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
2011 11.03

导语:近期,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天空透着灰黑的颜色,匆匆而行的路人不敢大口呼吸。雾霾天气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空气质量和污染的追问,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屡屡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一场关于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激烈争论由此展开,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呼之欲出。[详细] [网友评论]

分享按钮
帝都空气

当城市里满眼望去都是灰蒙蒙一片,呼吸起来也不太舒服时,“轻(度)微污染”的权威数据,怎能不让人心生焦虑和不满?

官方数据与民众感受明显不符,民间掀起空气自测运动

连续几天雾霾天气,让当地居民感到相当不舒服,有网友干脆将北京的空气比喻成“用过的洗澡水一般”。可环保部门的数据却显示,北京空气质量只是“轻微污染”。为何会有如此反差?

于是,围绕空气监测,一场“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的口水仗激烈展开。11月1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先是将北京比作一个大毒罐,继而认为作为纳税人,到了对北京的空气说“不”的时候。并且在微博对北京市环保局提出七问,质疑近期空气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以及现有空气质量标准的不合理。同时,他还质疑,为何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用于北京污染防治的费用只有537万元,而“三公”支出却达797万元?郑渊洁的连续发问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因为自身感受与官方结论背离,愈来愈多的民众和民间机构自己拿起监测器自测空气,纷纷加入“我为祖国测空气”的大潮之中。[详细]

明明PM2.5对人体更有害,奈何迟迟未能纳入监测范围?

PM2.5,貌似很专业的术语,离我们的生活却非常之近。我们城市中常见的灰霾天气,PM2.5往往是主因,这些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1/20颗粒物,它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不仅如此,PM2.5堪称人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它成分复杂,多含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颗粒太小,它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从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

应该说,PM2.5是空气质量的一个极关键指标,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空气质量监测一直只检测10微米以下的颗粒(PM10),未将PM2.5纳入,而实际上,PM10大多难以穿越人体的防御系统进入到体内,远比PM2.5危险性小。正是鉴于PM2.5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高危害,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印度以及欧盟等,都已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那么,为何在中国还是迟迟未将PM2.5纳入监测指标,或者监测了也不对外公布结果呢?这恐怕不是一句“时机不成熟”就能糊弄过去的。[详细]

讲“整体水平”是自欺欺人,衡量空气质量不能采用平均值

除了监测范围不同,在回答公众质疑时,环保专家朱彤认为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是监测对象的不同,他说,“拿北京环保部门公布的综合全市27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数据24小时的平均值,和美国使馆一个监测点位的小时最高值比较,从而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做出评价是没有意义且不科学的。”

同样,这样的辩解也显得很幼稚很无力,道理很简单,大而化之的空气质量“平均值”貌似科学,实则充满悖论逻辑。衡量偌大一座北京城的空气质量状况,取多个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在数学上讲是科学的,但具体到检测地,则未必科学。空气质量是不能平均的,此环境好,彼环境差,二者一平均,就变成”良好”了,这样所谓的“整体水平”岂不是自欺欺人。 [详细]

空气差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制定了严格的标准,PM2.5年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 (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μg/m3,而如果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时候,人的死亡风险将比10微克/立方米时增加约15%。

空气差

有网友发现,在NASA公布的一张PM2.5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中国大部分地 区 PM2.5平 均 浓 度 接 近80μg/m3,甚至超过了非洲撒哈拉沙漠。”

面对被污染的空气,为什么公众健康一直得不到重视,该提高的空气质量标准却仍旧提不高?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修改标准意味着“蓝天”减少,职能部门担心影响自身声誉

毫无疑问,PM2.5一旦列入监测范围,空气质量的数据肯定不会那么漂亮了,污染天气将增加,“蓝天”数量会减少,这无疑将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绩。2009年,环保部门曾对灰霾天试点监测,结果显示,灰霾发生的天数占所监测天数竟高达14.0%至57.8%,其中上海134天、深圳115天、南京211天。

此前更是有媒体报道称,如果强制增加PM2.5指标,将给各个城市带来极大的压力。根据测算,增加监测臭氧指标后,中国天气优良率将下降15%左右;而监测细颗粒物的话,天气优良率将下降20%至30%。如此一来,整体优良率会下降四成左右,对中国各地政府都是很大考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曾这样告诉记者:“这不单纯是科学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有官员曾向我当面提出,如果每年达标的天数骤降,他们担心会影响职能部门的声誉。[详细]

监测被赋予过多“政治意义”,官员选择报喜不报忧

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检测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是涉及到该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包含什么太大的政治意义,要说“政治意义”,也就是检查当地官员的城市治理能力。而在咱们这里,所有的检测统计数据,都是与官员的政绩挂钩的。这在百试不爽的“假、大、空”学说中,报喜不报忧是论理的精髓,谁说京城的空气质量不好?那就有点给咱们的首都抹黑的意思了。

如前所述,根据PM10指标,北京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一直都不低,一旦提高监测标准,原来达标的,突然变成不达标了,恐怕老百姓要有意见。应该说,这样的看法在环保部门的官员那儿很普遍,而且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也有一定道理,但就生活在“有毒空气”中老百姓来说,自己对周边空气的质量有知情权,怕老百姓闹意见就不公布的逻辑却又让人无语。 [详细]

部分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动,抵触对空气质量要求更高的监测标准

环境污染无非来自于两个原因,其一,工业污染严重,其二,环保措施、设施落后严重。而这两个原因当中,目前我国都相当落后。一是工业发展经济发展本身高污染无法破除,二是环保瓶颈无法破解,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某些地方政府唯GDP论甚嚣尘上。唯GDP论的背后是唯利益唯官帽论,没有地方官员对于官帽的偏执,就没有唯GDP论,也就没有更其严重的污染以及环保措施的落后。其实这是一个发展怪圈,只不过有很多官员甘愿在这个怪圈里打转转而不愿转出来。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所言,关于PM2.5引入标准之争,还是一场群体利益的博弈。PM2.5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等人工污染。但总量控制汽车、不能无序发展的呼声,在政府部门极力发展"1800万辆、产销两旺"的汽车产业面前,显得过于微弱。而且标准提高最终会危及旅游、投资等行业的地方诸多政绩。[详细]

空气好

全程参与此次空气质量标准大讨论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坦言,造成讨论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部门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弱了、太迟了,环境信息服务也不够人性化。

空气好

PM2.5指标迟迟未列入国家空气质量体系,民间掀起了热热闹闹的自测行动,如雨后春笋,大有“倒逼”官方发声的趋势。

与民众对于城市空气质量和污染的追问相比,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这次空气质量标准的争论中,政府再次遭遇公信力缺失的尴尬境地:当争论出现时,先相信美国使馆,再相信中国民间的说法,最后再相信政府的数据,这个顺序成了大部分国人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在空气质量上隐瞒淡化坏消息只会进一步瓦解本已脆弱的政府公信力

确立不受外界干扰的检测标准,这是保证我们处于安全区域的好手段。当你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你唯一需要改变的是,看待世界的标准。这一套魔幻般的导演手法,已经成为中国各行业的拿手好戏。从工资增幅、房价涨幅、三聚氰胺、地沟油到幸福指数,各部门设定的标准,无一不令民众哑然失笑。虚假的数字在天空飞行,统计官笑容可掬,百姓愁容满面,过着非标准的统计生活。按照国家标准定义的幸福生活套在每人头上,然而这样的幸福又有几人能真切地感受到,更不同谈相信它的真实存在了。

由此可知,政府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不隐瞒或淡化坏消息。北京的空气污染严重应当是环保局喊的,而不应当是别的什么人。如果北京空气质量差能“吓跑”一些人,就让它发生好了。因为北京污染严重,人和车的增速过快是重要原因之一。客观而言,对坏消息“低调处理”是很多中国各级官员的习惯。这样做看上去是一种“负责任”,其实到头来,是在挖政府公信力的墙角。因为一次对坏消息的隐瞒和淡化,就可能使政府通过信息公开逐渐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前功尽弃。更有甚者,当政府处理不好民众的高期待时,“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就很难再有什么界限了,舆论中总是充斥骂声就更难避免了。 [详细]

唯有让民众知道空气质量不佳,才能调动其投身城市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现在民意的焦虑,虽然是针对短期的空气质量问题,也说明民众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环保部门对于空气质量指标的完善,要提速。PM2.5,是城市雾霾天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之一,可时至今日,它仍然未被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这是导致环保部门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市民的直觉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其实,空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信息通畅才是第一要务。PM2.5公开后,空气质量可能有时候会出现大范围超标,这并不可怕,民众其实能够理解和承受,而且,基于污染变得严重的情况,还会激发民众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并自觉投身于城市环境治理中来;相反,空气质量不佳,民众却知之不多,无法调动市民的积极性,那才对城市环境的治理不利。[详细]

国民健康比官员政绩更重要,防治大气污染应看民众“脸色”行事

在环保部门的官员那儿,纵使可以不看美国人“眼色”行事,但作为公仆总该看民众“脸色”行事吧?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工业化在快马加鞭,不时曝出“毒空气”污染事件,民众不堪其扰。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面对如此实际情况,总要替污染说几句护短的话,在他们的眼里,政绩是最重要的,民众的健康可有可无。

但是,空气质量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民众有权要求政府部门确保空气质量上佳,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含糊不得、马虎不得。北京的空气质量现在一直不是很好,这是事实。如果民众都能看得出来、嗅得出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很糟糕,环保部门纵使有一万个托辞都没用,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执政为民不应成为一句光亮的口号,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详细]

空气好

看到很多关于北京空气污染的讨论后,专栏作家袁莉在微博上发布了两张其周日在纽约中央公园拍的照片。

空气好

她说,跑步到上图这个弯道斜坡,树木葱葱,感觉到了乡间。尽管周围是天价房产和高档商业场所,但中央公园受保护不会有商业开发,因为它是纽约的肺。

从昨天开始,北京的雾霾正渐渐散去,但环保部新规强制监测仍未纳入PM2.5,不得不说,这样的进展着实让人焦虑。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袁训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