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
2008年06月04日 12:16光明网-光明观察 】 【打印

三、发展低碳经济,厉行节能减排:聚焦于中国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量

陈谈强: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景是怎样的呢?

张坤民:

只要消耗一定量的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必然排放一定量的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这可以用“碳足迹”来度量其程度。“碳”耗用得多,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联合国开发署2007年12月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指出:2004年,中国的人均碳足迹为3.8吨二氧化碳,显著地低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国、英国和法国。但是,中国的碳排放量年年在增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运用卡亚公式分析中国碳排放的结果表明:尽管在1980-1999这20年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年平均降低了5.22%,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年平均降低了0.26%,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加上人均GDP年增长率为世界人均的6.6倍,而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不到世界的58%,使得碳排放年均增长达4%。

当然,联合国开发署的《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也公正地指出: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 吨。美国是最大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1/5。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是前五大排放国,共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碳足迹的深浅程度同工业发展的历史有关,也反映出富裕国家累积的沉重“碳债务”——这是对地球大气的过度剥削。富裕世界日益担心发展中国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却不太关注自身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中所处的地位。”“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国的1/5。印度排放在上升,但人均碳足迹还不到高收入国家的1/10。”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四大挑战:能源禀赋、发展水平、总量突出和锁定效应

陈谈强:您谈到“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张坤民:挑战,主要来自4个方面:

第一,能源禀赋: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中国拥有居世界第1位的水能资源,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550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0.7%。但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量也低于世界人均量。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又是特别不利的。

第二、发展水平:能源基础较差及能效较低。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仍较低,同时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继续增长,关键是如何降低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第三、总量突出:碳排放总量显眼,“内涵能源”比例大。从历史累计量看,中国自1950年到2002年,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只占同期世界排放量的9.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但中国人口占世界20%,目前的排放总量显眼。同时,也为“内涵能源”量大所累。所谓“内涵能源”,是指产品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鉴于中国当前的经贸结构,必然存在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及产生的温室气体中,约有1/4是由出口产品造成的。

第四、锁定效应:将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的决策后果。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中国在积极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则这些电站50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届时,中国必然已正式承担减排义务,将相当被动。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和后患,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陈谈强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