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揭秘南沙的中国渔民:已失大部传统补给点
2009年07月10日 14:17世界博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南沙] [南海争端]

驶向南中国海深处的中国渔船

步行在潭门的街道上,能够呼吸到一份闲逸的空气。尤其在有渔船归港的日子里,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街道交汇在市镇中心,聚满了潭门的人气。在南沙海上漂了近两三个月的渔民和船老大们,悠哉地坐在街边大排档下喝茶,和熟络的人们讲述刚刚发生在海上那些大浪里和大浪外的惊险。

“我们潭门的渔民是最勇敢的,去南沙很危险的,每次出海都要飘3个月左右,最少也要1个月。老婆、孩子在家没人管,也担惊受怕,这份辛苦你们没有出过海的人是不懂的。你看这些来这喝茶的渔民,他们都不知道下次出海能不能活着回来。在南沙潭门渔民不怕大风浪,就怕被外国兵抓或者被杀。”在当地人气最旺的一家海鲜酒店里,一位常年出海得了胃病,而无法继续到南沙的老渔民动情地向记者讲道。

凌晨的街心,有几辆出租车依然在守候,后来得知这些出租车司机在等待晚上归航的渔船。挨过长时间危险的海上漂泊后,一些年轻的渔民在安全归来后,总是要结伴搭乘出租车到琼海市去及时行乐。

南沙的“活路”

记者曾经带着好奇地询问老渔民:会不会有人晕船?结果遭遇到了对方鄙薄的眼神,得到的答案也很简单明了:“渔民不知道什么是晕船!”。问他们渔船会不会在7月台风期躲避台风时,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对于渔民来说,没有台风!”。所有这些看似“奇怪”的回答背后隐藏着一个十分无奈又简单的原因——“南沙是条活路”。

什么时候潭门人开始跑南沙的?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楚。只有一本不知被多少辈渔民人手传抄、记录了通往南沙航路的小册子,默默记录了这份古老的历程。明朝一位能识文断字的潭门渔民,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编写出一本通向南沙的航海手册,问世后又不断被其他人修改、增补和完善。这本后来被考古学者命名为《更路薄》的小册子,不但指引无数潭门人走上了前往南沙谋生的活路,在多年后更成了中国学者用来捍卫南沙疆域合法性的历史铁证之一。

1974年,潭门老渔民苏德柳将一本《更路薄》捐献给了国家,那是他于1921年从父亲那里抄录来的,而他父亲也是转抄他人而得。《更路薄》的“更”为距离单位,一更大约为10海里左右,“路”为航向,“薄”为册子。第一篇《立东海更路》开头写道:“自大潭(潭门)过东海(西沙),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便半转回乾巽亥,约有十五更。”整句话讲的就是怎样从潭门行驶到西沙群岛。茫茫大海中,确定方位的罗盘、海图般的《更路薄》,再加上船老大的才智和渔民的勇气,成就了潭门祖辈征服南海的功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