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给我一个宾语
2009年08月31日 08:28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民主的细节》

作者:刘瑜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供的不是翻译体的术语,而是细节

去年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正是大选前夜,美国人狂热无比,满坑满谷都是衣服上印着奥巴马头像的人。我跟一帮人吃饭,就因为一个女医生对奥巴马的书有句微词,立刻她的朋友就挂下脸来站起身要走。连我的MSN上,有些跟美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挂着“we can change ”,刘瑜当时在博客里说了一句“我老想问——CHANGE WHAT?”

这话真是煞风景。

在举国如痴如醉把口号当成歌儿来唱的时候,站出来说——别光喊改变啦,你要改变啥啊?为什么要改?问题出在哪儿?要怎么改?这么改的后遗症可能是什么?这是刘瑜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我把它叫做“给我一个宾语”。

在这本书里,刘瑜写到“控制石油什么?”。“大家都说美国人打伊拉克是要控制石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控制产量?控制开发权?控制价格?控制出口国方向?甚至,控制所有权?”她接下去分析伊拉克的石油产量,美国政府与石油企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我认同刘瑜所说的“从意识形态的高地回到事实与细节的平原”——“如果我们有耐心去寻找和阅读事实,很多观念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都会缓解”。反之亦然。

王佩曾经批评过当下的一些报纸上的“万能时评家”——“他们忽而是物理学家、动物学家,忽而是社会学家、女权学家。根据需要,在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和法科生之间,自由变换角色。当然他们有几样“撒手锏”一直握在手中,“宪政”、“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自由”、“真相”是不能不提的,如果还能祭出几样“公民社会”、“公共空间”那简直就是完胜了”。

33岁的刘瑜在哥大与哈佛受过7年的政治学的学术训练,现在在剑桥当讲师,但她的时评,提供的不是翻译体的术语,而是细节——她想知道:为什么美国前司法部长要去当萨达姆的辩护律师,为什么哥大的博士要辍学去当地铁售票员?金融危机是左派的错还是右派的错?热爱主旋律的美国人为什么会容忍低级下流的电视节目?为什么热衷于保护弱者的法令最终伤害了弱者?……

她说她的动机“并非要做政治判断,只是出于知识上的兴趣,和一个人的好奇心”。没有预设的立场,可观察的东西就多,她把民主当成是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里研究它运转的效果和引起的争议,所以她的文章里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这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适,就像不戴游泳圈游泳,下水时会有恐惧之感,但时间长了,思想的肌肉会变得慢慢强健起来。

刘瑜写过小说,是地道的女文青一名,她的履历也确可归入精英,有才情的人多忍耐不住要卖弄,但她在这书里没有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嘴脸,也没有脂粉气,只用了白描式的手法来很“笨”地找事实与数据。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不同,不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或者智力的不同,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掌握得不同”她说。

翻译体   宾语   刘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柴静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