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No.15
No.15

黑人之死
引发美国大规模抗命运动

A black man's dead causes US' large scale civil disobedience

作者:吴小坤 2014年12月5日
“这
里没有黑美国人、白美国人、拉丁美国人和亚洲美国人,这里只有一个美国。”

2004年,奥巴马在竞选民主党候选人的演讲中如是说。种族平等的理念曾为奥巴马赢得了参选美国总统的门票,然而就在十年之后的11月24日,奥巴马面对一场因黑人青年被打死引发的骚乱时发表讲话,表示“对骚乱不予同情”,引起媒体及民众的哗然大波。弗格森案骚乱的怒火迅速燃向奥巴马。

这位黑人总统或许并未想到,在弗格森发生并迅速扩展到全国的社会运动,将任期快满的他置于“黑白对立”两难的境地。

虽然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奥巴马拿出整个下午的时间处理弗格森事件,但这次,事情似乎越来越复杂。

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但种族歧视问题始终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顽疾。基于种族的分化不仅体现在社会就业方面,居住社区的种族分化也非常严重。

但是为什么骚乱独独发生在弗格森?为什么这场骚乱又迅速将奥巴马拖进冲突核心?

为什么是弗格森?

密苏里州位于美国中部,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州之一。这个州的人口中白人占82%,黑人占11%,拉丁裔占3%,亚裔占1%,还有其他一些人种占极小的比例。

弗格森位于密苏里最大城市圣路易斯附近,弗格森案发生时我正好在事发地密苏里州做访问学者。相比美国其他州来看,密苏里总体为白人社会,受到基督教浸礼派的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相对较为保守,即便在密苏里大学,白人和其他族群的分化也显而易见。

弗格森人口约2.1万。在1970年代,弗格森99%的人口为白人,黑人仅占1%;1980年代,弗格森的白人占85%,1990年代下降到73.8%,但仍占大多数。

2014年12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爆发因黑人青年迈克·布朗之死引发的大规模抗议运动。抗议者以“弗格森案无处不在”为口号抗议白人警察不被起诉的裁决。

2000年以后,弗格森居民中白人和黑人的比例发生逆转,白人占44.7%,而黑人占52.4%。今天,弗格森的白人仅占29%,而黑人占到67%。随着越来越多的白人迁出弗格森,这个城市逐渐成为以黑人为主要居民结构的地区。

在密苏里州,白人与黑人分化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约。1940年代,房地产商的销售合同常规性地划分为白人填单和黑人填单,并在销售过程中划分了可购买的区域,也就是说,黑人若想在白人区买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2010年,美国颁布《住房平等法案》已42年,圣路易斯仍然是全美居住社区种族分化最严重的地区。

尽管弗格森已经成为一个黑人聚居的地方,但该市市长、警察局长和90%以上的警察仍是白人。弗格森的社会治安一直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圣路易斯更是在2014年一跃成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区。在弗格森,警察在路上叫停黑人,并对他们例行检查成为常态。在布朗这次事件之前,弗格森已经发生过多起警察与黑人冲突,并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在积怨已久的情况下,迈克•布朗的死更激发了当地黑人的不满情绪,并很快在美国受到种族问题困扰的各种群体中引发共鸣。

但是从相关的档案来看,白人警察打死黑人的事件已有多起,也不乏引发示威游行的案例。此次弗格森事件演变为美国70年来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甚至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与事件中的参与力量密不可分。

Twitter作为“抗命武器”

在弗格森事件中,有一支力量值得特别关注,即Twitter。发生在弗格森的这场社会运动以Twitter作为主要发动和组织方式,在过程中甚至得到网络黑客组织“匿名者联盟”的支持;运动以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同时开展。

Twitter 被用来组织游行、发布现场信息,甚至发起对敌对势力的攻击。在Twitter的影响下,2014年11月,英国伦敦也展开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乌克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信息也表示将以游行的方式支持弗格森。

迈克•布朗被击毙后不到一周时间,全美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请愿和游行活动,形成了上千个抗议活动群体。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活动最初由Twitter账号@FeministaJones发出,并通过#NMOS14话题号召组织。

紧接着,一个以行动主义和黑客实体组成的松散国际网络组织“匿名者联盟”设立网站和Twitter账号,以代号为“弗格森行动”的网络攻击来支持示威者。该组织承诺,如果有示威者遭到骚扰和伤害,就将攻击这座城市的市政计算机服务器,给他们断网。圣路易斯市政在这场抗争中曾一度受到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11月24日弗格森事件进一步白热化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万左右的Twitter数据呈现出来。与CNN、BBC、赫芬顿邮报等主要媒体相当,匿名者组织的推特账号和以“#匿名”为话题词的讨论,在Twitter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讨论和转发的情况来看,该组织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很多主流新闻媒体。

很多从各地现场发出的即时信息,都会借助“#弗格森”、“#匿名者”、“#黑人关乎紧要”等话题符号传播,从而形成了与实地参与者紧密相连的网络意见域,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网络公民抗命预示着未来社会运动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着破坏性互联网技术的组织将变得更具影响。

都是大陪审团惹的祸?

近年来的国际社会运动中,社交媒体常扮演催化剂的角色。这次的弗格森事件可以说是继阿拉伯动荡之后,借助Twitter作为“抗命武器”的又一典型。Twitter的力量来源于参与的民众,那么为何根据司法程序所做出的大陪审团决定会引发线上和线下如此大规模的民众抗议?

回顾美国典型的因白人警察打死黑人所引发的社会运动可以发现,每次白人警察被判无罪的决定发出后都会引发一定的民众抗争活动。

1979年迈阿密白人警察打死黑人司机,被判无罪后引发民众抗议游行;1999年纽约警察在追捕过程中连开41枪打死无辜黑人青年,却在2000年被判无罪,引发纽约数万人抗议游行;2001年,俄亥俄州警察开枪打死违反交规试图逃跑的黑人少年,引发当地民众骚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沿袭于英国的陪审制被认为是实现美国民主社会的重要制度,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也将其视为美国实现公众自治的重要方法。

奥巴马在11月24日发表的紧急讲话中表示:“这是依据正当法律程序做出的判定,请大家尊重陪审团的决定。” 然而,在英美国家,陪审制的存废一直备受争议。

陪审团通常由12人构成,在当地居民中随机抽取,并非针对某一案件组成。在弗格森枪击案发生之前,其陪审团成员就已确定。所以,有人批评陪审团成员由9名白人和3名黑人构成,以致审理不公,是没有道理的。这一比例构成在以白人占82%比例的密苏里州并不为怪。

美国陪审团多适用于审理比较严重的刑事案件,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也叫“起诉陪审团”,决定是否对刑事嫌疑人提起控诉;小陪审团也叫“审理陪审团”,参与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

陪审团成员反映一般市民的价值观,却不能避免偏见。由于原则上陪审团只表明结论,并不需要给出理由;因此,尽管其事实认定过程需要根据法官提示的法律进行,但也仍然会做出无视法律规定的裁决,导致法律的无效化。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曾格案就是陪审制下备受争议的典型案例。

前面提到的多起白人警察打死黑人后被判无罪的案例,也都是陪审团无罪裁决的结果。同时,由于美国法律中“一罪不两诉”的原则,对于证据确凿且裁决无罪的情况,法律不允许提起抗诉,因此无法通过向上级法院提起再审加以补救。在这种情况下,当民众对无法接受判决结果时,依靠公众力量的游行抗议就成为反抗的唯一途径。

舆论矛头为何指向奥巴马?

媒体认为,美国政府的迟缓回应是造成事件扩大的主要原因,并将矛头直指奥巴马。8月9日枪击案发生之后,在互联网组织和线下宗教组织的推动下,美国就有约100个城市有民众抗议,但奥巴马政府以案件正在调查中为由,并未给予及时回应。

在11月24日无罪判决引发更大规模抗议时,奥巴马发表紧急讲话,其中关于“对骚乱不予同情”的强硬说法受到媒体的广泛批评。媒体认为,奥巴马在弗格森事件中不仅不作为,而且使美国社会有被军事化管制的危险。

11月26日,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场因弗格森案件裁决结果引发的大规模抗议中,一名抗议者被警察逮捕。

造成弗格森案骚乱扩大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当事人警察威尔逊对迈克•布朗连开七枪,这个数字让很多抗议者从心理上不能接受,事件发生后,很多批评者认为警察太过暴力。美国警察为什么如此爱开枪?

这实际上与美国公民持枪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国的《权利法案》中,持枪被视作美国的一项基本人权。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却拥有占全球比例42%的枪支,平均持枪率达89%。这直接带来的是美国枪击凶杀案远远高于除墨西哥外的其他地区。

公民持枪原本是基于应对罪犯的自我保护理念,却成为犯罪分子用来对付警察,造成警察殉职的最主要因素。2013年,美国警察因公殉职105人,其中32人死于枪击;2012年,因公殉职126人,其中50人死于枪击;2011年因公殉职179人,其中73人死于枪击。

在弗格森事件中,也有不少支持保护警察威尔逊的民众。事件发生后的8月17日,大约150人在圣路易斯的市中心游行,支持警察威尔逊。他们表示,威尔逊也是受害者,对他的惩罚会让警察人人自危。作为社会公权力象征的警察,始终使美国社会问题中的热词,对警权是否过用也一直存有争议。

8月13日,一封请愿书出现在白宫官网上的“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 栏目中,呼吁通过联邦立法的方式要求警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佩戴摄像机。到9月1日,该请愿书得到了15万签名 。

12月1日,奥巴马总统要求国会审批7500万美元,用于未来三年时间里帮助各州警察再配备5万台随身摄录设备。该举措被认为将给公众和警察带来双重保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12月3日,大陪审团对另一起相似案件——今年7月将黑人Eric Garner扼喉致死的警察做出免于诉讼的决定,随即引发从纽约到费城、从奥克兰到华盛顿的大范围的游行示威。人们将它与弗格森事件关联起来,种族歧视和警察的社会信任危机升级。

“战斗并未结束,它才刚刚开始。”被害人Garner 的遗孀说。

注:文章原标题 《小镇弗格森缘何引发巨大社会波澜》

(凤凰大参考专题文章为本栏目特约,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吴小坤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现为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二维码

凤凰网评论微信

扫描微信

凤凰大参考尽在掌握

凤凰评论出品

策划:赵雅楠

栏目合作:zhaoyanan@ifeng.com .

下一篇

昂山素季为中国人做了什么

缅甸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于11月18日称,在选出新一届议会前不会修宪,这意味着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已经失去参加2015年大选的资格。昂山素季在缅甸民主化后为中国做了什么?在未来中缅关系中又将会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