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早期潜艇6603型(W级)
2009年04月10日 15:34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前苏联的613型潜艇

由于缺乏大量的海上反潜作战经验,苏联海军最初在613潜艇的指挥塔围壳后部的甲板设计了安装火炮的平台,根据任务可以选择23毫米、57毫米或76毫米火炮。为支撑火炮,平台下面的耐压壳和耐压舱内都有加强结构,占据了不少耐压壳内外空间。实际上早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潜艇的作战中,盟国海军一系列新型反潜设备已经能够很好的追踪水下航行的潜艇,但是轴心国海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德国在建造XXI型潜艇时,依旧保留甲板火炮,采取消除扰流噪声的措施有限。战争中缺乏反潜作战经验的苏联海军同样没有积累这些反潜战的资料,当美国和西方海军开始发展外形更为光滑的新型潜艇时,一些有远见的苏联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好的设想,但在主流的设计思维主导下,还是将德国不合时宜的经验也一同延续下来。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潜艇在日本海进行过追踪美国舰队的行动,多次陷入反潜舰只的跟踪,此时才真正意识到战后潜艇技术发展差距已经显现出来。

在613型潜艇上去掉甲板炮是一个对潜艇作战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苏联历届领导人都喜欢将各种武器堆砌在战舰上,在潜艇上也是能堆则堆。在80年代之前,这种堆砌未必对水面舰艇有害,却可能置潜艇于死地。战后水面舰艇各种系统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声呐已经能够与鱼雷和抛射式深水炸弹的射击指挥仪连接,为计算射击诸元提供目标运动要素等,不仅深弹射击变得越来越准确,而且反潜自导鱼雷能够被射到很近的距离开始自行寻找目标。此外舰炮开始普及炮瞄雷达和自动装填射击技术,不仅射击精度很高,而且发射准备时间很短。舰艇结合多种系统能够在潜艇浮出海面前,确定潜艇位置实施攻击,因此潜艇根本无法做到上浮后再使用甲板上人工操纵的火炮。1950年后苏联海军开始取消613型潜艇上的甲板火炮,着重于改善潜艇水下作战性能。随后建造的613型潜艇虽然没有甲板炮,却依旧保留了甲板炮的平台。当年开始设计完全取消甲板炮平台的613У型潜艇。虽然“六四协定”签署于1953年,但是苏联并不打算转让最新的613У型潜艇,最早向中国移交的4艘613型潜艇是安装57毫米后甲板炮的613潜艇,“六四协定”中提供的613型潜艇技术图纸也是有57毫米后甲板火炮的型号,中国江南造船厂在建造中,变更了设计,去掉了后甲板火炮,改进的6603艇全艇外形更像光滑的613У型艇,完全没有甲板炮平台的痕迹。

布局与结构

与早期潜艇结构相似,613型潜艇采用的是兼顾水面和潜航的线形和双壳结构。非耐压壳体布置有10个主压载水柜和4个燃油柜,通气管、应急高压气瓶和应急电话浮标都布置在非耐压表面甲板下。为保证稳性,耐压壳体是下大上小的组合圆筒。筒内分为5段各有上下层的耐压分舱,共有首鱼雷舱、前蓄电池舱、指挥舱、后蓄电池舱、主机舱、推进电机舱和尾鱼雷舱。各舱段之间有球面耐压壁隔离,球面壁上有水密门供人员通过。指挥舱和前后舱能够作为救生舱,在发生进水事故或战损时,依靠关闭水密门保持这些舱室不被淹没。航行和作战时,这些水密门都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各舱室可能出现气压不平衡,通行人员在开启这些水密门前,都需要先开小缝平衡气压后,才能放胆打开通过,否则气压可能冲开舱门撞伤人员。每年都有开门不慎被气流撞伤人的事件发生。前舱上层甲板是前生活舱,下层为蓄电池舱。除前部生活舱靠近指挥舱的后部布置了卫生间、厨房和士兵餐厅,还布置了多层艇员铺位。在首鱼雷舱还有艇员床位布置在鱼雷架之间的空挡中。后舱下层同样是蓄电池舱,上层为军官房间和部分艇员房间。相比之下,不过只能放下一张床和桌子的艇长房间是艇上最为高级的住所。全部耐压壳体都是由СХл-1或МС-1高屈服强度钢材焊接而成。由于潜艇耐压壳体的非规则截面,使得建造工艺复杂,需要采用平台和月牙隔板支撑,在建造初期确实存在很大困难,这些问题在6603型上没有多大改观。

在首鱼雷舱和尾鱼雷舱外的艇体甲板上,分别有鱼雷装填口,此外前后有出入舱口。首鱼雷舱的发射管分上下两排,布置4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上排两具发射管口在水线上,下排发射管位于水线以下。在机舱后部并列布置有后向发射的2具533毫米鱼雷管,发射管口同样在潜艇水面水线上,离水面很近。这个尾部鱼雷发射管位置有时候也被称为尾鱼雷舱,实际上并非单独的舱室,鱼雷存放在螺旋桨轴涵边上的雷架上。这样布置鱼雷发射管可以利用没有吊装设备的小型船只在外海补充鱼雷,前后发射管露出水面能将鱼雷从管口倒塞进去。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