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误读中国军力:曾断章取义炒作核攻击言论
2010年01月15日 11:03《环球》杂志 】 【打印共有评论0

不许百姓点灯

——对中国军费的误读

军费,可以说是研究各国军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量化指标。它衡量的,是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投入力度。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投入始终保持合理适度的规模。1978~1987年,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状态。1978~1997年,中国国防经费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1998~2007年,中国国防经费仅仅是占GDP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肇星曾介绍2009年中国国防预算为480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的预算执行数增加624.82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9%,国防费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3%,与前几年相比所占比重仍略有下降。

然而,在一些外国研究机构看来,中国的国防经费数字有着太多的“谜团”。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国防费报告和公布制度,但是这些公布的数字从来不入那些专家的“法眼”。要么是引入“购买力评价”,要么干脆加上“隐形军费”的概念,总之,在他们的研究中,中国的军费要远远超过公布的数字。而单纯的数字增长,就会被西方贴上“中国威胁论”的标签。

应该说,随着中国不遗余力地进行解疑释惑,西方对中国军费的误读正在呈下降的趋势。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认为:在军费支出方面,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的排名都很靠前,但欧盟各国发生或挑起战争的概率已经非常小了。这说明,握着武器的人未必就是要发动战争。所以,一些人担心中国的军费开支状况,确实对中国有些不公平。

既抬轿又打压

——对中国军队实力的误读

以西方的技术标准来看,中国军队当然是落后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接触中国后,“中国军队惯于人海战术”“中国军队使用着古董武器”等论调不绝于耳。即使是现在,西方在渲染中国军队不断出现新装备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忘记贬低中国军队。例如,加拿大《汉和防务》主编平可夫就假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三代战机每天将损失20~30架,按照这个速度,他得出结论,“第三代战机只能支撑11~17天”。美国《防务新闻》周刊则引述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拉里·沃特尔的话说,“在中国的整个军事系统内,解放军还不能形成一支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的部队……”

但这些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个案例: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国军队的实力在西方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因为那时中国的军队实力实在是“乏善可陈”,但战场上志愿军的表现却让西方国家瞠目结舌。

装备技术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支伟大的军队是否能仅仅依靠技术来衡量却是一个疑问。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军队实力的最大误读在于过于关注军事技术的提升,而忽视了中国军队的本质特点——坚持“人民战争”理念,坚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等“内核”以及组织建设上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忽视,是西方国家误读、误判中国军队实力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这些特点,使中国军队的凝聚力和内在潜力无可估量,这在中国军队面临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时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兵役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得中国军队与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进而实现了中国军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与美国等国相比,中国昔日单方面裁军,中国军队以“忍耐”配合经济恢复与发展,是“不可理解”的。反观美国,历届总统敢于向军费开刀的少之又少,奥巴马政府的军费依然居高不下。

而中国军队,在始终面临强敌威胁、始终面临新军事革命挑战的条件下,在有效地为中国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同时,还实现了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然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至今为西方国家的主流舆论和智囊机构所忽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郑文浩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