责任本是让每一位民众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这不仅包括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公平,还包括教育质量的公平。它需要通过资源分配来实现。

户籍壁垒造成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资源失衡

户籍不公平表现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的小学上学。在高等教育方面,则是高考按照省市分配名额。同样考北大、清华,北京户口的学生比其他省市学生要容易得多。也正因此,才有人通过“高考移民”获得户籍上的福利。 [详细]

政府投资不均衡导致名校与其他高校差别太大

拿清华大学来说,它作为中国政府“985计划”的重点关照对象,每年可拿到数十亿的特殊拨款。当然,这个项目的资金不是向该计划所属的38所重点大学平均分配的。名校获得国家的投资多,学费就越低。而一些民办高职专学校,尽管教学质量低,学费却很高。这是一种悖论。正因为政府对其他高校支持不够,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让“知识改变命运”变成“名校改变命运”。 [详细]

归途列车

张昌华夫妇无法理解女儿的行为,他们不知道的是,仅靠知识已很难改变命运,放弃读书成了越来越多农村孩子的选择。

对一个社会而言,穷孩子上不了名校并非最可怕,一群人失去了向上的理想才是灾难。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纪云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