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记中国海军导弹艇的发展
2009年04月10日 16:01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海军024型导弹快艇

本文为《现代舰船》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一位军事爱好者,文中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

自1840年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大多数入侵威胁是来自于濒海方向,这种状况直到1949年建国后也没有多少改观。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强大的冷战对手,其海军非常注重两栖登陆作战模式,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装备有大量的两栖作战舰艇和装备。由于当时美国支持退守台湾的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处心积虑的蒋介石针对大陆方面的弱点,妄图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不断寻找时机反攻大陆。而这种入侵必须是要借助美国海军强大的两栖战舰群来投送大量国民党军队,这使得中国大陆早期的海防建设非常注重抗登陆作战能力。

抗登陆作战能力包含两重使命:即打击敌方投送登陆兵的舰艇编队和歼灭上陆的敌方兵力。前者主要由海军承担,这就是中国海军早期建设的主要目标。初创时期的中国海军非常缺乏大型作战舰艇,而且这种状况在很长时期内又难以改善,大型舰艇一时难以成为海防主要力量,海上反舰作战的使命就主要落在了小型舰艇身上。当时中国海军人员多数来自陆军,缺乏对海上作战的认识和经验,在建立作战体系问题上更多的是沿用苏联所传授的模式:采用鱼雷艇和炮艇协同,杀伤性火力与歼灭性火力相结合。在很短时期内迅速组建多个相当于护卫舰和驱逐舰火力的艇群,以弥补大型舰艇的不足。1953年中苏签订的“六四”协定中,中国注重引进鱼雷艇、中小口径舰炮以及主机和舰艇建造技术,炮艇立足于国内建造。这种艇群组成的作战体系虽然在最初投入实战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却难以真正作为制海作战的有效手段。

1958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 “二四”协定,这个协定包括引进П-15舰舰导弹、183P和205两型导弹艇。中国对于上述装备的代号分别为544舰舰导弹、6624型和6621型导弹艇。尽管当时对反舰导弹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尚有争论,但不管对海军装备发展认识如何,这些装备的引进,客观上使中国海军作战体系和观念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早期的导弹艇

尽管苏联海军舰艇数量庞大,但其辽阔的国土使得庞大的舰队被拆成了四个相互间几乎没有关联的分支,这些舰队所在的海区被数千千米的陆地阻隔,各海区大型舰艇数量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苏联大力发展廉价的小型舰艇的重要原因。基于其雄厚的工业和科技基础,苏联总是以独出心裁的装备来迅速提高作战体系的效能。20世纪50年代初期研制的П-15反舰导弹就是其中之一。反舰导弹研制的初衷是使小型舰艇也具备相当于战列舰的致命火力,而且更具准确性。小型导弹舰艇的部署存在,迫使大型舰艇为主的舰队退避三舍。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描绘苏联导弹作战舰艇的作用和地位时指出“我们极低的成本,却使美国付出高昂代价”,赫鲁晓夫也称“廉价的导弹能使美国人花费巨大投资建立的作战体系变成废铁”。这对当时依靠小型舰艇迅速加强海防的中国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途径。

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两型导弹艇分别为6621大型导弹艇和6624小型导弹艇。6621型艇安装4座固定式舷侧П-15导弹发射装置,6624型为2座,以大型水面舰艇为主要作战对象。苏联推荐这两种艇的目的是出于计划加强中国海军防御性作战力量,在远东侧翼形成战略缓冲区并形成对美国的压力。中苏两国主要海区没有直接联通,朝鲜海峡连通日本海和中国海区北部的黄海。当时扼守这个海峡的韩国和日本属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导弹艇不可能远航进入日本海,因此转让导弹艇也不会影响苏联安全。中国早期引进导弹艇的战略目的是以低廉的建造成本迅速形成强大的近海制海能力。当时中国正在建造引进的01型护卫舰,已经具有中小型舰艇建造能力,因此数百吨钢质导弹艇艇体的建造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