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512
2011.12.06

导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应邀前往中国传媒大学讲课,因未提前办好手续遭保安拒绝开车进入,只能步行入校。何兵发微博抱怨保安如在保护中南海,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回应称保安尽职,希望理解。副院长副书记由此展开微博“论战”。[详细] [网友评论]

1.07K
何兵

保安按照规定拦下何兵的车并无可指责之处,但是这个规定本身和传媒大学的事后反应确实有不周到的地方。

拦授课教授进校门,待客之道何在?

在被保安拒绝入校之后,何兵发了一条微博说:传媒大学的保安好牛啊。学校请给博士生讲课,联系的学生忘了办手续,一再解释不行。学生出示讲课安排单不行。给看名片不行。大雪天就是不让车进。传媒大学保安,以为在保卫中南海啊?而之后更是向与其论战的中国传媒大学副书记田维义连发五问:“一,你作为校领导未向我核实,作出结论合适吗?二,学生说,上次没办手续让进去,你核实没?三,学生提供上课单,不成。指示车上政法大学车牌证明我是老师,不成。我再出示名片,证明自己身份,不成。后步行入校,我有何不妥?四,你说保安按章办事,能否贴出校规?五,批保安牛,不对吗?”

《中国传媒大学校门管理规定》规定,外单位机动车辆一般不准进入校园,因特殊情况或来校公务经门卫同意并登记后方可进入校园。何兵是被传媒大学请来讲课的,自然没有传媒大学的车证,这显然属于公务。章立凡也发出疑问:何兵是传媒大学请去的客人吧?客人入门被阻,主人失礼了吧?客人有怨气,主人事后向客人道个歉,不为过吧?[详细]

行政化造麻烦,是行政服务教学还是教学屈从行政?

而这一事件也深刻反映了高校行政管理与教师权利的冲突。虽然何兵教授并不供职于中国传媒大学,但有传媒大学的讲课安排单在手,也权且可以看作是该校的讲课教师。也就是说,有讲课任务在身的教师,在证件不全的情况下乘车进入校园时,是行政管理为教师教学开绿灯,还是教师教学要遵从于行政管理的限制。

从现代大学的理念来看,高校里的行政人员是服务性质的,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而为师生提供服务的。然而,就是这些本应该提供服务的人或者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高校的走向,甚至成为正常教学的麻烦制造者。一切屈服于行政、行政主导了科研教学,高校的行政管理已经与教师、学生日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甚至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详细]

非典封校

中国大学封校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才越来越多,而当初不过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的不得已手段。

何兵与田维义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大学是否应当尽量开放。

争议核心,大学是否应当更开放

针对何兵的微博,中国传媒大学副书记田维义也展开来了反击:学校保安很辛苦,也很尽职,我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和理解他们,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师,更要尊重他人。他们忠于职守,而不是牛。其实校园保安和中南海保安职责理应是一样的,何必厚此薄彼呢?而何兵显然不认同这一说法:当你觉得,大学的保安和中南海保安职责一样时,我知道我们的争议实质在何处。我认为大学应当尽量开放,而你认为大学要向中南海学习。

每当论及大学校园的开放时,都会有两派完全不同的意见,一派呼吁校园开放,不要有围墙,其理由是大学是公共资源,理应向社会开放;另一派是加强校园管理,不但要有围墙,还要严格门卫管理,否则,大学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何来大学的样子?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给大学带来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详细]

校园一开放就成停车场?说不通

王吉是传媒大学南大门的保安班长,他证实,自己确实拒绝何兵等人驱车入内,并建议他们改从西门进入。“南北门卡不严的话,整个学校就成免费停车场了。”王吉说。田维义在微博中称,也许人们会注意到,每天早上学校都要动员人力沿社会路设岗,禁止无证车辆进入校园。目前学校还没有力量全天候设岗,只能加强南北门管理,尽可能使校园內交通秩序好一些。

而这一说法不但说不通,也没有道理。当大学围墙打破,纳入整个社区,其校园甬道,就是一条街道,其免费停车场也就自然不存在,乱停车辆在校园甬道,就是违反交通法规,而现在,这是交通法规管不到的角落;至于治安问题,难道整个社会的治安就不需要治理,要给学校特殊的治安管理待遇吗?把社会治安治理好,不也就治理好校园的治安?[详细]

关起门来独善其身?弱爆了

从国外大学的形态看,有校门的大学其实很少,更多的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也找不到校门,学校就在社区里,公交车就停在教学楼、图书馆门口,这种高度的开放,并没有影响教学,也没有给大学带来治安问题,反而为大学节约了大笔管理成本。原因在于,大学的精神,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大学的管理,就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校园的治安,也就是社区的治安,这用不着大学自己聘请门卫,而是纳入整个社会的治安管理范畴。

既照顾公众的好奇心,又不放松校园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就在此。其实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学城也没有围墙,公众可以自由出入,也不见得这些学校的环境、治安因此变坏。所以,办大学,思路不妨更开放一些,包括拆掉围墙,把大学放回社会中去。[详细]

深圳大学封校

2007年深圳大学决定封校曾激起一片讨论,有声音指责深圳大学“嫌贫爱富”。4年过去后,中国各地实行关门办学的高校已不在少数。

保安林立,壁垒森严,为什么中国大学校园都成了一座座保安措施严密的“土围子”?

大学的开放,究竟该谁说了算?

田维义称,在这件事上保安没有错,确实如此,保安只是执行学校的决定。那么,学校的这一决定是谁做出的?按照当下大学的管理模式,学校的门卫制度是学校行政,也就是校长办公会决定的。这在学校领导看来,十分正常。可是,校园开放与否,开放到怎样的程度,应该是全体师生以及与大学相关的人士参与决策的事。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如果学校有校门,校园相对封闭,校园的开放,是要由大学理事会决策的,而这一机构代表了各方的意见,由此形成的决策,也就综合了各方意见,不至于引发大家对此的争议。而就是面对社会的质疑,大学也可以这是理事会的决策加以回应,诸如,校园太小,存在安全隐患,开放破坏教学环境等。[详细]

学习中南海,是把大学当碉堡

很多人拿出《列宁和卫兵》来质疑何兵。故事讲的是,列宁进克里姆林宫,被卫兵拦下出示证件。列宁掏出了证件,并对士兵说:你做得很对,任何人都要坚守规则。“只认手续不认人”的保安或许没错,但保安没有错不代表规则就没有错。拿《列宁和卫兵》来质疑何兵,一定意义上把高校的大门当成克里姆林宫了。这恐怕是值得商榷的,高校有必要搞得戒备森严吗?

高校武装到牙齿,威武是有了,但人文气息没有了,当年的“北大旁听生”毛泽东也只能在校门外徘徊了。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像衙门,学术、教育、后勤管理,莫不大有着行政化的强大趋向。高校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是必要的,但“加强”有一个度,有没有必要把高校大门搞得戒备森严?车辆人员正常出入,保安拦下盘问。这样的“敬业”,恐怕更多的不是让人觉得“安全”,而是让人生出一丝心寒。这样的高校,还有公众向往的大学精神、人文情怀吗?[详细]

大建土围子,大学成社会乱象的缩影

大学向来被视为,也自许为自由的堡垒、思想的家园,引领社会,示范文明。然而从今日大学教育、研究、行政、党务等多方面习气,我们早已能够得出大学与其说是任何一个意义上的堡垒,不如说是社会乱象的一部分,而且有的方面可能是更加沉沦的一部分。开放肯定有副作用,打破校园的平静,影响教授工作,增加校园管理成本,但这些是不是加强内部管理都无法克服的呢?

如今博物馆、图书馆已经门禁大开,有的高校还在高墙闭锁,号为维持秩序,不过是目光如豆,严守门户。作为社会精神堡垒的大学,都不免沦为“土围子”,其他公共单位的状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今年,故宫不断演出离奇怪事,又可曾有过什么可资凭信的信息公开?这仍是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聚焦于政府,聚焦于大学,我们都会发现信息封锁的存在,聚焦于任何一个公共领域,我们的发现也将没有二致。[详细]

哈佛

美国的大学通常没有围墙,而哈佛大学只有哈佛苑这块有铁栏围墙,每年只有本科的一年级新生住在苑内。不过不论是游客、反战小游行、周围遛狗的都可以随便进出。整个哈佛校园大概算是以此为中心,散落在剑桥城内,与商业楼民宅混杂在一起。

对于大学校园的开放,中国大学一直没有搞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大学是否开放谁说了算?其二,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形态?

大学浮躁,与有无围墙毫无关系

中国大学能不能像欧美一样开放?很多人觉得不可行,担心这样一来,到大学里参观的人太多了,也担心大学成为免费停车场,还会出现很多治安问题,更令大学人心浮躁。这种担心,仔细分析起来,很可笑——如果大学把围墙打破,与社区、街道接通,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就成为街景,大学还会有现在这般“神秘”吗?那些图书馆、教学楼,不就如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就在街边吗?

而大学的浮躁,与有无围墙毫无关系,现在有围墙的大学,不照样充满商业味以及急功近利,倒是那些没有围墙的国外一流大学,教授们走出实验室,就进入社区,却照样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简单地说,开放的大学不是没有规则,其适用的就是社会规则,管理的就是社会公民;开放大学的精神,则来自大学的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详细]

破除心墙,有开放的精神才有一流的大学

当然,中国大学要走到这种没有围墙的全开放、全融入社区的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教育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改革推进,而现阶段,处理好校园开放的矛盾,则只需调整大学的内部管理决策机制,打破什么都是行政领导说了算的封闭决策机制和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将师生与社会公众意见纳入决策程序的开放决策机制和管理方式。这是比打破“有形围墙”更重要的“无形的开放”,或者说是形成全面开放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这种无形开放,纵使大学打破围墙开放,也不可能有大学的开放精神,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很多大学,就曾破墙,但那是破墙开店,而不是破墙开放。[详细]

弗尼吉亚大学

美国弗尼吉亚大学一直就没有围墙,即使在2007年发生枪击案后,也只是封闭了案发的那栋楼,而没有封闭整个校园。

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先生曾说:“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没有围墙。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听得懂相关课程,大学就应该向他们开放。尽管大学纪念册上没有他们的姓名,但他们在传播大学精神方面,同样起了很大作用。”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