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安平:对极端言辞的煽惑性应保持警惕
2009年03月25日 12:16长江商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作者:安平

第一次看到《中国不高兴》这个书名的时候,立马想到了当年相当普及的动画《没头脑和不高兴》。后来一看,原来有此联想的人尚多,中国日报网上一篇评论的题目便是《中国没头脑的姊妹篇:〈中国不高兴〉》。一本书能给一个时代的人留下如此深刻记忆,书籍的作用,看来的确不小。

“中国不高兴”,主体似乎是“中国”,虽然实际上作者大概希望读这本书的每个中国人也一起不高兴。但将国家这个概念赋予人格,在咏叹、歌颂时偶一为之大概没问题,什么时候都这么来,不免会造成歧义。一个国家“不高兴”,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不高兴”,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不高兴”。有些时候,二者并没什么分别,但另外一些情况下,却有很大不同。具体点说,如果落实到部门和群体,我们知道,“城管队不高兴”和“无证摊贩不高兴”,经常是难以调和的两回事;具体到个人头上,你不高兴,可能是因为对某些外国所作所为看不上眼,也可能是因为看一场小病花了一个月的工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差异都抹平呢?那就是“对外”。“一致对外”了,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成了小节,可以忽略。我估计,这本书的作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者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原稿中关于“内政”的一些内容,为了出版的需要,删了很多。虽然我们并不确知被删掉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除了对外“不高兴”这一块,剩下的“不高兴”作者自行阉割了。看来作者很清楚,“不高兴”的表情不是对什么对象都好摆的。

问题是,我们不能一直处在一个“对外”的情况下。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小民的生活每天继续。看了书“不高兴”或“高兴”一下并不能对个人的民生问题有任何助益。况且,如果只能对外不高兴,转过脸来就得是笑脸,那是川剧“变脸”,有助于增强表演才能,却无益于身心健康。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有人本来因为身边的原因不高兴,却憋在那发不出来。突然有人甩出一块色彩鲜艳的布头,立刻就冲过去发泄一通。重要的是拍桌子骂娘的痛快,至于骂谁,为什么骂,是否值得骂,倒在其次。这么做多少有点“没头脑”,但从历史上看,这倒是常态。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程度,据说是1929年经济危机级别的。事实上,在那次经济危机中,有些国家就开始不高兴,而且越来越不高兴,后果如何,我们都看到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英雄集团带领我们这个民族,完成在这个世界上管理、利用好更多的资源,并且除暴安良的任务。”这样的话语,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的若干年里,不是有很多狂人都说过,并获得了本国国民的狂热赞同么?纵虎容易缚虎难。史鉴不远,对经济不景气下,极端言辞的煽惑性,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从事实的反应来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这本书都没给什么好脸色。正是多事之年,这本书看起来很像鼓劲帮忙,实际上却很可能帮倒忙,未必就招待见。从短期的效果来看,集体性不高兴的作用能有多大呢?眼前可为例证的,是“武大学生阻止着和服的母女俩在樱花下拍照”,“不高兴”的后果,果然“很严重”。

当然,辩证地看,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提出的“内修人权,外争族权,制裁西方,肃清内贼”。我看这一二三四的顺序还真没错。真把这本书当回事,也得从第一步开始做,至于后面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安平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