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贵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2007年08月29日 12:31南方网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内孔外孔永为世仇

在孔氏家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几乎灭门的大事。五代残唐时期,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后随主姓孔。孔末于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一天深夜,杀死孔子第四十三代嫡传孔光嗣,并想斩草除根,连同其独子孔仁玉一同杀死。恰巧当时孔仁玉在乳母张妈妈(一说是其外婆)家,孔末追至张妈妈家。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她便狸猫换太子,结果自己的儿子被孔末杀死,孔仁玉躲过一劫。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

孔仁玉在张妈妈家长至十八岁后,向后唐明宗禀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并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几乎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孔仁玉为报张妈妈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家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

而孔末后代在曲阜等地也有繁衍,如今亦有万人以上,俗称“外孔”。历来孔氏家族对内孔、外孔都有明确划分和严格规定,除外孔不准按内孔颁发的行辈字样起名外,还规定,凡属外孔都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谱者,就要获罪。孔末曾剪灭圣裔,冒宗冒爵,是仆随主姓而姓孔,不与内孔同祖同宗,因此,内孔与孔末子孙的外孔永为世仇。

孔德墉:修谱维系孔氏血脉

文/韩雨亭 

在离北京燕莎中心不远的一个小区里,我们见到了已经81岁高龄的孔德墉先生,他一脸福相,性格宽厚,虽年事已高,但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步伐矫健,一点也不显老态。其言谈举止及待人接物,还浓郁地保留着民国风度。

他是孔德成的堂弟,世居曲阜,后移居香港,成为了一位企业家。1998 年,经孔德成许可,他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任务是:主持第五次大修孔氏家谱——虽然,按照祖制,只有衍圣公才有权力主持此事。

所谓盛世修谱,从宋代之前收录世袭奉祀的直系长孙一人的手抄本孔氏家谱开始,如果不算大修的话,孔氏家族一共经历了六次修谱。自明朝起,《孔子世家谱》虽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孔子世家谱》实际上只大修了4次:即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0年至1937年间。

根据家谱统计,这个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的庞大家族,其后裔亦呈几何数字增长: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而今,全球已多至400万人。

然而,这个庞大家族在20世纪却经历了漫长的考验,自1919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再到1949年之后的“破四旧”、“批林批孔”等运动中,早已是“斯文扫地”,更遑论大修家谱。

谁也没有想到,在经过近百年波折后,这个家族使命最终落到了孔德墉的身上。而他从孔家大院的出走、流浪、求生、迁徙以及再次回归的个人史,又似乎暗合了孔府这一圣人之家近一个世纪的多舛命运。

孔府生活

孔府是世袭“衍圣公”居住的地方,孔德墉虽不是直系血脉,但与孔德成属于近支,因缘际会,在这座大院内度过了八年时光。

1937年12月底,衍圣公孔德成先生随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托付孔德墉父亲孔令煜代理留守曲阜,守护祖坟。于是,孔德墉便跟随父亲留守孔家大院。

孔德墉还记得,孔德成走的那天晚上,院子很黑,孔家大院的人正在吃晚饭。这时,突然来了几个人,领头的是国民党要员孙桐萱,他对孔德成说:“可能要打仗了,请你跟我们走。”

孔德成看到孙桐萱后面那两名国民党士兵拎着盒子枪,知道这情势非走不可了。当时,孔德墉的父亲孔令煜还在宁阳县办事,国民党又派专车赶往宁阳把他接回孔家大院,最后,孔德成跟孔令煜签订了一份协议,大意是委托他照管孔府。凌晨四点,签完协议的孔德成离开了孔家大院,凌晨六点,日本人入驻大院。

孔德墉说:“现在看来,蒋介石办了一件好事,若孔德成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起码会把他绑架至日本,供奉成有名无实的‘伪圣人’。”

其实,在此之前,日本人早有预谋,曾几次邀请孔德成赴日本祭孔,都被他拒绝。这次日本人还是迟了一步。

120名日本兵占领了孔家大院,他们在孔府还算老实、规矩。大院内凡贴上“内宅,止步”的字样,若没上级批示,日本兵一般不敢贸然闯入。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孔德墉说,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日本的高级将领还是把这座中国精神权力与儒家文化的象征,作为日本全面统治中国的重要领地,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不敢冒犯;另一方面,也与日本人尊孔的传统有关,他们把孔府奉若神明,即便是日本军方组团参观,也要规规矩矩地排队。

“我接待过一位少将,他不敢坐在我的上边,只要我坐在上边的话,他一定会自动地坐在下边。当官的坐在他的旁边,其余的全部都要在外边站着。”

在孔德墉15岁时,曾到日本宪兵队过春节,为了表示敬意,日本人请来女人伺候就餐,别人都配的是一个女人,而给他配的则是两个女人。后来,他才知道这些女人全部都是“慰安妇”。

的确,相对外面的战火纷飞,孔家大院确是一片平和景象。大院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平静安稳,每天吃着炒菠菜、炒肉丝等四菜一汤组成的“高级农村饭”。孔德墉大部分时间也都是住在孔家大院里,平常也不出去。如果想玩的话,大院里面就有个很大的后花园。

随波远行

按照规定,孔府大院的后裔子弟都要到私塾里念书,孔府也是中国最大的私塾。孔府有个后花园,一棵千年何首乌,一株五柏抱槐,一幅 “金光大道”的壁画等,组成了孔德墉念书时的记忆。

所有孔氏贵族的孩子都要到私塾里去研读《四书》、《五经》以及练习书法,每天的日程安排得非常有序。早晨六点多起床,八点钟到学堂里跟老师一起吃早点,然后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圣贤经典。教书先生是前清的一位学识渊博的翰林。

长期深居于深宅大院,孔德墉心中反而生出了许多对外界的向往和冲动。

孔德墉在私塾诵读圣贤经典、练习书法的同时,他还抽出时间,跟曲阜师范学校的一名音乐老师学习钢琴,他凭此走出了幽深的孔家大院。

1945年,他考上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那年他刚满18岁。他把这次“出走”称为“人生的转折点”。

他刚离开孔家大院8个月的时间,曲阜就解放了。但他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这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幸好他后来获得了奖学金才没再那么辛苦。

“我在孔家大院里禁锢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我出来后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

1950年10月,他被分配到了中国音乐研究所里工作,他最得意的工作成绩便是创建了“中国音乐陈列馆”。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爆发“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曲阜被高音喇叭中的政治口号所吞没,大字报贴满大街小巷,《讨孔战报》是当地最流行的读物。“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则在谭厚兰带领的200名红卫兵的打砸声中破碎。

身为孔子的后裔,自然难免受到批判和牵连。他被发配到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做食堂管理员,跟华君武、赵寻、钟灵、吴祖光、丁聪、冯牧、郭小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一起接受“审查”和“改造”。孔德墉与这些文化名人的关系很好。

1980年2月,孔德墉离开大陆,前往香港定居。

千年梦想

“文革”结束,坚冰开始松动,对孔子的评价也从阶级斗争的层面回复到正常的文化形态。

1987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和会长匡亚明提出要续修孔氏家谱,认为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1992年,曲阜市请示了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中央统战部,同意修谱。

但问题是,嫡传长孙孔德成已于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孔氏在大陆已缺乏最权威的代表。

经过争取,孔德墉于1996年9月底获准前往台北拜会堂哥。孔德成表示赞成修谱,但具体操作事宜由孔德墉代劳。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为方便认证调查工作,续谱办公室设在山东济南。

从1999年起, 他与家住济南的孔德威、孔德宏按照《民国谱》上记载的地址,给各地大量写信,收信人为“孔氏族人”,但这些信件大部分石沉大海,回复者寥寥无几。他们还去广东、江苏、四川等省跋山涉水深入孔姓村庄实地调查,可效果不佳,大部分人态度冷淡,认为他们是骗子。

真正的转机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以及孔氏家族续谱之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孔氏后人开始相信修谱一事,并且主动前往山东“寻根”,一些曾经拒绝的族人也要求入谱。

有一次,山西昔阳县一群孔姓人找到孔德墉,拿出族谱,让他查查自己是“真孔”还是“假孔”,《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编辑部将他们的谱与民国谱对照,发现该支源自唐末第四十一代孔邈,证实他们确为孔子后裔,大家抱头痛哭。

孔德墉试图在这次续新家谱的过程中,进行很多方面的“突破”。即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际的“三不分”方针。民国时期续写的孔氏家谱是个创举,因为它首次把家谱修成了“全国谱”,而这次孔德墉还想更大胆一点,他想把孔氏家谱修成一部“全球谱”。目前,《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孔子海外后裔以韩国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

除此之外,他还专门为新修的家谱编辑了一套电脑程序,这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意味着要专门设计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据续谱办公室人员说,孔德墉个人为此次修谱已花费不下八百余万元。

不过,他的种种举措难免也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我还有很多禁忌想突破,但现在还没敢定,因为反对我的人不少。”他说,“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获得更多孔氏族人理解的话,就要花时间去说服和改变传统观念。”譬如以曲阜为中心的“中心论”。因为在很多曲阜孔姓族人看来,孔子生于曲阜,长于曲阜,死于曲阜,理应以曲阜为中心。

孔德墉想改变这样的现状。他曾在一次家族会议上说:“都什么时代了,我觉得家谱的修缮,可以说曲阜是‘根’,但不能就说是‘中心’,更别提曲阜籍的问题了,别瞧不起‘流寓户’,这会影响团结和凝聚力。”

当然,一个享受上千年特权的庞大家族,难免会出现宗派以及意见分歧的问题,包括孔氏家族历史上存在的“北宗”与“南宗”、“内孔”与“外孔”的问题,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这些矛盾至今都还隐约地存在。

这些隐约的宗派以及种种矛盾,或许正是孔德墉此次修谱的意义和出发点,按照他的说法是:“这是孔家人的传统,也是孔家人千年来的梦想。”

   编辑: 郑伦班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