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2008年08月27日 09:11中国网 】 【打印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斯大林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

比如会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年-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了正当性的理由。

为什么斯大林的形象会有如此转变?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形象被颠覆的起源,我们首先要回到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此拉开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序幕。不过就在这份措辞严厉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虽然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斯大林身上,但是同时也承认了斯大林对于重工业发展以及卫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尽管斯大林的形象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并未绝迹,而且随着普京政府的上台,斯大林的形象几乎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如果再回到赫鲁晓夫的那份带有摧毁性力量的秘密报告,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斯大林的清算其实一直相当的表层化和暧昧化。在前苏联的批判的思想脉络里,斯大林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权里“独裁者”形象来被清算,但是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的残酷性仍然会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而被保留下来,由此也为今天斯大林形象的“平反复兴”埋下了伏笔。

因此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一个被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冲刷的摇摇欲坠的政权后,他首先致力于的是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在他打击寡头的强力政策下,俄罗斯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局,而且还迎合了普通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他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在普京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因此,大清洗事件要么成为死亡数目的争辩,要么就给以附上了国家富强的美丽外壳。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接。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受到普京推崇,甚至要为其在“大清洗”中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漂白。因为在普京的政治观念中,与西方的对峙是要在一个富强俄罗斯的前提下才能推进,而民主化的转型又使得普京的个人魅力得凭借民粹以维持其权威性。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人道罪过就如同彼得大帝的残暴一样,最终成为历史解释中微不足道的附属物,而他们则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维持其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不过或许也无法将斯大林与普京完全等同。饶有趣味的是,刚刚去世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斯大林政权有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会赞同普京的执政理念,并且坦然接受了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国家奖”。

在普京那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化的现代国家,它同样需要接续东正教与俄罗斯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传统与道德资源,以此来为今日俄罗斯的身份认同作一个铺垫,以此和西方所推行的自由民主观念相抗争。因为就以索尔仁尼琴而言,西方世界的道德堕落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普京不仅接续了斯大林传统中的现代化的层面,而且又融合了俄罗斯强烈的泛道德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仅可以满足普通民众对俄罗斯"帝国"的想象,而且也可让知识分子感受到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感。

由此来看,斯大林就有如普京的一个“镜像”。出于对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认同,普京需要将斯大林放入伟大领袖之列,而他把俄罗斯的独特文化作为营造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斯大林那种粗暴割裂俄罗斯文化的仇恨,无法在普京身上得以延续。但这种带有强烈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最终要走向何处,却是未定之数。

普京   斯大林   翻案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成庆   编辑: 谭不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