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熊丙奇:以公益少年宫击破戒网瘾产业链
2009年08月15日 08:20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熊丙奇

8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文章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网瘾的人数高达1000万,单是以“起航”、“拯救”、“励志”等“口号”办起的“戒网”学校达200多所,整个产业的规模也达到了几十亿元。

对于网瘾以及网瘾治疗,学界充满着争议,比如,“网瘾”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有怎样的诊断标准;谁有资格对“网瘾”患者进行治疗;究竟该怎样“对症下药”,如此等等。可是,家长却是等不及了,而“市场”在争议之中,正好浑水摸鱼。

从目前的态势看,只有卫生部出来叫停“电击疗法”治网瘾,但同时却为其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允许进行“科学研究”。这样一来,几乎所有戒网瘾机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存在,只需家长自愿申请,同时学生“自愿”接受戒瘾体验。

谁也不愿意再见到有孩子在“训练营”中被活活打死,但以现在的情形估计,被打死孩子的悲剧,只是刚刚上演。那么,谁来终止现在的争议?怎样避免这样的悲剧?在笔者看来,核心的问题是,中小学校,以及具有公益性质的各地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能否真正扮演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角色,由此消除“戒网瘾市场”。“戒网瘾”产业链的形成,是十分可怕的,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混乱的标准、混乱的治疗,甚至“传销式”的招生都可能出现,家长“现身说法”,拉其他家长也送孩子去治疗,已经在一些戒网机构的宣传、经营中存在。而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美国的社区模式还是韩国的国家模式,都避免把网瘾的矫正交给“市场”来做,而是政府买单。

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的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公益性地为孩子提供学校以及家庭之外游戏、交友、社会活动的场所,在国外,这样的社区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这些公益性机构,却普遍走上营利性道路。

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变异,让大多数孩子的生活处于“三点一线”——学校、家庭、特长培训班,或“两点一线”——学校、家庭,学生们难以获得社会成长经验,生活圈、交往圈比较狭窄,也极为容易被“社会诱惑”,当他们有一天,稍微偏离这一条线,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而家长往往对问题束手无策。

无论从预防学生染上“网瘾”,还是从帮助家庭戒除学生“网瘾”出发,让公益性的青少年活动基地恢复公益性地位,同时充实其力量,让其拥有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活泼活动的场地,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的心理专家,都将是事半功倍的事。就戒除网瘾而言,如果各地居民所在区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有这样公益的教育活动,家长还会盲目送孩子去收取高额费用的训练营吗?

面对戒网瘾拯救训练营的火红,政府部门不能坐视不管。除了尽快组织跨部门力量,对网瘾与网瘾治疗进行研究,给出明确回答之外,当务之急,应真正重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此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弥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公益的力量,消除令人毛骨悚然的 “戒网瘾市场”。(作者系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戒网瘾   戒瘾   网瘾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熊丙奇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