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从王帅式绝望看舆论监督的困境
2009年12月29日 07:45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9年年初,河南青年王帅在网上发帖子,反映当地政府违法征用土地问题。随后,灵宝市警方以涉嫌诽谤罪远赴上海将其抓获并拘留8天。经媒体曝光后,“灵宝帖案”以河南省公安厅厅长在网上道歉、灵宝市公安局撤案并赴上海向王帅道歉、给予其783.93元的国家赔偿画上句号。(《中国青年报》12月28日)

道歉、撤案、赔偿,轰动一时的“灵宝帖案”看似获得了一个相当完满的结果。在年底多家媒体的评选中,这一事件也入选了“十大维权事件”、“十大传媒事件”等各类排行榜。在网民中间,“跨省追捕”成为传播率较高的一个网络热词,王帅更是被舆论包装成一个“维权斗士”的形象。面对这一切,作为主角的王帅有理由为之骄傲和欣慰。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多少人知道,在网络上风光无限的王帅,跌落现实后竟是如此困顿的境遇。灵宝县政府虽然退还了征用的土地,但由于赔偿款过低,村民中有人开始埋怨王帅和他的家人“多事儿”。不得已,王帅只能为了争取一点赔偿款在相关部门间四处奔波,至今无果。更让人感到悲凉的是,事件发生后,王帅就丢了工作,找工作的过程又因为曾被“拘留”而屡遭拒绝。疲惫不堪的王帅最后感言:“我再也不反映问题了,不会在网上发帖,甚至连举报的事也不会再做了。”

从那个曾经的热血青年,到如今“再也不反映问题”的王帅,这中间画出的心理曲线,或许正是舆论监督前行的重峦叠嶂。要知道,我们还曾经为“灵宝帖案”的民意完胜而欢呼过,我们至今还把此事件当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只是,当“嚣烟”散去之后,谁曾想过进步的代价是如此之大?

王帅的遭遇再一次证明,舆论监督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战斗。每一起由个体发起的舆论监督事件,媒体和公众总是不吝掌声和溢美之辞,称之为“推动社会的力量”。可现在看来,这种夸赞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没有全社会公民意识的基础,个体的力量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高昂的维权成本,最终会严重挫伤社会正义和寻找正义的努力。

王帅的遭遇还表明,公民维权的高成本,源于权力“犯规”的成本太低。事件虽以政府道歉告终,但当地政府的阳奉阴违,事实上把王帅推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而当地警方也并没有因为“跨省追捕”的蛮横之举付出应有代价。换言之,如果舆论监督不能倒逼出权力自觉,那么其负面效应必然凸显。权力会因此得到暗示:加大舆论监督的风险,无疑是逃避舆论监督的最佳途径。

舆论监督尤其是网络民意,无疑已成为权力监督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但是关注个体的命运,或许比关注那些网络大事件更具有现实意义。从公民王帅的遭遇中,应该认识到,舆论监督仍然前途漫漫。安徽铜陵 吴龙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龙贵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