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436
2011.08.03

导语:一张肯德基门店外堆放着几箱豆浆粉原料的照片,在微博引起热议,也揭开了肯德基用豆浆粉兑制“醇豆浆”的内幕。无数网友在网络上或者现实中疾呼:肯德基,你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可是,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真的是肯德基吗?
[详细] [网友评论]

豆浆门

数不清的网友和时评作者似乎都在指着肯德基的鼻子说他错了,可就是说不明白他为什么错了。

从未宣传豆浆现磨,肯德基并不涉及消费欺诈

当肯德基“豆浆门”曝出之后,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肯德基明明说的是“醇豆浆”,怎么就会是用豆浆粉加水勾兑而成的呢?对此,肯德基方面的解释是:“肯德基豆浆粉有别于市面上一般出售的豆浆粉,消费者认为肯德基醇豆浆口味纯正,接近传统现磨风味。”意思也就是,肯德基推出的“醇豆浆”是口味上的“醇”,而非“纯”。

百胜餐饮广东市场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除北京之外,肯德基的醇豆浆都是由豆浆粉调制而成的。但肯德基从来没有以‘现磨现做’宣传过这一产品。”的确,翻遍肯德基所有的宣传广告、图册确实没有任何关于“醇豆浆”现磨现做的宣传,从这一点上来看,也无法认定肯德基涉嫌虚假宣传或者是消费欺诈。[详细]

一杯豆浆十倍利差?豆浆成本并非只有原料

肯德基另一点遭到消费者巨大质疑的是,有商家在淘宝网上销售“肯德基豆浆粉”,一袋号称专供肯德基的480克的豆浆粉售价为15元,按豆浆粉兑水比例计算,每杯豆浆成本约为0.7元。而在肯德基店面里,热豆浆每杯5.5元、冰豆浆每杯6.5元。这将近10倍的利差,已经成为部分消费者纠结和反弹的核心。

但是算细账的人也没有计算出肯德基品牌的溢价,肯德基门店的租金等多重环境成本的营销,只是单方面认为这和商场1.5元一杯的豆浆没差别肯定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肯德基们的商业模式是卖汉堡,但是赚钱靠的是薯条,而最赚钱的就是卖可乐。饮食饮食,饮在前;酒水永远是利润源头。在肯德基豆浆利润面前,不妨看开一点,喝不喝的选择权还是在消费者那里。[详细]

宣传广告易产生误解,肯德基确有不妥之处

商家赚钱本无可诟责。如果因为“醇豆浆”的勾兑成本仅为0.7元,就责怪肯德基不该赚钱太多,实则没啥道理。肯德基的错不在是否勾兑豆浆,错在没有说明制作程序,等于是有意向消费者隐瞒用豆浆粉调配“醇豆浆”的事实。在肯德基的电视广告片里,关于“醇豆浆”的台词主要强调该豆浆的独特味道,虽然广告片没有指明“醇豆浆”的制作工序,但很容易让受众产生误解,认为昂贵的“醇豆浆”是磨出来的。这种营销广告式误导,乃是打生活常识擦边球,从而牟得超额利润。[详细]

调查

1.你认为肯德基用豆浆粉冲泡豆浆是在欺骗消费者吗?
是,高价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现磨现做”
不是,肯德基并未宣称是“现磨现做”
说不清
2.为什么肯德基用豆浆粉冲泡豆浆会遭到消费者的广泛质疑?
肯德基是大品牌,此举有负消费者的信任
成本与价格差距太大,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豆浆粉含有添加剂,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
其他
3.经过此次“豆浆粉”事件,你还会到肯德基喝豆奶吗?
会,豆浆粉冲豆浆无碍健康快捷方便
不会,价格昂贵不划算
不会,含添加剂可能会影响健康
无所谓
 

正是这张照片揭开了肯德基用豆浆粉制作“醇豆浆”的内幕。

在不少国人眼中,洋快餐就代表着时尚、卫生、享受等,究竟是什么把它们打造成这种“高大全”的形象。

北京首家肯德基开业,市民排队一小时只为一块鸡

1987年11月12日,位于北京前门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很多人无法想象当年肯德基开业的盛况。开业的当天,天气很冷,飘着雪花,“门口排队的人群快要挤爆了”,工作人员不得不打电话求助公安来维持秩序。最后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队,一次放几个人进去,当时队伍在外面绕了一圈,一排两个小时。排队近一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是人们都兴致盎然。

这个规模14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可容纳500个座位,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肯德基快餐店,当天的开幕式上,整个三层楼都被喜庆的红条幅盖着,女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写着“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开业”的大红条幅前表演着中国传统歌舞。 一家美式快餐店的开张,在当时的中国显然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美国驻中国大使洛德、北京市政府领导等人物的到来,使肯德基在中国天安门一侧的前门开店成为当日外电报道的中国重要新闻。[详细]

肯德基打开中国人享受“资本主义生活”的窗口

肯德基餐厅开业不久后,那里就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大景点。很多来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后与门口的肯德基上校留影纪念,并让这种全新的经历成为回到家乡之后的谈资。而最有趣的事情是,前门肯德基的三楼每个礼拜天都给人家举办婚礼。在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举办婚礼,这大概是全世界都没听过的。不过那个时候能够到肯德基举办婚礼,在北京是一件比较有面子的事情。

此时的肯德基,只不过由于新鲜而吸引着中国人,与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还隔着远远的距离。但是,花几十块钱就可领略一下国人以为的“西方生活方式”,这样的有意无意的商业噱头或自我暗示,对于长期与消费主义绝缘的中国人显然是十分有效的吸引力。肯德基的进入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世界商业大佬竞争和发展的舞台。[详细]

洋快餐渐成“时尚、卫生、享受”代名词

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在一个方寸之地打造的整洁环境。在那里,看不到油条铺子里沾满油垢的桌椅板凳,看不到拉面馆中脏兮兮的碗筷,并且每一个洋快餐店都配备了高标准的卫生间,让人感到十分方便。而这在当时的中式小吃店里,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能够吃上一顿洋快餐,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洋快餐几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吃洋快餐比吃中式的大饼、油条档次要高许多,而没有尝过洋快餐味道的人,无疑是十分老土的。

时间变了、环境变了,这种心态却被保持了下来。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去肯德基等洋快餐吃饭,并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似乎更是一种享受,甚至在西餐还不是特别普及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肯德基、麦当劳就代表了西餐。久而久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种“洋快餐情结”。[详细]

1987年11月,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无数市民在寒风中等待。

前门肯德基是无数北京孩子小时候美好的回忆。

“洋快餐”本就没那么传奇,是到了该平视它的时候了。

苏丹红、非健康,洋快餐问题不断见诸报端

2005年,根据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出的安全警告,中国开始大规模追踪含有“苏丹红一号”色素的食品。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广州等多地的亨氏、肯德基店检出了包含“苏丹红一号”色素的产品。2007年,在北京、陕西一些地区的肯德基店,工作人员通过向浑浊的油中添加滤油粉,使油变得清亮,从而可以反复煎炸食品。使用滤油粉只是造成清洁假象,并不能阻止油品劣化及产生致癌物。肯德基和麦当劳也承认他们使用滤油粉清理炸油,一时间掀起了沸沸扬扬的“滤油门事件”。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洋快餐的不健康也时常为人诟病。美国50个州的550多名健康专家和机构发出一封联名信,矛头直指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要求其“停止向儿童推广垃圾食品”。调查数据,一个炸鸡腿等于60支香烟。这仅仅是洋快餐的危害之一,据统计还有不少其他问题,已经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发育造成影响。[详细]

洋快餐本就是“沙县小吃”,何必神化成“马克西姆”

前文曾经说过,在西餐馆尚没有那么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就是西餐的代名词。这些年关于介绍洋快餐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得到真相。在西方,洋快餐也就相当于在中国的沙县小吃,吃它只为图个方便、图个饱,没人会把它当成大餐一样享用。

然而在中国,因为历史和心理原因的作用,洋快餐常常会被一些人当做马克西姆(一家著名的法式西餐厅)一样,是一种时尚与享受。这种心态也决定了大众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的期待与沙县小吃是完全不同的,在这里吃东西可不是仅仅图个方便、图个饱。这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快餐就是快餐,这就相当于一外国人点了份热干面或者卤煮,却以为自己吃的是满汉全席一样。[详细]

肯德基伤不起中国人感情,出问题的是中国人的心态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真的是肯德基吗?这个问题显然已经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了。“沙县小吃”级别的肯德基必然干不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这么大的事儿,它只是卖出的东西不是消费者心目中所想像的就陷入了如此之大的舆论风波,更何况也还没有证据证明,肯德基销售的豆浆是不符合标准的。所以,中国人民的感情肯德基还真伤不起。

而中国人长期神化或者热衷洋快餐的心态反而应该是这个事件中的核心。假如一个油条摊曝出豆浆是用豆浆粉冲的,还会有人有这么大的反应吗?中国人必须学会正确地看待这些洋快餐,何必把他们当成一种时尚来膜拜呢?[详细]

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是肯德基第一次在中国陷入信任危机。

洋快餐本质上不过是舶来的沙县小吃,吃它只为图个方便、图个饱,国人没必要有这么高期待。

说到底,洋快餐从来就不该是时尚、高端的代名词,它就是一个舶来的“沙县小吃”。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