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8
2012 04.16

导语: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发布“胶囊里的秘密”揭露性报道,河北、江西、浙江数省,多家知名药企被曝使用皮革废料做胶囊,一条以工业明胶替代药用明胶制造药用胶囊的黑色产业链浮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详细] [网友评论]

胶囊

“以后我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老酸奶和果冻”疑云未解,又来了“皮革胶囊”,在公众震惊愤慨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皮革废料是怎样一步步变成胶囊的?

透过央视调查,我们发现,“皮革变胶囊”有一套完整的工序。生产厂家先是对各种皮革的琐碎下脚料,进行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加工处理,进而以其为原料所熬制出的工业明胶。

紧接着再对这种工业胶进行高温杀菌处理。首先进行溶胶,并根据药厂需求添加各种食用色素进行调色。由于这种明胶不卫生,在溶胶调色的过程中还要加一种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化学原料杀菌去污。

最后,胶液再经过半自动胶囊生产设备成型,最后通过切割整理,便加工成了五颜六色的药用胶囊,大肆销售。[详细]

原材料肮脏令人作恶只是表面问题

节目显示,工业明胶的生产地,远远望过去像垃圾回收场,记者原以为这些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东西是厂里的生产垃圾和废料,走近一看才明白,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然而,这种碎皮子正是生产工业明胶的原材料“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它们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所以价格便宜,每吨只要几百元。鞣制后的皮革通常被用来加工皮鞋、皮衣、皮带等皮革制品。很难想象,每个人平时都有可能使用到的胶囊竟是由这样肮脏的原料制成,然而这还只是表面问题。[详细]

成品铬严重超标 对健康构成致命威胁

更致命的是,“蓝矾皮”是工业皮革废料,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鞣制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往往会导致铬残留,使用这种“蓝矾皮”加工的工业明胶,重金属铬的含量一般都会超标,而且是大幅度超标。

在央视列出的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胶囊中,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型药企赫然在列。其中,轻者超标五六倍,重者则要超标数十倍,其毒性可想而知。药品原本是用来救命的,现在却可能“要命”,让病人们情何以堪。

而金属铬的毒性更是不容小视,它会破坏人体骨骼以及造血干细胞,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的会患上癌症。铬对人体健康的这种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在2年以上才会 显现出来。[详细]

生产工业明胶的原料: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但多家药企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均严重超标。

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物,小小的胶囊竟然暗藏如此玄机。震惊愤慨之余,该追问的是,为何在工业明胶被明令禁止的药用领域,“皮革变胶囊”的事情却如此大行其道?

相关法规明文禁止工业明胶药用

按《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而据《食用明胶》行业标准,国家对食用明胶的制造有严格地规定,必须要用新鲜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且必须用全封闭的流水线烘干和粉碎。

而工业明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因其原料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夹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杂质,对此可以通过检测食品里如镉、铬、铅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来做怀疑排查,遗憾的是,新闻中的药企显然未做此排查。[详细]

怎奈工业明胶成本低 商家为牟利铤而走险

说到底,事情的根源还在一个“利”字,食用明胶每吨最低价都比工业明胶贵一倍以上,巨额利润足以使不法厂家铤而走险。因为这种价格相对便宜的明胶,用来加工药用胶囊能够大大降低成本,非常畅销,渐渐形成了一个由生产厂家、中间商和药企三方面构成的黑色利益链。

而且,工业明胶被用来生产药用胶囊的事实证明,所谓的造假或者使用劣质原料的高成本,可能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只要是稍微成熟的黑色利益链,在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方面,总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已经查处的案例已屡次给予人们这样挫败感十足的体验。 [详细]

加之检测困难 药品监管频频缺位

加上,目前,对于工业明胶的检测也是一个难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清珺指出,工业的非食品添加剂,检测往往都存在一个指向性不明的问题,比如工业明胶,要检测革皮水解物,它可能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检测只能根据这些可能的伴生物一一展开排除,检测难度其实很大。

另一方面,在社会陷入普遍性不安之时,有必要追问的,不仅是在这条肮脏的利益链条上的诸多环节企业和被形同虚设的制度管理,还有在千里之外的媒体调查出炉之前,“灯下黑”的各地执法监察部门———对猖獗违法的长期无视,是真不知情,还是已成为那条利益链不可或缺的一端?据昨日央视报道,媒体报道中的涉事企业,当地执法部门赶去执法时,厂房却突然起火,票据和电脑被烧毁。个中玄机,究竟何解?[详细]

目前,由皮革水解而成的工业明胶已被卫生部列入第二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但其检测难度非常大。

公众就不明白,为什么悲剧总是发生在与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领域,为什么如此之多地方的非法皮革明胶生意生命力这般顽强?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应该给公众一个回答,应该有人对非法明胶产业的“兴旺发达”承担责任。

当务之急要严查追责 给公众以交待与信心

丑闻既出,调查结果和辩白总会应声出炉,但如何真正给公众以交待与信心,却显然没那么简单。媒体的调查绝非问题的全部,只能作为冰山一角的引子。

拥有更广泛调查能量的政府部门,需要检讨事发前的失职(各项常规抽检何以检不出如此严重的问题),必须迅速启动彻查程序。需要彻查的,不仅是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几家企业、几个地方,必须涉及乱象频出的整个行业,以及很可能同样失陷的相关行业领域。

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屡屡见到这样的内容:“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 ,从中读到的不乏解决药品安全的决心。

规划最后还这样写道,“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药品安全责任体系”,那么能否借此次查处工业明胶药用之机,落实并兑现规划呢,我们拭目以待。[详细]

但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加强基本社会治理设计

正如笑蜀先生在《现有体制框架解决不了问题食品》所谈到的那样,必须承认,现有体制框架不仅无法胜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任,药品安全亦如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什么问题?归根究底,它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一个能够满足社会治理要求的相应体制。

所以,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既要做长期打算,更要有刻不容缓的决心。刻不容缓不能是空话,需要强大的机制保障。而这,恰恰是最致命的问题,即并没有一个能够跟刻不容缓的决心对接的强大机制。[详细]

好制度之外更需要公民的良善与美德

曾有人指出,中国正在进入“互害型”社会。这是很可怕的现实,互相伤害,虽然不是有意的,却是生态链之下的客观结果。农村人用着城里人生产的问题家用电器,城里人吃着农村人残留着过多农药的蔬菜;城里人给农民生产些假冒伪劣产品,农村人给城市人生产些污染农产品。做黑心馒头的吃着黑心商人做的面包,做黑心面包的吃着黑心商人做的馒头。你用假酒毒我,我用假药害你,伤害不是线性的、一对一的,而是非线性的、网状的报复关系。做假酒并不是因为吃了毒馒头才去用假酒报复做馒头的,而是,做馒头的吃了卖假药的药而受到了报复。很绕吧?现实的报复就是这么绕来绕去的。这种非线性的报复机制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大家都无法避免地受着某种毒害。

此次“皮革变胶囊”事件再次佐证了这种“互害型”社会的存在。如何走出这种“互相伤害”的报复链呢?靠某个人某个群体的道德自省根本不行,问题出在整体的道德溃败上,阻止和修复这种溃败,需要良法,需要好制度,也需要好人,就是公民的良善和美德的拯救与救赎。[详细]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人宣布中国进入“互害型”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并没有随三聚氰胺的查处而消失,毒胶囊的出现再现了悲剧。

相比“毒胶囊”,监管的缺失、企业的无良,以及由此造成的“互害型”社会,更加可怕。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袁训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