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浙大海归之死背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2009年10月23日 08:22重庆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李妍

生命的逝去总让人扼腕,特别是当一个承受着家庭、社会期待之重的生命,在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决绝地走向生命尽头时,他身后背负的沉重与无奈,也许更是对现实无力的叹息。

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10月22日《华商报》)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11楼纵身跃下的。这位今年6月才从美国回国的32岁海归,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似锦的前程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束。人们扼腕叹息,更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悲剧的肇因从不孤立。触摸涂序新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更能看清无数海归的心理路径———从小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后,是家庭的骄傲与期待。如此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人陷入现实困顿。

有人说,是现实杀死了涂序新。这很容易将涂序新之死陷入个体化解读。实际上,涂序新身上有相当一部分海归的心理印痕: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教育环境中,留学海外长期接受独立学术、优厚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国内现实缺乏了解,抱着一腔家国情怀归国后,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这或是无数海归们内心的苍凉,也可归结为涂序新之死的海归群体心理因素。当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SCI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现实困境完全可以视为短暂问题,真正压垮他的,或正是他抓住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术。尽管网络盛传其申请职称失利、学校口头承诺未能实现等问题,我们已无法考证。但从其留下的遗书中,谈及“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却似乎已说明他最后的学术信仰断裂。

的确,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正如一位海归学者所说:“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绝望的最终肇因。

涂序新之死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应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但却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至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妍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