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总第689期 编辑:魏巍

美国时间2月14日(北京时间2月15日),堪称近年最暗黑、最诡谲的政治剧《纸牌屋》终于又将再次“开牌”,且第二季将延续第一季一次性放出全部13集的播出模式。不只美国开始热炒,连中国的视频网站与电视台也将抢在第一时间播出,有抢先首发的视频网站甚至打出“情人节什么的不过也罢”的广告语。这部“暗黑政治剧”凭什么这么火? [详细]

《纸牌屋》有多火?

据媒体的报道,王岐山和奥巴马都是《纸牌屋》的粉丝。有中美政治家的加持,令大洋两岸《纸牌屋》收视热度升高。

据媒体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近期(2013年12月)王岐山还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了美国政治剧《纸牌屋》。

连王岐山和奥巴马都是《纸牌屋》粉丝

2013年12月中旬,正被监控事件与医改网站搞得焦头烂额的奥巴马,找来一众科技公司大佬到白宫讨教,大佬中包括了投资制作《纸牌屋》的Netflix公司的老板,奥巴马迫不及待问他:“我还在想你是不是把最新一季《纸牌屋》给我带来了?”Netflix的老板马上开口,希望奥巴马在戏里“客串一角”。

不只是在美国,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也有领导人为之热衷。据媒体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近期(2013年12月)王岐山还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了美国政治剧《纸牌屋》。《纸牌屋》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描述众议院和华盛顿的权力角逐。消息称,王岐山在提及这部美剧时,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党鞭”(Whip)一词源于英国,指议会内的代表其政党的领袖人物,负责督导同党议员,并维持议会党团纪律,多为党内权威人士。政党的“党鞭”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

为什么叫《纸牌屋》?

首先,美国众议院叫做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而House ofcards(纸牌屋)里的House即是指国会,指代整个美国政坛;其次,Cards本义牌技,政客们的手腕正如“列王纷争、权力游戏”;再次,houseofcards系英语固定搭配,本指纸牌搭成的房子,联系到该剧,既可理解为搭房子的人手腕精细、高明,也喻指权力的松散和脆弱,不堪一击。

《纸牌屋》为什么这么火?

《纸牌屋》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以往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不同,这是一部“网络剧”。简而言之,不仅传播渠道是互联网观看,这部剧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部根据“大数据”,即互联网观众欣赏口味来设计的产品。

大牌是亘古不变的“票房春药”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纸牌屋》的走红是循序渐进的。早在两三年前,一些电影迷就开始在文艺论坛上词句亢奋地宣布了大卫·芬奇执导该剧的消息,接着敲定在《洛城机密》、《七宗罪》、《非常嫌疑犯》等经典影片中都饰演反派的“坏蛋专业户”凯文·斯派西为男一号。

然后是在去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重点推介,以及一系列刺激眼球的海报相继亮相—其中一张是,凯文·斯派西面带微笑地靠在一张色调素雅的单人沙发上,双手鲜血淋漓,右上方则是一幅图案颠倒且没有白色五角星的美国国旗。到了播出时,众多大牌明星在twitter上的热切讨论,将其推向了高潮。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最主要的卖点和看点避不开两方面:大卫·芬奇的“导”和凯文·斯派西的“演”。

文艺创作与冰冷数据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纸牌屋》真正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地方,还在于其背后的制作。与以往多以电视台主导的美剧不同,该剧的制片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网站Netflix,他们在美国约有接近2700万的订阅用户,因此比谁都清楚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数据显示,每天用户在Netflix上产生3000多万个行为,比如暂停、回放或者快进,并且用户每天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以及300万次搜索请求……Netflix决定用这些数据来制作一部电视剧。

根据数据,点击率非常高的鬼才导演大卫·芬奇和男演员凯文·斯派西,成为了主创选择;再根据“政治惊悚”这类电影的受欢迎程度,Netflix狠下心肠扔出了过亿美金,自制出了这部《纸牌屋》。不同于以往一集一集地更新,这次制片方一次性把《纸牌屋》的第一季共13集全部发布在网上,供网友付费点击收看。

这样做无疑有点挑战老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却不失为一种最符合时下网民观看心理的举动。在影视数量和品质无限刷新的今天,多数人已经失去了每周等在电视机前追逐一部冗长剧集的耐心,一方面的确是信息轰炸得厉害,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归结于都市人群的情绪短路和生理健忘,即便每集的开头都像模像样地搞一个上集回顾也无济于事。

受追捧的关键在于对观众的“迎合”

《纽约邮报》的意见认为,从剧本质量而言,《纸牌屋》比不上其它几部热门剧。对于海外观众而言,不熟悉美国政治制度的人很难从中获得观看的乐趣,就拿公共电视台播出的作品对比,《白宫群英》也是政治剧,政治科普式的内容对观众进入故事的语境也有很大帮助,但在《纸牌屋》中它们并不存在,它只是专心地聚焦政治黑暗面。

《纽约邮报》甚至还搬出了律政轻喜剧《波士顿法律》,它也在构建故事冲突的同时为观众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看完剧集的观众基本上可以熟练掌握起诉、上诉的全过程,知道地方法院、巡回法庭、最高法院各自的功能,各州对死刑的不同态度以及原因,如果观众实在对司法程序一无所知,至少还可以明白哪些案件需要陪审团参与,哪些可以由法官一锤定音。

与其说《纸牌屋》大热是因为该剧再现了美国政治的“真实面目”,满足了观众对于权力斗争的想象,或者,“政治就是电视上那个样子”,不如说:《纸牌屋》这类电视剧按照一般观众的娱乐口味,把“政治”设计成了屏幕上你想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个对你的“夜生活”了如指掌的“数据怪人”,如史派西扮演的政客一样,步步把你诱进陷阱;在夸张、煽情、悬疑的情节设置与场面造景背后,这个陷阱就是付费观看与高收视率。

中美观众又在其中读出不同的现实意味

像《纸牌屋》这类的华盛顿政治阴谋剧在奥巴马任内,大行其道。像是披露美国情报单位丑陋面的《国土安全》和《黑名单》,以及总统勾搭下属、玩弄权势的《丑闻》,都在美国红红火火,多少反映当今美国民众对华盛顿的不满。

还记得从克林顿时期一路走红到布什时期的《白宫风云》吗?剧中的华盛顿政坛由一位教授级的美国总统带领一群诚实公仆、光明磊落,仅仅几年前,人们还相信那是真实的华盛顿。

进入21世纪后,从接连发动两场战争,到迟迟没有兑现的经济复苏,让美国民众想起华盛顿只有心寒。如《新共和》杂志所说,现在人们读着报纸,都会想:“嗯,这是骗人的吧?”《纸牌屋》这样的剧纷纷出炉,每出戏都在说:“让我当你的向导吧,我戏里就是华盛顿真正的运作方式,那就是那丑恶之地背后的真实故事。

而受过高等教育、热衷政治题材的中国中年男性,越来越多;其次,崇尚美国文化、喜欢观看美剧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并且,《纸牌屋》的主题是中国人永远都看不厌的“斗”。甚至不少中国官方媒体都发出了感叹,原来美国政治也这样啊!

《纸牌屋》里的华盛顿,真的假的?

有人说,华盛顿是个极其无聊的城市,因为这里除了白宫,一无所有。但华盛顿又是如此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很多人崇尚最高权力的栖息地——既是彰显美国民主制度的直观实例,也是政治批判者眼中“波多马克河畔索多玛”的所在地。作为首都,华盛顿也向全世界的政治文学输出着灵感。

党鞭和白宫记者并不同意

据说主演史派西曾向担任过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鞭的霍耶求教,但霍耶看完戏后的评价是:“老百姓本来就对政治有不公平的负面看法,而《纸牌屋》以虚假、邪恶来描绘政治,这太过分了。”

不论霍耶所说华盛顿政治是否真的没那么黑暗,但党鞭跟总统的互动,绝没有戏中这么频繁,现实中,除非总统邀请,议员甚少踏入白宫,更不可能像安德伍德一般,在总统身边神出鬼没。奥巴马任总统第一年,霍耶一共才踏进白宫五次,还逐年递减。

剧里与安德伍德有婚外情的女记者巴恩斯,更不可能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自由来去,与安德伍德打情骂悄。白宫记者对《纸牌屋》批评最多的,还包括把华盛顿女政治记者描绘成一群为了成名,凭靠年轻肉体来换取消息、毫无底线的人。

美国总统最多只能在白宫待8年,但海伦·托马斯这样的大牌记者,在白宫可以一待就50年。名声,是华盛顿记者的第一生命。政论杂志《石板》也指出,华盛顿记者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一,而担任媒体主管的,男性更占压倒性多数,男记者要在大多由男人掌控的华盛顿脱颖而出,不太可能依靠美色。

“局内人”奥巴马也有话要说

身为局内人,奥巴马倒是曾感慨说,史派西在《纸牌屋》中搞定了不少事,华盛顿要真像剧中如此“残酷的高效”就好了。弦外之音,华盛顿两党分歧日趋极端化的政治现状众所周知。尽管赢了连任,奥巴马2013年大力推动的控枪、移民改革等依然寸步难行。出于预算之争,华盛顿2013年秋甚至时隔17年重演联邦政府关门闹剧,贻笑大方。

“白宫甄嬛传”没必要对号入座

与以往相比,网络剧对观众口味的揣摩更精准,为迎合主要观众群(在美国这部剧的主要对象是中年男性观众),编剧不惜虚假再现。以“迎合”为主轴的娱乐消费,与政治的本来面目可能已相去甚远。

政治除了权术与斗争,也有诸如个人抱负、责任感和良知一类的东西。否则无法解释,五年前作为华盛顿局外人,从政经历尚浅的奥巴马如何得以入主白宫。大陆一些清宫戏备受批评,但作为美国“清宫戏”,《纸牌屋》绝不乏戏说成分。

过去有说法叫“读史明智”,在快餐文化裹挟下,今人大多是读戏说历史明智,看电视剧明智。知识的求得已不是靠穷经皓首、逐字披览的观照对比,而是沙发上轻轻一按的遥控视界。

《纸牌屋》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臆想权力的窗口

为什么人们爱看腹黑的政治剧?原因之一或许在于,现实中世界头号大国的权力核心引人探究。外人透过政治剧窥视着鲜为人知却举足轻重的华盛顿,臆想着权力顶峰的残酷争斗和利益纠葛中的人性黑暗面。

在广大民众的视野里,权力运行是神秘的“少数人游戏”,只能从政治剧集里窥视冰山一角——《纸牌屋》之所以走红,正是因为满足了这样的心理期待。

(资料来源:新周刊、南方都市报、国际先驱导报、南都周刊、新京报、南方周末、凤凰周刊)

有人关注权力的虚伪与邪恶,有人忙着对号入座、映射现实,也有人忙着研究《纸牌屋》的诞生过程和播出方式。“各取所需”共同造就了这部剧的火爆。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自由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