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自由谈08
问诊城市病之城市改造之痛

291

2010.07.10

■  查看往期

 
 

据说“现代性”之后,人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涂抹”,抹去一切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东西。旧城更新改造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譬如,上海成了世界建筑师的赛场,新建筑华丽而糟糕,给人印象是急于跻身于国际大都市行列。正以“过去的方式”走向“近在咫尺的未来”。
    过去人们信仰的是“形式服从功能”,今天开始遵从:生活服从规划,生活服从建筑 。因此,你常常会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看到“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如何、如何”的报道。 (摘自《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 》)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改造老城区:同一个目的 同一种手段

为了经济发展好,要改造;为了老百姓好,要改造。

同一个目的:城市发展

在旧城改造时,人们经常会听到这种论调:旧城改造项目,带动的其实不一个小小区域的活力,其实是给城市的经济以一种新的推动力,旧城改造带动了房地产、建筑、商业等多个层面,几十亿上百亿的改造项目的投资往往引来成倍的相关领域的投资,旧城改造形成了辐射效应。旧城改造让城市管理和拓展商机获得双赢 …

 

 同一个手段:拆——迁

拆迁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也是城市发展的唯一途径,可谓“自古华山一条路”。因为在政府官员的心目中,只有通过拆迁,才能完成城市的改造,只有通过拆迁,才能真正改变城市的面貌。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建设是政府的责任。还有,拆迁要通过规划来实施,而只有规划的拆迁,才能达到政府所期盼的形象效果。在特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拆迁是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土地升值预期较高,土地容积率增加带来的可能性的收益增大。所以,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收益是肯定的。

 

同一种理念:为民做主

是在我们传统的历史中,往往官员认为自己的决策素质高,他们看到的或者是他们头脑中的景观往往代表着现代的要求。而被拆迁的对象,城市的居民和贫民,应该是被改造的对象。过去我们是试图改造他们的观念,那个时候强制的改造失败了。现在我们试图改造他们的居住形态,也要采用强制的方式,来达到政府官员理想的形态模式。最后城市景观发展的结果,肯定就是政府官员主观认可的产物了。而要达到这个结果,当然只有“拆迁”。

 

相关自由谈

台北市是怎么搞旧城改造的

台北市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建筑是屋龄超过三十年的老旧建筑,许多老旧房屋没有消防通道,万一发生火灾,连消防车难以到达。除此之外,这些老旧公寓没有电梯、没有消防、经常漏水、老鼠蟑螂不时出没……无论是出于公共安全还是从居民自身的居住环境来看,台北市都需要对这些老旧公寓进行改造。可是怎么改?[详细]

深圳是如何搞城市改造的

深圳大冲旧村改造项目村民物业签约日前启动,有871户村民可以获得补偿,将造就10个亿元户和400户千万富翁家庭。提到钱就容易伤感情,所以一些可能前段时间还在谴责野蛮拆迁的网友愤愤不平了:有人指责“房价就是这样被推高的”。[详细]

城市速度:跑步拆出的未来并不好

在城市管理者主导下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往往是快速的、高效的。但是这种发展速度的结果,并非利大于弊。

城市建筑寿命短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而且,许多地方则连十年都达不到。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

 

 文化断裂根觉浅

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少城市提出了旧城改造思路,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大体量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有些地方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

 

经济失衡存隐患

通过拆迁改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也扩大了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城市在空间上高速扩张的基础是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以低廉价格进行大规模拆迁或者征收农民土地。由此,土地增值的收益首先落入政府手中。因此,拆迁和城市改造的过程是一次财富的大规模转移过程,社会中低收入人群本来可以获得的收益被剥夺了。在当今城市,房屋恐怕是贫富差距的主要制造因素。房价上涨越快,城市内部贫富差距、以及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财富的差距也就会越大。

 

微博关注城市改造

平原真君:某市长被称为最牛市长,原因是他用铁腕掀起的拆迁和造城运动。市长、省长应该是城市、省的经营者,可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官员整日在工地上奔波,俨然工程部长。哪一级官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恐怕没几个官员能说清楚。

 

哑口行者:老北京还在远去。鼓楼虽会保留,周围的胡同和院落将不复存在,孤零零的楼子更像是墓碑,供人们凭吊这一带老北京的记忆。想不通,为何爱北京是如此痛苦的一件事情,也许只有冷漠到绝情,才能坦然在此生存。

 

夹心糕:城市改造,拆迁是必须的,前提是政府不能以牺牲或降低被拆迁方的权益为代价,拆迁手段需要更人性化。

 

中国新闻周刊:【薄熙来不满意 重庆斥1770亿整市容】始于3月28日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运动有着远大的目标。按其主推者、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于12日考察主城区城建改造项目时的说法,“力争三五年,使重庆有个大变化,在城市面貌上要和‘直辖’称谓名副其实,和京津沪比肩而立。”

 

后发之惑:城市改造学习何种模式?

后发的好处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直接拿来用,但是也有困惑:前人开创了多种模式,我们该效仿哪一种?

中国之痛:学错了的城市发展道路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城市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好的东西学不来,坏的东西一学就会”。中国人以大为美,这一点与美国人有相似之处。或许是这30年,到美国学习、参观、留学的人带回来的价值观,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承一拍即合,才有了这种特有的现象:中小城市大投资、大基建、大马路、大立交、大草坪、大广场、行政中心大搬家……

 

 改造决策:被忽视的市民意见

许多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改造过程中,最终决策权实际上是由专家和行政部门共同分享,决策过程中民意基础的缺失。政府决策过程中忽略民意而造成反弹则具有必然性。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启动前召开听证会,给民众发表意见的空间,应该成为政府决策的一种常态。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清楚自身的定位:自己并不是城市的拥有者,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应该由这座城市的居民共同探讨、推进。

 

温哥华样本:城市舒适的秘密

强调“公众参与”改变了温哥华的发展轨迹。1967年,加拿大西部城市温哥华的华人走上了街头,抗议市政规划的新高速公路建设。于是温哥华成为北美地区少数几个没有高速路网的城市。没有告诉公路网的温哥华市民,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出行不便,相反就在多伦多、蒙特利尔等路网完备的城市出行时间不断增加的时候,温哥华的人均出行时间却在小幅减少。多年来,在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里,温哥华一直名列前茅,并多次荣登榜首。只要有基本审美情趣的人,就不能不承认温哥华的舒适——如果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是相反,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调查

1.你所在的城市变化快吗?
快,几乎年年都大变
一般,有变化但是不激烈
慢,几乎年年都看不到变化
2.你喜欢生活在哪种城市里?
飞速变化,高楼大厦
变化缓慢,生活悠闲
无所谓
3.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月收入  
 
   

我们走的太快了,以至于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城市发展”,是一个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目的。但是,城市发展又是为了什么呢?

   
 

凤凰网评论频道 | 编辑:张恒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