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627
2013.04.11

导语:2012年,抗战剧抢占了中国的电视荧屏,70部电视剧争相打鬼子,并且频曝雷人桥段: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发射比子弹还快的绣花针……网友也戏称:有了这些技能抗战还用得着打八年?可是,这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奇幻抗战剧又是如何出炉的?谁又乐见它们充斥在电视屏幕呢?[网友评论]

抗战剧

随着各种抗日雷剧的热映,影视作品的民族主义问题又一次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也让此前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若隐若现的民族主义暗流终于浮出水面。

最受宠:只要大爷大妈乐意看,电视台就乐意播

抗战剧的持续受宠,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

热衷抗战题材的湖南经视收视率也一路飙高,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去年大热的《甄嬛传》最高拿下超过10个点的收视率,不过在年度收视的比拼中,“娘娘”最终还是在抗战剧《枪神传奇》面前败下阵来,饮恨屈居年度第二。

曾做过收视调查的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抗战剧被不断消耗,与观众老龄化有关,就湖南而言,就很受大爷大妈们的青睐,现在很多片方也挖空心思加工成很多类型,偶像派、言情派,我还看到有抗战剧打出最绝广告:‘战争年代的《非诚勿扰》’……”[详细]

最安全:限拍、禁播从未涉及抗战剧

曾与张纪中搭档、创作过新版《西游记》剧本的编剧高大庸直言,大部分是市场筛选的结果,“电视台很欢迎这种题材,收视率高播得火,编剧和制片方就会跟风挑这些反响好的做。另一方面也与题材管理有关,上一次在电视荧屏上掀起高潮,还是一大批涉案剧兴起时,之后有说涉案剧不能在黄金档播出,如今开拍者寥寥,近两年古装剧过审也受阻,当大量题材电视台播不出来的时候,抗日剧相对更安全,就从这些题材中脱颖而出了。”

也有多位编写过抗战剧本的编剧坦言,抗战剧相对其他题材更好写,“片方就要求你跟以往不同,说白了就是带点猎奇,所以这个类型的题材多了之后,观众会惊讶,士兵打仗都用少林功夫或者飞镖了,还有日本女间谍全程在跟中国军官谈恋爱。”也难怪有网友感慨,“现在的抗战剧越来越离谱了。竟然可以玩凌波微步,空中翻转720度,在日军重武器齐备的情况下,炸得日军人仰马翻,让董存瑞情何以堪?”[详细]

最赚钱:抗战剧成为商业民族主义的投机热土

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抗战剧剧组就有逐渐增多之势。2012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横店影视城影管公司透露,2013年来横店拍摄的抗战戏并不会减少,目前在横店拍摄的19个剧组中,有9部是抗战题材。2012年,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全年使用群众演员(含特约演员)共计30万人次,其中60%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出演过“鬼子甲”“匪兵乙”,横店演员公会甚至一度出现精壮群众演员告急的情况。

有稳定的观众群,电视台也愿意播这类夸张的抗战剧,自然就不愁赚钱。资本是逐利的,自然会流向有利益的地方。但是这个有利益的地方却充斥着反常识、虚假、血腥甚至暴力。毫不夸张的说,这正是民族主义商业化的结果,而这种商业民族主义通常又带着很强的投机心态,只要能赚钱,煽动民族主义也是在所不惜。

鬼子被撕,不堪一击。电视上中国人杀日本人和砍瓜切菜一样,以一敌百。就这样中国还打了8年死了上千万人,那日本人得死多少啊。

除了雷人镜头,穿帮镜头也不少见,这是AWP狙击枪,1982年英国人才发明了这把枪。

与民族主义运动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乐于将民族主义“商业化”,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商业民族主义,就是把民族主义运动视为是一种商业机会。

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运动越来越成为“商业项目”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发展,其商业性质也越来越显现。一些媒体既是当代民族主义的构造者,也从这一民族主义情绪或者运动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里也包括一些报纸、网站和非政府组织。有人早就把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形容成为一个“商业项目”,这是有道理的。

正因为利益相关者,他们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民族主义。这也说明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和传统民族主义的不同动力和特点。在改革开放前,民族主义是政府项目,是由政府来推动的,但现在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由这些利益相关者来推动的。同时,这也说明了民族主义和政府之间矛盾的一面。[详细]

反日只是生意,鸡血也是买卖

在去年的钓鱼岛事件中,个别媒体多次引用、编译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产经新闻》在日本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它的发行量非常之少,然而中国的某些媒体恰恰把它拿过来,以为这是日本的主流声音,于是某些媒体的连篇非主流的声音短兵相接,直接在对撞,造成所有人都以为是中日必有一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军事战略学者赵楚认为:“这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商业民族主义,鸡血也可以是一门买卖,激情、爱国,在很多人的眼中被视为很珍贵价值的这样一份情感,但是对于有一些人,有一些媒体而言它是一个买卖,他们都可以从运动的扩展和升级过程中获取利益。”实际上,自从产生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毫无边界,可以扩大到任何社会群体,任何政治领域,任何存在的问题。[详细]

于是,影视、出版、媒体成为商业民族主义重灾区

一百多年的列强进逼,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子民”自居的中国人,绵延不绝的屈辱感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占据主流的民族情绪即是,东洋鬼子也好,西洋鬼子也好,欺负过我们的没有一个好东西。于是,影视剧的“打洋人”自然也就变成了一个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绝佳象征,每每能引起观众如潮的共鸣。

在光影之外的文字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甚至更严重。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种种打了鸡血,充斥着商业民族主义的图书每每都能吸引眼球;有些报纸、网站等媒体更是为了自家那点儿零售量或收视率,拿“爱国”当媒体生意做。近年来媒体市场的一个新动向是,先放狠话挑动公众情绪,以此“培育”市场,再接连放狠话,来迎合这种被裹挟的情绪,收获市场大卖。

手榴弹炸飞机是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桥段。在电视剧中,作适当艺术夸张和渲染是必要的。但有一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夸张到荒唐地步,反而是一种扭曲。

不管是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剧播出时段里,在公共舆论场中成天煽动、消费民族主义的,就是利用商业民族主义来消费爱国、消费历史,这样做是可恶的。

意淫强国?却是在误导青少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已经更多地从纸质文字转向了网络和电视,尤其是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主体,已经集中于青少年和一般知识水准的普通百姓。如果电视剧创作者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那么作品所呈现的影像及其表达的主题就会误导观众,对他们产生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遗憾的是,在近些年的荧屏上,一些电视剧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利益,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这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令人堪忧。

以前的战争题材剧,人物高大全是一种单薄,现在要是为了博收视而过度偶像化,单纯地制造帅酷神奇的人物又走向了另一种单薄。还有与日寇的残酷搏斗更不能简单处理为充满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否则是对年轻人的误导。

不能以任何名义煽动仇恨,激活心中的魔鬼

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现实,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它必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发展得好,民族主义有可能成为国家提升的动力;但发展得不好,民族主义必然对国家的进步产生负面的影响。

王小波在一篇杂文里写道:“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而对于商业民族主义来说,这种煽动却能换来实打实的利益。

《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曾这样告诫他的门徒:“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耶稣的这番话揭示了一个奇妙的人生现象:从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往往能抵达遥远的天际。耶稣的这番话很契合当下的“意淫抗战剧”。

警惕商业民族主义,别等悲剧来了才后悔

去年9月,席卷了半个中国的混乱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假若任由商业民族主义再这样煽动、消费,那么更大的代价也许就在未来。所以,对于商业民族主义必须得有警醒和反思。

抗战剧会刺激国人的情绪,令其倾向轻敌,认为中国面对外国的挑衅,应采取各种方法包括武力。持这种想法的国人更会引用中国在过去30多年高速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等作支持论据。

这种情绪容易令国人忽视另一边的事实,例如中国军事力量尚待提升、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继续提升国人的生活水平、不少国人仍然生活困难等。若然更多人抱有这种想法,将缩窄国家外交政策的弹性。所以,抗战剧不应过分夸张失实,以免成为战争的催化剂。

为了商业利益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

基于历史的记忆,国人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理解,但当这种自发的情绪被商业民族主义煽动和利用了之后,往往爆发式增长为一种充满戾气的极端民族主义,吞噬着这个民族在国家关系认知上的理性,扼杀着我们在艺术上的创造力。更为可怕的是,这股狂潮甚至改变着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基因,在这个意义上,抗日剧剑走偏锋,成为谋利利器,是商业伦理上的不道德。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