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正文 |
|
相关Tag | [陆航] [直升机] |
本报记者 孙兆秋 本报特约记者 杜善国
同学聚会的尴尬
这天夜晚,沈阳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99751机组飞赴内蒙古伊木河中俄边界执行紧急救援任务。在气象条件复杂、地面无导航、夜间地面目标难判别的情况下,特级飞行员、机长游少书驾机避免了飞机迷航、撞山等险情,及时把一名生命垂危的边防战士送到了北京抢救。
任务圆满完成,游少书被在京的一名同学接到家里吃饭——2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富丽堂皇,高档家具一应俱全。游少书与同学相对而坐,几盘小菜,一瓶“XO”,两个同窗好友互诉衷肠。
酒酣耳热之时,同学问道:“少书,你月收入多少?”游少书答:“加上飞行补助,一月能拿几千元。”在他所在的集团军,这样的工资收入不是个小数字。
同学听了直咧嘴:“还抵不上我飞一趟温哥华的补助。老同学,就凭你的飞行技术,到我们航空公司少说一年能挣一二十万!”
两天后,游少书飞回沈阳。一进家门,看到妻子刘慧在70平方米的旧公寓房里大汗淋漓地忙活,心里不是滋味:妻子和自己结婚20个年头,表面上挺风光,其实苦没少吃,每次飞行还要跟着提心吊胆。他一直想买套大一点的房子,可就是一次拿不出三四十万的购房款;贷款吧,军人尤其是飞行员属于高风险职业,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谁来还贷?
当天晚上,游少书失眠了。
面对变化的思考
又是一个飞行日。训练间隙,游少书与机组人员“侃大山”,当谈到与同学聚会的尴尬时,好几个人都有同感。尽管并没有影响当天训练,但一段时间,团里的请假条多了,训练进度慢了。
一条跑道两种待遇,引出了飞行人员思想微妙变化。政委赵俊才找机组成员谈心时,游少书把自己与同学聚会时遇到的尴尬和盘托出,并主动向政委坦露心迹:近几年地方航空公司千方百计想“挖”他,何去何从不免有点两难。
此事引起了党委“一班人”深刻思考:陆航团是集团军的“独生子”,各级对其花费了大量心血。团里精心指导机组官兵训练,创下了第一个飞向海训场、第一个展开夜航训练等多项纪录,不少飞行员熟练掌握了国际上最高难度之一的“莱韦斯曼”飞行动作。团里也非常重视飞行员生活条件的改善,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生活娱乐设施。为什么飞行技能上去了,理想信念却淡化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生追求却滑坡了?
经过讨论和剖析,团党委找到了问题症结:只注重让飞行员们的翅膀硬起来,轻视了“为谁飞、往哪飞”的问题。团党委认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国家、党委和领导干部的事,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都必须搞好科学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辨别是非美丑,在人生抉择上不迷失航向,经受住“非技术考验”。
一场“革命军人为谁飞?翅膀硬了往哪飞”的讨论,在飞行员中开展起来。团里联系陆航部队的发展历程,采取细化专题学习、着眼问题思考、立足岗位践行等方法,引导飞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还带领飞行员走进集团军军史馆,从部队首战平型关、在朝鲜战场上创下最先与敌交锋、最先缴获敌飞机等七个“之最”的70年风雨历程中,汲取精神营养。
与此同时,团里打出“事业牌”,用多项攻关课题激发飞行员们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