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所有中国人都沉浸在一个奇妙的飞天意境中。“神六”、“神七”、“嫦娥”一次次地刺破苍穹,遨游太空,既是对中国人浩瀚飞天梦的历史性刷新和超越,也是中国科技实力乃至民族自信心的完美展示。与凌空绽放的飞天情结、科技求索情结遥相呼应,美妙的时刻尤其需要理智的思想。冷静的人会思索:“神舟”、“嫦娥”的升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要是搁在从前,敢于在“神舟”升空时不激动者,八成会被千夫所指为“汉奸”。但冷静地想一想,“神舟”升空能给我们几个长久激动的理由呢?

众所周知,“神舟”、“嫦娥”的发射并不具备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太空飞行的开创性意义,更难媲美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虽然已经名列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三甲”,但和前两名相比,中国至少还落后三十年,远非一个重量级选手。

更让中国的航天人为之汗颜的是,美国一家依赖几亿美元独立运作的创业型小公司SpaceX,也即将具备了将人送到太空的实力。将上面这则新闻整合在一起予以比较、度量的时候,我们的思索才更有意义。[详细]

“神舟”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为了到太空插上五星红旗?

众所周知,载人航天的投入是极为高昂的,“神七”出舱任务中,翟志刚和刘伯明穿着的出舱航天服,一套价格3000万元,而因飞船返回舱容积有限,不能带回,只能留在轨道舱。随着轨道舱运行的衰减,最终两套共计6000万元、只使用了10分钟的航天服坠入在大气层中被烧毁。

对于航天事业,所有纳税人都有资格提问:发射“神舟”“嫦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仅仅是树立一个航天大国的形象吗?仅仅是到太空插上五星红旗、写上“到此一游”吗?有媒体甚至问:“难道说我们中国人进入太空就为吃上更大的黄瓜?吃上更好的猪肉?要不就是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国内蒙乳业很发达,建议宇航员都喝中国牛奶?”质疑者的观点或许偏激,但应当得到尊重。因为这是纳税人的声音。

也有人说,航天事业的特点是通过需求带动整体产业升级——但问题是,如此巨额的投资,就没有更好的投入产出模式?把资金投入在高速铁路上、投入在大飞机的商业项目上,难道就不是更好的模式?

把无尽的金钱射向苍穹,对任何正常国家来说都是不理智的行为

有人会说,航天工业的成就是大国的必备品,花钱是值得的。这种说法源自冷战时期美苏航天竞赛的国家荣誉之争。但实际上苏联人最终放弃了登月之争,而美国人也在胜利的狂热后开始普遍质疑代价高昂的航天计划作用几何,以至于在登月结束的7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长达7年的载人航天空窗期。

从政府、国会和纳税人的博弈角度看,美国仍然纠缠在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将人类送入太空?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让载人航天项目处于争议之中。客观的数据资料都指出,载人航天现阶段的科学和军事价值不大,至少说成果无以回馈巨额的投资。既然这仅是显示国家软实力的舞台,那么并没有非要大举投入的理由。

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在英国,航天工业年总收入约46亿美元;法国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每年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而我国航天产业全产业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目前还不到1%。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更应对航天事业的效费比提出质疑。

 

调查

1.你认为“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给你带来什么明显的实际变化?
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化激动为力量。
大大加强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除了发射的时候有点激动,之后没什么变化。
毫无感觉。
2.你认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否应仍完全由国有机构实施?
是的
不应这样
没想好
3.你认为由私营机构来操作航天事业,效率比国有机构将会?
大大提升
有所提升
基本持平
效能很差
4.你认为航天是一个适合私营资本投资盈利的行业么?
是的
很难盈利,不适合
具体看投资对象而定
看实施者的技术实力
要看整体环境
 
美国资本家却率先找到了答案

对于资本,答案就是“利润”

所以,航天工业整体上仍然是和军火工业一样,是依靠政府预算存在的吸血鬼。这个残留了冷战时代太空竞赛阴影的事业,至今仍要承受“花纳税人钱财做无用功”的舆论压力。

对于航天事业来说,如果无法实现独立造血,回报可以支持投资,那么在很长时间里,航天肯定还是一种大国显示自己强大国家实力的舞台,而非有利可图的商场。这也意味着,航天将仍是政府投资垄断的产业,在半死不活中苟延残喘。

但是,私人企业家说,解决答案已经有了,那就是“利润”。

12月8日,美国SpaceX公司成为了第一家能够发射一艘宇宙飞船并使之返回地球的商业公司。在他们之前只有4个国家完成了这个壮举: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这是私营企业首次实现宇宙飞船的发射与返航,距离提供商业、娱乐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根据NASA的计划,当美国所有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以后,将依赖像SpaceX公司这样的私营公司将物资补给送入国际空间站。SpaceX公司已经与美宇航局签署了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为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提供12次补给任务。同时其商业竞争对手——轨道科学公司也与美宇航局达成了价值19亿美元的合同,提供8次补给任务。

告别政府垄断,走向商业化是必由之路

美国政府在航天飞机退役后,将鼓励各类私人公司建造和发射多种航天器。美国宇航局甚至有意租用私人飞船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以节约经费,开展更为“尖端”的外太空探索活动。

有分析认为,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私营航天企业将成为未来美国载人航天的主角,政府在航天领域唱“独角戏”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家白手起家成立仅仅7年的小公司,研制出的“猎鹰”9号火箭地球近距轨道发射能力就高达10.45吨,甚至超过了搞了50年航天的中国当前最为强大的长征2号F型的9.2吨。对于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人说,这实在是令人非常难堪的事实。

有人辩解说,SpaceX的背后是NASA和各大企业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是美国雄厚的重工业基础支撑起来的。但是,就SpaceX自身而言,它所使用的发动机等所有核心部件都是独立新研制的,却在短短7年内搞出了强大先进的火箭。这是这家公司创新能力强大的证明。

所以,中国航天事业的精英们目前可能并没有时间思考SpaceX太多的意义,抓紧时间迎头赶上才是硬道理。但对比技术上的落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在航天工业商业化上的落后,这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甚至根本不承认,丝毫不觉得不妥的体制问题。

民营资本介入会促使航天事业更加繁荣

从国家机密到企业参与

在两弹一星时代,太空事业属于国家机密,感觉就是几个科研所静悄悄地在搞一项试验,然后突然有一天,在遥远的大西北,又一团“蘑菇云”冉冉升起。但是今天,关于“神舟”、“嫦娥”的所有细节像是一个明星的私生活,被发达的传媒前所未有地摊开在阳光下,民众突然意识到,神五、神六开始和自己产生了关系。

不过,更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神舟”、“嫦娥”升天之后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尤其是和企业产生了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这一万众瞩目的事件中,或是支持、或是表演。也有的开始突破高科技的边界,进入这项从前只服务于国家目的、只为少数精英所垄断的事业。

自封“神秘”的航天事业开始向民间开放,并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姿态。对理想和期待的突破,将成为航天事业完善的前进方向。

对此,原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和网民交流时表示,“我们现在还是鼓励方方面面能够有一些投资,不光是政府,也可以是来自企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来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表示中国也已在促进航天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出台政策,在某些航天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购中考虑民营企业。

谈到未来发展,一位民营企业的代表说,他相信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会介入航天和卫星领域,比如购买卫星转发器和卫星的经营权等,民营公司会不断扩大介入的领域。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在军工以及航天领域的不断开放,一些通用性的和基础性的电子设备都可以逐步放开。

进一步的期待:从配套产业到核心产业

孙来燕在和网民交流时表示出的对民营企业进入航空产业、特别是卫星产业的渴望和鼓励,可以说这是我国首次由官方向民营企业传递一个明显信号,就是航天产业领域正逐渐对民间资本开放。

目前,一些服务、后勤、保障、基础性的单机零部件、外围产品,由于民营企业有天然的成本和管理优势,所以民营资本已经有较多的介入。但在航天总体系统和核心元器件部分,私营产业的介入还是空白。

“现在核心技术领域民营资本是根本不可能介入的。”“官营”航天事业的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声称,航天领域并不是一个行政垄断的行业。在法律上,国家对民企进入航天领域没有任何限制。但是对于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军事以及核心技术的领域,民营资本根本不可能涉及,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所松动。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这位负责人言论的推理是不正确的。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但这不妨碍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由各家不同资本掌控的公司互相竞争而研制出的尖端核心技术,这些机密既属于这些公司,也属于美国。而且,中国对私营资本进军军工产业的限制也在逐步解禁。

结束语Conclusion

很显然,如果说“神舟”、“嫦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中国式的喜悦,让我们深切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光荣与骄傲。那么,“太空游”的出现或靠近,则使我们有了另一个思想维度、身份维度的遐想空间,以一种更现实和人本的姿态。

——这就是:航天工业理应是开放的、有回报和可持续的,可以不仅仅完全依赖于政府投资而存在的,这样的航天事业才是健康、有意义的。

私人公司用民间资本推动航天,意味着外太空真正商业资本力量的到来。当年的大航海时代就是得益于资本的推动。极大地改变人类的外太空军事化和商业化的浪潮正在到来,难道即将我们都继续要由美国引导来么?

凤凰网军事频道出品 | 凤凰网原创专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