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再见,请不要恼我。” 22岁的贾里德•里•洛克纳在Facebook上写下句话,数小时后,他将子弹射入民主党籍女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的脑袋和她身边的人,导致了包括一名法官和9岁女孩在内的6人死亡,12人受伤,吉福兹仍在医院抢救。这也许是一起政治谋杀,也许只是洛克纳本人的反社会行为。但一切的前提是,他能轻而易举得到枪。

1981年里根遇刺案中,里根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布雷迪第一个中弹,子弹从他的左侧前额射进右脑射出,以至终生残疾。在这之后的20年里,他一直在为颁布禁枪法案而努力。吉福兹在遇刺前支持持枪,不知此事之后她是否会改变看法。坚持持枪让美国人付出了很多血的代价。他们经受了林肯、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的遇刺,也经受了弗吉尼亚校园内的血腥屠杀,他们仍然选择持有枪支。这是美国人自己的选择,但在外人看来过分沉重。[专题:美国亚利桑那州枪击案]

持枪文化根深蒂固 鲜血面前美国人仍然不舍枪支

10年18起主要枪击案,162条生命,美国的伤口一直在流血

2001年以来,美国发生了18起重大枪击案,162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其中,发生在2007年4月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尤为血腥。一名学生在一所学校开枪射杀32人,射伤15人,随后饮弹自尽。2008年2月,伊利诺伊州一名男子在一所大学的演讲厅内开枪射杀5名学生,射伤16人。2009年4月,纽约州一名男子持枪冲入宾厄姆顿中心地区,打死13人。同年11月,得克萨斯州军队心理健康专家、少校尼达尔•马利克•哈桑在胡德堡陆军基地内朝官兵开火,打死13人,打伤42人。直到本次枪击事件,几乎每年美国都会发生这种重要枪击案,伴随的是十几条生命在枪声中凋零。[详细]

3亿人2.5亿支枪,枪械文化深深扎根于美国土壤

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目前私人约有 2.5亿支枪,49%的家庭拥有枪支,从事枪械制造的公司700多家,生产枪弹的13,000多家,枪支维修店5,000多个,有执照的销售商28万,年销售额约10亿美元。最近25年中,美国有50多万人死于枪下,数量远超过战争损失,仅次于车祸排第二位。尽管历史上出台了多种限枪法律,但因枪械文化本身已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土壤,禁枪运动仍难上加难。[详细]

美国人认为:枪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权利

在一次又一次的血案面前,美国人仍然选择拥有枪支的权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自由的体现。早在独立战争时,争取自由的美国人就懂得,公民持枪是对抗暴政、捍卫公民权的最后依仗。用鲜血换来自由的建国先驱们,深刻认识到“人民有推翻暴政的自由”之重要性。而没枪怎么推翻暴政?所以在随后的宪法修正案中,专门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在美国人的骨子里,认同“枪是一种权利”,而只有保障公民持枪的权利,才能避免政府垄断使用暴力的特权,才能有效防止少数人利用“枪”大搞专制统治。[详细]

 

调查

1.你认为枪支泛滥是此次枪击案的发生原因吗?
是,没有枪就不会有这次悲剧
不是,没有枪还有别的凶器
说不清
2.你认为私人持枪能防止政府成为暴力政权吗?
不能,现代政府太强大
说不清
3.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禁枪?
应该
不应该
说不清
 
  • 美国民众用烛光哀悼遇难者。

枪没变 人没变 社会的改变让人人持枪不合时宜

第二修正案看上去很美,暴力对抗政府已不可能

2010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4裁定芝加哥的禁枪令违宪。这条禁枪令违背的是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条修正案是大部分反对禁枪者的理由。这条法律制定在几百年前,那时候美国人还可能通过武力推翻暴政,但是在国家机器已经如此成熟的今天,这只能“看上去很美”。这能从美国政府对一次装备精良的邪教围剿中看出。

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动装甲车包围了“大卫教”宗教狂热组织据点,动用装甲车和直升机发动进攻,试图收缴该教派的大批非法武器并逮捕其首领考雷什。当天在冲突中有6 名大卫教徒和4名联邦执法人员丧生。此后,双方进行了长达51天的武装对峙。1993年4月19日,为了结束对峙,联邦执法人员对大卫邪教总部韦科山庄采取行动,在坦克的掩护下攻入山庄,并施放了催泪瓦斯。在混战中,山庄被大火烧毁,80名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邪教教徒在枪战和大火中丧生。邪教教主考雷什也葬身火海。[详细]

这件事直接表明了,在政府已经如此成熟的美国,试图通过民间武装力量反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美国人也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有议员。这次直接针对女议员的枪击行为,如果是一种政治诉求,则是“枪”所代表的暴力诉求,这本身就不是美国人所追求的政治表达。负责侦查枪案警长杜普尼克就痛批那些“靠煽动美国群众为业’的人,他说:“愤怒、仇恨、偏执在美国逐渐失控。”[详细]

持枪源自个人安全需求,前提是人人都能永保理智

《经济学人》称,白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和居住在美国南部的人,一般是“持枪派”的支持者。据《华尔街日报》的数据,虽然每天平均有34名美国人丧命于枪口之下,然而,用于枪支自卫的人要远远多于枪支的牺牲者。似乎,公民以自卫的目的而持枪,是正当的权利。但是,自卫的力量来源于枪的暴力属性,正因为枪可杀人,枪才可以保护人。枪首先是杀人工具,其次才能发挥保护的作用,并且不是普通的杀人工具,而是力量强大。[详细]

持枪派还有一种说法,当人人都有枪了,便能实现一种制衡,这种制衡能带来安全。比如发生摩擦,一个人拿出枪指着另外一个,而另一个人也掏出枪,结果是两个人都放弃。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也非常理想的情况。但不要忘记的是,人性是不可控的。所谓冲动是魔鬼,也许某一刻,魔鬼便控制了理智,于是悲剧发生。更何况,在一个社会中,总会有像洛克纳这样“沉默的羔羊”。美国人的体制源于对政府的不信任,相应地,持枪便反映了美国人对自己的信任。可即便在今天,谁又能说自己是绝对理智自律的呢?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3亿人。

  • 图为萨拉·佩林为人所争议的狙击名单,红框中为本次遇刺女议员的名字。

持枪是暴力的胜利 动辄诉诸暴力受伤的总是文明

面对威权 昂山素季的成就是不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喊:枪在手,跟我走。他期望能通过枪,鼓动一场暴力革命。电影中,利用巧妙的手段,他成功了。但前提是,他的对手是黄四郎,这位地主有的只是一座碉堡和若干家丁。昂山素季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面对军政府的威权统治,她选择非暴力。这与历史上的曼德拉、马丁·路德金博士的选择一样。这位卓越的女性意识到,拿起武器的后果只能是流血,流血带来的只是人的死亡,而不是威权的倒下。她说,“对一个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而言,最了不起的天赋是无畏——不是全然的血气之勇,而是打从心中没有恐惧。”[详细]

直面人性中的暴力 舍弃枪支是明智之举

奇特的是,人的本性中有着天然暴力因子。莎士比亚的戏剧,自始至终的场景都是暴力,在暴力中显出人性中的爱和懦弱。持枪文化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特点:创新、冒险、勇敢。但另一方面,却是残忍、血腥。从未经历过此种流变的其他人的确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美国人这种血液中的东西,但是却都能体会暴力。每个人一定都经历过暴力因子被激发的情况,是用暴力回敬过去,还是换一种方式解决,即选择热血,还是理智。现代社会所期待的是理智,美国政体的基础也是理智。

舍弃枪支,充分考虑到人性中的冲动和暴力,选择一种更无害的方法。既然暴力不可避免,那么用伤害较小的方式,至少不能去鼓励暴力。社会之所以存在,便是为了告别丛林时代,告别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时代。为此,社会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操作方法,在美国,这套方法已经极为完善。对于美国人而言,枪是一种无法舍弃的传统,也是人性中不可割舍的暴力。可以预见的是,有一天,美国人发现枪已经毫无用武之地,这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胜利。

  • 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释放,她一直主张非暴力运动,试图让缅甸走上民主之路。

结束语Conclusion

历史一再以极为惨烈的方式警示暴力的危害,现实也一次又一次地用鲜血来震动人的神经。我们该怎样让一个烟鬼戒烟?他明知吸烟有害却无法割舍。更可怕的是,每个人都有患上烟瘾的可能。我们自省自身的暴力因子,才会更加热爱和平。昂山素季和海明威,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昭示了同一个道理:永别了,武器。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纪云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