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内战输给苏-27 外战输给F-16
2009年02月20日 17:06凤凰军事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F-16击落的米格-29

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L。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在前苏联时代,米格-29是与苏-27齐名的优秀三代战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米格-29确实成为一种很受市场欢迎的战斗机,不仅在俄空军服役,同时出口到东欧、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国。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米格-29的各项表现已大大不及苏-27,不仅市场越来越小,实战战绩也差。在多次局部战场上,米格-29频遭击落,一边倒地输给西方F-15、F-16。唯一一次在埃塞俄比亚与苏-27的空战,米格-29也留下败绩。

米格-29的四个致命缺点

一、机载燃油系数小——腿短

米格-29虽然是米格设计局第一种真正的空中优势战斗机,然而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却导致战术使用上的严重问题。

按照前苏联空军规划的典型作战任务,米格-29需在战区前线机场携带6枚空空导弹、一个机腹副油箱起飞,执行保卫轰炸机、攻击机编队提供护航,作战半径仅230千米。即使只携带两枚导弹,多携带几个副油箱,作战半径也仅500千米左右。这种水平的载油量,不仅难以顾及俄罗斯的广阔国土,也难以通过增加武器提升多用途作战能力。

米格-29在1990年代的改进措施,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增加载油量。尤其是米格-SMT和米格-35,大大增加了机身油箱的容积,令机体外形已和早期的米格-29迥然不同。此举成效明显,米格-29SMT的空战作战半径大幅提升到1550公里,而且也终于具备了多用途作战能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