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德:“真”的进步 政治敏感淡出民众生活中心
2009年10月10日 08:04长江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8日的报道称,解放公园的国庆花卉展上,作为背景的复制油画《开国大典》,缺少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曾经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

报道简述了董希文原作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被几次要求修改的过程,先后抹去高岗、刘少奇、林伯渠,1979年终得恢复原貌。这是那段政治风云跌宕起伏年代的一个侧面,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在政治的考量面前,历史的真实性原则曾经退居到多么尴尬的位置。

花卉展上陈列了失真的版本,或许并没有患得患失的考虑,临时找到这样一个版本,便拿来用之。游客几乎没有在意油画的真实性问题,可能是对历史不了解,更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想到去在意。油画是花卉展的一个背景,人们没有过度关注这个背景,这样的结构可被视为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表征——政治敏感性已经不构成普通个人生活的中心。

1979年油画恢复原貌,人们不再关心一幅背景画中的政治因素,从政治、生活层面,甚至从历史层面,都很容易被看作是很大的转变,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表现时代进步的惯常手法之一。

谁都不会也无法否认国家整体上走向进步的趋向,特别是近30年的改变,在诸多方面为这种趋向提供了佐证。但时常看到对进步的欢呼,不免也引起我多一点的思考。在我们认为动荡和不进步的年代,进步也经常是一种公开的鼓舞人心的表达。那么现在真的进步了吗?进步的足够吗?改变的彻底吗?完全从过去的失误中摆脱出来了吗?

历史无疑会真实地发生和存在,但不一定会被真实地呈现。人类在历史和现在,恐怕都难绝对真的扭曲和掩盖,也不乏对真的追求和张扬。判断一个时代的政治和生活状态,看看无论在国家政治还是个人生活层面,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对真的坚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除了构图上的一些考虑,原版油画《开国大典》基本是一幅写实的作品。高岗、刘少奇、林伯渠这些人物,且不论其历史功过和政治得失,他们在中国近代现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开国典礼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在看来是确凿的事实。但在曾经的那个年代,由于政治的考虑,他们会被排除出参与过的历史现场,在呈现历史的一部写实作品中,不能存在了。这当然是一种假。

那些岁月里整个国家的假风之甚,油画《开国大典》并非孤例。修版师、改画师这些曾经的特殊职业,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大跃进放卫星的浮夸,已被作为沉痛的历史教训。作为个人,接受做假的任务,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需要,甚至是荣誉和恩宠的体现。正是因为假对国家、个人的伤害至深,晚年的巴金、韦君宜诸先生讲真话的呼吁和坚持,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振聋发聩。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历史原貌被恢复,一些历史人物被重新评价认识,这当然是好的转变。但我想,是否还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来判断进步的程度。转变的发生,是因为现时的政治需求,还是因为求真精神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价值标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历史和现实能否没有顾虑和禁忌地真实呈现。在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中,“真”有没有成为一种渗入血液的原则坚守、一种再难更易的良好氛围。

对此,每个人都可能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个人希望进步是在“真”的发生。(作者为本报评论部副主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林德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