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的脚步——中国猎潜艇与近海战术的发展
2009年04月10日 15:52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本文为《现代舰船》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武器装备的设计通常包含了深刻的战术与技术需求,甚至还有国际政治因素。枯燥的装备技术参数背后,却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教训与聪明才智。中国海军猎潜艇的设计建造,体现了中国海军在冷战期间作战与技术观念的发展历程。

态势与需求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沿海的军事斗争形势非常严峻。解放战争中被击溃的台湾国民党海空军妄图反攻大陆,不断袭扰沿海地区,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残部配合来自台湾本岛的国民党海军水面舰艇,对大陆主要出海航线进行军事封锁,使得新生的人民政权重建国家的计划遭遇重重困难。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袭扰,以及打破封锁,国家开始为人民海军配备性能更好的水面作战舰艇。从1952年至1962年,中国从苏联引进并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大批小型高速炮艇。这批小型舰艇在建国初期反袭扰和反封锁,以及护航护渔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显露出很大的不足。

当时大陆海岸观通体系没有建立,非常缺乏大型水面舰艇,主要依靠小型水面舰艇与进入大陆领海线袭扰的国民党舰艇作战。由于大陆领海线当时仅为3海里,国民党舰艇能够快速进入,攻击紧贴大陆沿海航行的目标,一旦处于不利态势时,可迅速脱离逃往公海。国民党海军的作战使命是支援盘踞岛屿的残部,以及破坏大陆海运和渔业。这种袭击的效果之一是造成南北近海航线中断,大型船只的海运几乎停顿,迫使大陆采用小型船只贴近海岸,穿行在岛屿与大陆海岸之间的海域,勉强维持如同接力赛般的短程海运。

当时解放军正准备发动一系列战役,旨在解放浙江和福建沿海国民党军盘踞的岛屿、保卫大陆出海口的主要航线和渔船的渔场作业安全。这使得需要将大批物资和装备运往福建沿海地区。当时福建没有铁路,作为军用战备的鹰潭到厦门的鹰厦铁路刚开工不久,通车时间要在数年之后。与此同时,通往福建沿海地区还没有正式的公路,主要是寥寥几条不堪重负的简易公路,而且缺乏车辆,陆路运输成本异常高昂。因而这种短程海运成为沿海战备和建设运输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国民党海军后来逼近海岸袭击的目的之一,是企图继续切断贴岸航行的小型短程海运线。这些短程航线往往处于岛屿与陆岸之间,诸如舟山等地的优良渔场也处于海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域。遏制国民党海军舰艇进入这些海域袭扰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为艰苦的作战)。规模较大的贴岸航行船队的护航从1955年8月持续到1956年4月,随后是断断续续的小规模护航。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的海峡作战经验,使得中国海军从门外汉,很快适应和熟悉了海上作战,逐渐形成了对中小型舰艇的需求和发展的独特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开始应用到随后的海军发展规划之中。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