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地震重灾地区基层干部心理行为初探
2008年08月20日 08:28光明网-光明观察 】 【打印

“5.12”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绝大灾难,震痛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全国人民表现了近些年来空前的团结,民族激情被最大限度的激发,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留给当世和后来者诸多学习、借鉴和总

结之处,国际国内的评价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和积极。

在前期,各相关社会机构做了许多关于受灾群众的调查,虽然总体很不错,但多是感性的、纲要式的。尤其是尚未对地震灾害后基层干部的心理变化、行为影响引起足够的关注。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各级干部们都经受住了最为严峻的考验,整体来说表现都很优异。但不能够忽视的是,这些基层干部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太大的压力。外在表现为:所有工作看起来总是很急,每天要做的事情总是很多,面临的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前所未有,突发事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每天都忙忙碌碌却很少见到具体成效,身心俱疲却不能够好好休息,自己心理堵得慌却无处倾诉,整天围绕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遥远漫长的美好蓝图工作,成就感逐渐被疲惫感所代替。

笔者试图分析探讨地震对于灾区基层干部的心理行为影响,为下一步制定相关帮扶政策和管理规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社会整体印象

迄今为止,在灾区干部地震影响心理行为方面能够参考的数据相当有限。最大规模的调查是在6月初,人民网人民论坛尝试组织了一次“汶川大考,我来打分”问卷调查,采用的形式主要是现场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选择了六大类群体(或主体)和三大问题的处理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六大类群体(或主体)为:新闻媒体,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和公安干警,党和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灾区地方干部,志愿者群体、医务工作者,地震研究专家,国际救援队。三大问题的处理为:震后堰塞湖问题处理,震后疫情防范及处理,灾后心理干预问题处理。公布数据表明,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满意率达94.81%。其中,群众对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 90%的受访者表示满分是多少就给多少。对灾区地方干部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满意率达到82.6%,其中给90分以上的为35.3%,给80-89分的为38.7%,给70-79分的为8.6%。

但是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定论,其他有关社会机构也深入灾区做了详尽的调查。其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进行了“5.12地震灾区居民生活监测”项目调查,范围包括成都、绵阳、德阳、绵竹、都江堰、安县、彭州等受灾严重地区,并公开了《零点512监测项目结果发布》报告。结果显示,虽然灾区居民普遍当对各级政府和其它组织或个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给予较高的评价,但在4级量表的评定结果中,中央政府获得了3.86分的高满意度评价,本省地方政府及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表现打了较低的分值(分别为3.15分和2.95分)。在零点调查反映的数据中,地方领导是所有的群体当中感觉亲密度最低的,约47.2%的居民认为地震灾后与地方领导的关系不是更加亲密(见零点调查集团袁岳在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上的发言)

附图 灾区居民与周围人关系变化图(成年人)

为了解本地干部心理变化,更好得开展抗震救灾工作,XX市进行了干部心理状态调查,试图从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正面的影响

1、巨大自然灾

难凝聚了人心和斗志。在被调查的98人中,灾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围绕怎样提高自我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有48人,比例为49%;灾后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全民动员尽快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有87人,比例为88.8%。在这一时刻,许多干部都能够抛弃不同看法、认识,尽最大限度求同存异搞好当前抗震救灾的各方面工作,所有人的热情被点燃,所有人的斗志被激励,不仅是干部,也包括全体老百姓是空前的团结。

2、干部整体心态趋于稳定。在被调查的98人中,目前心态稳定、积极工作、全力为民办事的有56人,比例为57.1%。应当说,有许多的基层干部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但基于基本的做人原则、基本的党性修养、基本的政治素质,都很清楚地知道和明白什么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怎样自我调试心理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3、对于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在被调查的98人中,最希望团结一致、重建家园,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有69人,比例为70.4%。可以看出,灾后重建是摆在每一位灾区干部群众眼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都积极去谋划充满无限期许的将来,都愿意用辛勤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的明天。

(二)负面的影响

1、总是担心自己的努力工作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被调查的98人中,灾后思考最多问题有两人选择怎样工作才能够群众认可,最担心问题中有12人选择了干部群众的心态如何调整、是否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和村民的依赖思想会否特别严重等选项。不难发现,在对于未来的选择上,大家都能够感觉严峻形势的巨大考验,保留了足够的空间去容纳其间会产生的诸多矛盾,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去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只是要获得上级的认可,得到群众的支持看来仍然不太乐观,而这种状态持续的结果极有可能造成现实工作的极端被动,好心办不了好事。

2、余震的消极影响、社会的稳定安全压力不容小视。在受调查的98人中,明确表示担心会有余震或希望不再发生余震的有17人,比例为17.3%,同时明确表露担心家人的安全的5人、最希望回到过去的生活、尽快与亲人团聚的有38人,比例为43.9%。由此可见灾区的各方面压力都会很大,基层干部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外,渴求着与自己的亲人共渡难关、患难与共,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家人的爱抚。单纯意义的视受灾群众为亲人或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较好的工作效果,但对于长期处于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自己的小家庭的精神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3、过分期待上级政策的明确导致现实工作推动的相对迟缓。在受调查的98人中,明确表示希望党和政府重视、关心灾情、财政扶持出台相关政策的有31人,比例为31.6%。同时,所有表示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的人都蕴含了一个前提:国家有关政策的尽快出台。这样导致的局面往往就是上级不断地调研、不断地从以往灾难事件和现行法律规定内寻找制定政策的依据,而基层干部反反复复地向受灾群众做工作,告知他们要耐心等待国家具体政策的出台。这样给了受灾群众无限过于美好的期望,逐渐丧失了自我恢复重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灾后农房重建工作中,一方面是老百姓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必然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是基层干部不断向上反映希望尽快解决资金、物资等具体问题,上级反复地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方式实现灾后重建。眼下部分老百姓已经产生了一种认识:国家是不是要包揽房屋重建了?甚至于部分群众还对基层干部表态:“对于援建单位来给我们建设房屋,我们当然全力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思想变化必然带来具体工作上的影响。在具体工作中,基层干部看来是相当有实权的:救灾物资、资金的分配,一个普通受灾家庭特殊困难时期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一言决定之。可是放在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他们又仿佛什么都

不是:百姓的怨言、家庭的期望、上级的要求… …,没有一样可以自我放松和做主,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都身不由己。

(一)新的变化

1、工作更加积极。所有干部都由最初抢险救灾的被动积极转变为灾后重建的主动积极,在地震发生后几天内,人性使然、党性决定每一位同志都不惧艰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但是一切形势的变化都不能够由自己决定,所以是被动的积极。灾后重建开始后,为了逝去的亲人、朋友、同事,为了美好家园的恢复,为了给自己一份慰藉、给后人一个未来,所有干部都主动积极地全方位参与、全身心付出,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全社会真正形成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局面。

2、思维更加活跃。灾难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各级干部也接待、认识了各个领域、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学习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判断能力,这些无疑对于灾后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西部地区,不断接触来自于全国、全世界的各类高素质专业队伍,不断与各级各类强势媒体交流、碰撞,这些对于所有基层干部都是难得的学习、借鉴和提高的际遇,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层次更加高远。

3、行政更加理性。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都是博弈的过程:人类生存与自然灾害、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上级要求与现实需要、个别群众利益与重建整体布局、援助力量意向与本地发展现状、国家法律政策规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等,都是对既有规定的挑战,都是对政策走向的预警。在这里,每一方都是建设者,每一方都是胜利者,每一项决策都是完全公开的,每一个行政行为都是透明的。只要是立足于搞好工作的,人民群众都是赞成的,凡是还在这个节骨眼上打小算盘的,人民群众不仅眼睛雪亮,心中的那杆秤也无时无刻不在量度每个基层干部。

(二)新的问题

1、追求完美、迅速和宏伟的思想会使重建结果适得其反。灾后重建是一个大课题,但他与一切称之为“课题”不一样的是:没有较长探索、摸索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试错的机会。基于此,各级领导干部无不希望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城市打造”高标准地开展本地灾后重建,而老百姓也是如此。可是现实的资金、技术、物资、政策限制也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只能够“逐步恢复”,与灾前相比的缓慢恢复,“高标准重建”是需要大量物资、资金以及人才的长期积累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度的降低,各类援助会逐渐削减,更多的只能靠自己。各级当下做的最多的就是策划、谋划一些大型项目,尽快交与援建方或其他援助单位开工建设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2、生死考验后的利益抉择尺度把握极易发生偏差。灾区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中担任着指挥某个区域和领域的任务,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承受了一般群众不能感觉的工作压力,负载了自己家庭安全的全部寄托,他们既是情绪看来永远饱满的人群,又是各类极端情绪集聚的群体。生死考验来临时,他们能够奋不顾身、身先士卒,但在涉及家人的利益分割上,极易发生偏差:比如该市城管联合执法队X队长借参与物资接收工作之便,擅自从物资接收点拉走方便面、牛奶、水果罐头等物资,用于大队职工、家属等及部分受灾民众。而此类现象在平时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同志身上发生。可见在那一刻,经历过生死体验之后,他们或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握当前的一切,照顾同事、家人和朋友。

3、工作十分敬业而忘却了合理授权和团结协作。在灾难和困难面前,适度集权以便于统一指挥是必要的,但是它往往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延续而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这样造成的结果一般是:一是下级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时,过分宣泄自己的情绪,不注重沟通,对人不对事,严重挫伤下属的自尊心;二是过于大包大揽,眉毛胡子一把抓,时时刻刻都在开会、调研、视察、讲话和指示,把所有具体事务都指点完毕,但收效甚微;三是将危急时刻的反应快速、指挥有力、充当绝对主心骨的思想和作风延续到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当中,忽视灾后重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联各种各样的矛盾,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暗中滋长了专断霸道习气。

4、日常工作业绩被掩盖在英雄和先进光辉下后产生强烈的工作惰性。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产生英雄,但现今先进事迹的过分渲染使得所有参与过抗震救灾的人受到打击,处于一线抗震救灾的最底层干部心理失衡。由于长期在一起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对于过分自我标榜的绝对“官员英雄”大多嗤之以鼻,尤其是诸多破格提拔本身不是基于工作实绩和需要所产生,而是借了灾难的名义,在“打破常规”和“形势需要”的旗帜下安插亲信,“跑步前进”式地大肆提拔作秀者、宣传者、张扬者和进贡者。英雄群像的广大基层干部虽然能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投入工作,但已经逐渐失去在抢险救援的主动和热情。在全面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时候,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故态复萌、借尸还魂了。

前面所述因为是组织层面的调查,可能尚有其他负面的情绪没有充分暴露和显现。一方面能够说明干部的自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仍然很压抑。虽然都在做基层工作,但是基于特大地震灾害后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巨大反差,

外在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每位基层干部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规范,将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极端负面矛盾。

(一)适时开展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不是新话题,却是老课题。如何在“精神废墟”上再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不会一蹴而就,忘记过去也不会轻描淡写。在灾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类心理援助,无疑是有其十分积极的效果的,但是要寄希望于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是严重抵制这类心理辅导或心理干预的。XX市就于6月份开展了一次干部心理辅导,结果出乎专家们的意料,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坚持听完(但是其间相当原因是以为这是一项“工作”或“任务”),中层干部在讲座途中即离开近半数,许多人在不停地接打手机,安排布置本部门和镇乡的工作。许多基层干部本身就是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要点中定位的第一级、第二级人群,虽然现行工作压力有时本身就是一种排解压抑和紧张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未能采取最佳措施适时适度缓解释放这种压力,将会对区域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产生诸多负面作用。

(二)多激励少惩处。灾区基层干部既承担了灾后重建的重任,又负载了家庭的无限期许。在抢险救援阶段,许多人是用工作的超强负荷抑制了藏在内心的伤痛,而来自于上级的声音绝少抚慰,更多的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准”“禁止”,虽然这对于维系正常工作开展看起来很有必要,但类似于“家贼难防”似的严厉措施却是对所有基层干部的心灵刺激。严格说来,抗震救灾的英雄群像是应当大书特书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对于所有参与的人民的,当中必然包括基层干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政治荣誉和地位的取得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个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上级多激励他们,让其充分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心,少些“杀一儆百”式的武断终极惩处,让他们体会到来自于组织的关爱。

(三)以制度创新引领管理创新。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针对极重灾区的现实,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整合部门职能,实施综合监管。纪检监察机关是灾后重建行政效能和资金物资等工作的牵头单位,审计、民政、财政、卫生、发改、粮食等职能部门全程参与配合,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监督管理的联席会议等有效的制度,对各部门职能进行明确界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各成员单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使监管工作不留死角。

2、畅通诉求渠道,实行全民监控。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行政效能和救灾资金物资进行全方位监控。一是监督机关按照职能分工大力监督。二是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选聘社会监督员参与到物资收发、过渡房建设分配、资金使用、干部工作作风等监督工作中,根据监督实效发放相应补助。三是实行有偿举报制度,公开设立举报投诉点、举报箱和举报电话,由群众民主推举的村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救灾物资资金收发,将收发情况公示,凡未公示、虚假公示或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不仅严肃惩处违法乱纪者,更要对举报者实行重奖。

3、试行监察特派,减少层次影响。国家针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应当说是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的,现在地震灾后重建任务繁重,资金、物资大量涌入受灾地区,而社会监督、全民监督的运行机制和效果尚需拭目以待之时,稽查特派员制度的借鉴意义凸显出来。纪检监察系统可以探索试行监察特派员制度:初期可由省级纪检监察机构向极重灾区派出2-3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指定一名特派员,不得在被派出的县市担任任何党政职务,不得在被监察县市领取任何形式的报酬,其全部工作直接对派出机构负责。工作内容就是整合现有监察、审计的相关职能,负责直接接受当地群众的投诉,对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的资金筹集、招投标、建设进度、规模控制和竣工验收等开展监督检查。那么谁来监督“监察特派员”?一是每周要向派出机构书面报告工作进展;二是监察特派员的业绩与极重灾区辖区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实行挂钩倒查;三是其工作每季度要向该县市群众代表做工作报告,并接受群众质询;四是在派驻到县市工作期间试行年薪制,较为妥善地解决后顾之忧。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钝俚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