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589
2012.07.23

导语: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降雨,导致首都场航班大面积延误,火车晚点,城市交通一度混乱。截至目前,已经造成37人遇难。暴雨倾城之夜,人们被普通人之间的守望互助感动,也再次为城市的弱不禁风而愤懑。[资讯专题:北京暴雨] [网友评论]

北京暴雨

在危难时刻,市民自发的互助确实令人感动,但是这无法掩盖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漏洞。

暴雨中市民守望相助让人感动

昨天,暴雨袭击北京。据央视报道,北京市市政府秘书长周正宇表示,北京此次降雨为60年来(1951年以来)最大。昨日,微博舆情也随着雨势的变化而变化。从一开始如往常一样,网民在微博上发布或转发各种“在北京看海”的照片,到后来,开始转发各种求助信息,以及防汛部门的联系电话。越来越严重的暴雨,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守望相助在一起。

昨天,在雨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一对母女在暴雨中跋涉了1公里后,一位不认识的市民开车将她们送回了家;一个饭馆里的小男孩一直站在没过膝盖的水里,告诉路人有个井盖被顶起来了;广渠门桥下被淹的车辆拖不出来,一名警察对人群里喊道:“谁来帮忙拉一把”,结果几十人冲上去;北太平桥下,几个井盖被水压冲开,每个井盖都有一名环卫工人把守,拿身体作警告标志;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动容。[详细]

但这些“最美”无法掩盖城市短板

泡汤城市:排水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去年6月23日,北京的一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多处积水,微博上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北京看海”。从去年到今年,不只是北京,武汉、长沙、南京……包括之前的广州,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发生过城市内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一说法也一再被媒体提及。然而一年过去了,去年淹水的城市依然淹水。去年讨论的城市排水问题也还在讨论。

只有预警没有传播等于没有预警

北京市气象部门从7月20日开始就发布预警,先后发布蓝色、黄色、橙色暴雨预警,然而一方面很多市民并不了解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传播上效果有限,没有穷尽一切可能通知市民。

有网友在微博中写到:去年纽约百年不遇飓风,开始前几天新闻就铺天盖地,让市民屯水屯粮备收音机,划分区域强制撤离到政府的避难所。周五六日纽交所关,地铁关,查信息打311紧急情况打911求救,每隔几小时市长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动向。纽约市警察局备皮艇直升机,满街的警车随手就招。你想要的防灾知识,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都有。

公共设施失灵 救援机制僵化

昨天夜里让很多人感动的是:滞留在机场、马路上的市民无法回家,而很多市民自发组织车队接送,一些私家企业也打开办公室,为滞留市民提供食宿。承担了很多政府本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建筑并没有在这是打开大门为滞留市民提供便利。而在首都机场,机场快轨因为故障停运,出租车难觅影踪,偶尔一辆开价就是四百,甚至更多的出租车选择闭门不出,有网友评论说:这个行业良心彻底的坏掉了。

熄火车辆再被贴罚单更是令人心寒

在雨夜,从机场通往市区的机场高速上,收费站的积水已到半个轮胎,但仍然一丝不苟的在收费;很多私家车因为积水过深抛锚路边,但第二天清晨,这些车辆却被贴上了罚单……这些无疑是让人更心寒的一幕。

好在7月22日晚间,北京市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在微博上澄清:今早,有网友@ 我说了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事,我即向市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市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刚才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指挥中心表示,在遭遇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罚单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感谢网友的监督!

调查

  • 1.你认为昨日北京内涝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此问必选)
  • 2.北京暴雨中最让你感动的瞬间是什么?(此问必选)
  • 3.你认为北京在应对暴雨上还有什么不足?(此问必选)

一场雨足够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种话语早已无数次的见诸报端,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在讨论这个问题?

阳光之下无新事,问题都是老问题

去年6月,武汉暴雨,全城看海;今年7月,武汉暴雨,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年6月23日,北京大雨,无数路段积水;今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首都再成一片泽国……《南都周刊》两年前做过一个封面专题叫做“泡汤城市”、《新世纪》周刊一年前做过一个封面专题叫做《暴雨倾城》、自由谈一年前也出过专题“去武汉看“海”是怎样的浪漫”……

就是这曾在这块土地上无数次上演的一幕,依然在今日重映。排水不畅、应急机制僵硬,这一切的一切都曾无数次被提起。当然,没有人会期待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会全部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趋于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这又该如何解释?

公众对公共资源调配无参与,问题只能停留在年复一年的讨论

微博网友兔主席说:民众对政府的资源调配、公共政策等并没有参与权,只是通过上帝的手——一场大雨来推动政府政策(还不是制度)的改良。公共资源被垄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僵硬的应急体制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依靠民间互助。于是,问题的核心无法得到解决,只能年复一年的讨论。

对于北京的基础设施及排水能力以及异常降雨,其背后的气象因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政府都应该对公众有个解释和说明,阐释应对措施的经济代价、成本等,专家学者也应该参与。

于是“城市要进步,全靠大雨灌”

民间的讨论与行动并没有推动政策的进步,而很多的几步恰恰是灾难之后的反思与领导重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2001年12月北京的那场大雪,导致全城交通瘫痪,很多人甚至步行一夜才到家。而就在那儿之后,北京建立了全面的降雪应急预案,相同的状况也没有再次发生。降雨导致的内涝几乎是同样的问题,我们只能期望这样的代价付出的越小越好。

暴雨

7月21日,大暴雨覆盖北京全境,许多街道变湖河。立水桥南望春园小区,许多车辆被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年前世博会提出的口号究竟何时才能实现?

华丽的城市不能总是藏着一颗污浊的心

这次大雨对整个城市来说是一个经验和教训,这么多年来,这样大的一个城市拔地而起,高楼成为了现代化的标志,但是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标志和因素在里边,我们的高楼建起来了,但我们的基础设施如何?我们的交通建起来了,我们现代管理的能量和方式如何?

华丽光鲜表面的背后却是污浊的心,这样的城市浮于表面,根基不牢。城市,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是用来规划的,不是用来发展经济的,而是让普通人能够便利地生活,能够尊重环境生态与人文生态。雨中看“海”并不浪漫,只有让普通人享受城市里的生活才能制造出真正的浪漫。毕竟,只有生活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公民精神在成长,社会管理还落后

这次北京的暴雨民众也有自发的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遇到灾难的时候市民守望相助,这是公民精神的成长,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是,如果像这样的一个灾难,所有的信息、情报如果只是通过市民本身相互来发送、相互告知的话,确实是非常不够的。

因为现在他们自发的行动并不能够代替有关部门,特别是应急部门的工作,最专业的事情还是由有专业的部门来做,这样的话它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防范意识或者是应急行动。

所以,一方面市民们守望相助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公共空间的建立,而且将来还值得继续发扬值得赞赏,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一个问题,信息不是非常的透明或者不是特别的清晰,这一点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是必须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人”才是城市生活的核心

最近这些年中国城市化的建设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包括从理念当中对现代化、城市化概念的理解还是不够的。只看现在,只顾眼前的建设,只顾表面化的风光而忘记了一些潜在的隐忧,而且没有顾及到长远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只是在北京,在全国其他的一些地方都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个将来可能是一个必须在建筑设计当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城市是因为人而存在,城市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因为“人”而打造。从高楼大厦找发展的差距,一直是一些城市管理者紧盯的目标,但是只注重经济增速和“面子”的城市发展定位,损害的会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维护。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细节管理,没有未雨绸缪的安全防范,如何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毕竟,没有“人”,城市再大,也少了那么点“人情味”。

暴雨

7月21日,大暴雨覆盖北京全境,许多街道变湖河。一名男子抱起女友在深积水道路上艰难行进。

下水道是城市真正的形象工程,就如人的大肠远比双眼皮重要。——@郑渊洁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