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20年一遇的川江洪水过程中,最大洪峰到达三峡坝址时,三峡水库已拦蓄洪水25亿立方米。预计整个洪水调度过程,三峡水库可拦蓄洪水7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荆江分洪区容量。
  这次洪水是三峡工程全面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后面对的第一次大洪水,其峰值超过1998年上游来水的最大流量,但远低于三峡枢纽防洪设计标准,三峡工程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次洪水的检验。
  值此“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的时刻,我们也就真切地体会到伟大诗人的豪情——“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长江流域的洪水均由暴雨而形成

宜昌以上暴雨洪水主要来自青藏高原以东60万平方千米的山区和盆地,主要有岷江、嘉陵江和沱江、乌江、川东、重庆、鄂西等暴雨区。7、8两月,水量最大,洪峰出现最多,是主汛期。
  一般年份,上中下游干支流产生洪水的时间有先有后,相互错开,不致形成威胁中下游平原区的大洪水;遇特殊年份,上下游、南北岸干支流的洪水重叠,或某一地区暴雨特别集中,都可能出现大洪水或特大洪水。【详细】

 
 

145年长江水文观测史:

长江流域的水文测验工作始自1865年,当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开始观测水位。后于1877年在宜昌、1892年在重庆,接着又在沙市、城陵矶、南京及长沙等地先后设立海关水尺观测水位。1922年,在汉口、九江、湖口、大通设立水文站开始观测水位与流量。
  三峡工程规划设计主要依据的水文站是宜昌站, 1946年2月设站并开始进行水文观测,另有从1877年开始观测的海关水位资料。三峡工程的主要入库水位站是寸滩站 (位于重庆市下游约7.5千米处),1939年设站并开始进行水文观测,另有从1892年开始观测的海关水位资料。 【详细】

 
 

千古长江:历史水文调查

为了全面搜集三峡工程规划设计所需的水文资料及准确分析三峡区间的暴雨洪水,长江委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自上游四川省宜宾起至下游安徽省大通止,先后进行了10次较大规模的历史洪水调查,查得大洪水年份60多个,洪水点据2800余处,其中宜宾至宜昌沿江两岸记载有洪水资料的碑刻、岩刻146处,指认洪痕253处。其中记载1870年特大洪水的碑刻、岩刻达91处。
   文献考证方面,在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录搜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包括地方志,故宫奏折,水利史等资料;还查录了"史"、"记"、"典"、"要"和其他私人收藏资料。仅宜昌以上地区的历史洪水,就查录了地方志760多种,宫廷档案600多件。

 
 

1931:武汉市区水深至丈余

1935:武汉许多街道均可行船

修建仅2年的荆江分洪工程启用

1931年7月,长江中下游连续降雨近一个月,雨量超常年同期两倍以上,江湖满盈。中下游梅雨结束后,雨区转向长江上游,8月上旬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发生大水,以岷江洪水最大。宜昌8月10日出现洪峰6.47万立方米/秒,川水东下时,中下游底水已高涨,又值普降大雨,造成荆江大堤下段漫溃,沿江两岸一片汪洋,湖北69县中有45县受灾,受淹农田5090万亩,受灾人口2855万人,损毁房屋180万间,死亡14.52万人,灾情惨重。武汉三镇平地水深丈余,陆地行舟,百业俱废,物价飞涨,瘟疫流行,受淹时间长达133天。【详细】
1935年7月3日至7日的5天内,三峡区间南部以五峰为中心,北部以兴山为中心,发生了紧相衔接的两次特大暴雨。五日暴雨量实测值以五峰1281.8毫米为最大,兴山也达1084毫米。由于暴雨急骤,致使三峡地区、汉江洪水陡涨,来势凶猛,荆江大堤多处溃口,"纵横千里,一片汪洋,田禾牲畜,荡然无存,十室十空,骨肉离散,为状之惨,目不忍睹"。江汉平原53个县市受灾,受淹农田2264万亩,受灾人口1003万人,死亡14.2万人,损毁房屋40.6万间。由于这次洪水的洪峰量大而总量较小,故长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灾情比1931年为小。 【详细】
1954年雨季提前且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直至7月底流域内每天均有暴雨,在长江中下游南北两岸形成拉锯局面。8月上半月,暴雨移至长江上游及汉江上中游。由于中下游湖泊洼地均已满盈,以致上游洪水东下时,渲泄受阻,形成了20世纪最大的大洪水。百万军民奋战百天,并相机运用了1952年修建的荆江分洪区和一大批平原分蓄洪区,才保住了武汉、黄石等重点城市免遭水淹,确保了荆江大堤未溃决。但洪灾造成的损失仍然十分严重。受灾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损毁房屋427.6万间。武昌、汉口被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车。【详细】
 
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四千年一遇”

长江西陵峡南岸黄陵庙 三峡大坝下游4公里

川东大雨连下7日

1870年(清同治九年),整个长江流域都遭受了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
  6月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江苏连续降雨,江水上涨,底水较高,河湖满盈。7月初雨区逐渐扩大至湖北和四川地区。
  7月13日至19日,特大暴雨区笼罩于大巴山南坡及三峡,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狂风雷雨,连日不息”、“雨如悬绳,倾盆滂沱”,江水陡涨数十丈。【详细】

 

满城一洗成空,十余年未复元气

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洪水汇合后,嘉陵江下游暴涨,合川几乎全城被淹,“水连八日,迟半月水始落……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余年未复元气”。
  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庆相遇,形成长江干流特大洪水,奔腾而下;再加上乌江及三峡区间支流洪水汇入,水势倍增,凶残地扫荡了三峡沿江城镇,其中丰都“全城尽没,水高于城数丈……官、民宅半为波涛洗去。”【详细】

 

黄陵庙所供奉的大禹

两湖重现云梦大泽,人为鱼鳖

川江洪水在宜昌出峡谷后,进入长江中游荆江河道,一泄千里,与此同时,17日至19日,暴雨缓慢东移到汉江、荆江和洞庭湖地区,使川江洪水、中游洪涝、汉江洪水恶劣遭遇。
  湖北长江南岸大堤在松滋县被水冲决形成松滋口,洪水直泻洞庭湖;北岸大堤在监利决口加之汉江决口,“洪道所及,荡然无存”,“围堤尽溃,无一存者”。
  数百里洞庭与辽阔的江汉平原连成一片汪洋,两湖重现云梦大泽,淹没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千百万人惨遭灭顶之灾,溺死居民不可胜数。【详细】

 

同期正常流量的4倍

据专家们考证计算,1870年特大洪水经过宜昌时水位达59.50米,比我们这代人经历的1998年洪水最高水位还整整高出5米,最大流量为105000立方米/秒。这是长江流域有明确文字记载以来,最为猛烈的全流域大洪水。损失之巨,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详细】

 

保留的洪水遗迹

凿石安澜:曾遥不可及的理想

三峡大坝下游4公里的黄陵庙所供奉的大禹,这位中国人顶礼膜拜的治水英雄。他头顶高悬的“凿石安澜”寄托了华夏先民安定波澜、治水除患的梦想。
  但在1870年的夏天,“凿石安澜”显得如此遥不可及。洪水冲进了禹王殿,一直淹到了将近4米高的大禹神像的头顶。
  1870年的洪水在黄陵庙大禹殿的16根廊柱顶上,留下了令人震惊的水痕,这些水痕最终为130多年后的三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详细】

1998抗洪

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了全流域型特大洪水。其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早、来势猛。5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大范围降雨,湘江中上游和汉江中下游降中到大雨;6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中到大雨和暴雨,江河水位迅猛上涨,洞庭湖、鄱阳湖基本蓄满,初步形成和长江上游来水相互顶托之势。【详细】

未分洪 水位高涨

6月下旬末,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发生大到暴雨;7月2日,宜昌出现第一次洪峰,从6月中旬至9月7日,长江干流沙市至九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天数长达57~76天。
  监利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段超历史最高水位天数长达40多天。宜昌、汉口水文站实测7、8月份洪水总量均超过1954年。【详细】

保住了荆江大堤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qjubuzaodafengxiji/content-3/detail_2010_07/20/1802589_0.shtml

在中央有力领导指挥下,广大军民团结奋战,严防死守,战胜了连续8次洪峰,保住了长江大堤,保住了重要城市,取得了伟大胜利。1998年洪水虽然洪峰次数多、洪峰水位高、持续时间长,但与20世纪前几次特大洪水相比,造成的灾害最小,耕地成灾面积4002万亩,倒塌房屋81.2万间,死亡1320人。【详细】

 
 
 

洪水与防洪的本质:人和水争夺陆地

人类与洪水总是处在毁灭与拯救、不断循环的斗争主题中,治水史的源头就是一部垦田史,其中围湖垦田的壮举最为典型。“原本河流纵横,但人们硬是把住的地方从水里面捞了起来,想把河流约束住。”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教授解释:“所谓的水灾,与区域开垦有关。想把水约束住,所以筑坝。之后才有决堤的可能性,于是才会治水。”【详细】

云梦大泽的消亡

 

要弄清楚长江的“水灾”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云梦泽。秦汉以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人口稀疏,长江流至,江湖不分。云梦泽全盛时的水面总面积达26000平方公里,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因此“江患甚少”,虽洪水泛滥而社会损失有限。
  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在湖盆沉积,云梦泽逐渐形成大面积洲滩。从汉开始,人们逐步垦殖开发,并由晋代开始逐渐筑堤围垸,开始分段修筑堤防保护耕地,形成了今天荆江和荆江大堤的雏形。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中原人口大规模的集体南迁,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后。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中国人口地理的中心也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在长江洪水自然调蓄的广阔区域,人们一方面围田垦荒,一方面筑堤围垸,在洪泛区扩大生存空间,出现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局面。长江流域的水灾年份也渐渐在史籍上丰富起来。
  自唐以后,洲滩围垦日多,使得云梦泽不断分割、解体和消亡,只残留一些蓄滞洪水的湖泊洼地,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又经过不断加高加固,至明代连成北岸大堤,并发展成今天堤身高达十余米的现代荆江大堤。 【详细】

 
 

八百里洞庭的衰微

长江北岸的堤防连成一片,把分洪的口子也都堵死了;于是洪水就先后在南岸冲开了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个口子,江水倒灌入湖南。洞庭湖由此达到全盛时期,1825年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容积约400亿立方米,它替代云梦泽成为又一个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
  同样是随着清代人口剧增后的围湖垦殖,洞庭湖面不断缩小,到1949年缩小到4350平方公里,容积290余亿立方米;1983年湖面已不到2700平方公里,容积170亿立方米(此后围湖已基本停止),自然调蓄能力已大为减少。当年浩瀚广阔的洞庭湖如今已分割成了目平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可称为洪道式的湖泊或湖泊式的洪道。
  目前荆江四口分流量虽已减少,但仍可占荆江高洪时期流量的1/3~1/4;它对江湖总入流的调蓄作用一般达到万余立米每秒,调洪容积50多亿立方米,和荆江分洪区相当。可见,它的自然调洪作用在中游防洪中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详细】

 
 

荆江两湖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

长江中游发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汇集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而且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流而成灾。
  荆江南北,是湘鄂两省的精华所在,一旦发生问题,不可避免的要有大量人口死亡。这是长江防洪的心腹大患。【详细】

 
 
荆江只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

水文现象是按一定周期洪枯循环出现的。现在距历史上集中出现三次特大洪水(1788、1860、1870年)已过了一百多年,这种量级的重大洪灾重现的威胁不断增长。
  从防洪角度看,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实在太低,时至今日,荆江河段的安全下泄流量(包括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只有6.8万立方米/秒,城陵矶河段约为6万立方米/秒,汉口河段约为7万立方米/秒,湖口约为8万立方米/秒,只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详细】

荆江和黄河一样是悬河

而宜昌水文站自187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川江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秒的就有24次。
  再计算汉水、洞庭湖四水及区间降水汇合的洪峰,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每到汛期,荆江河段的洪水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10米而形成悬河,“帆轮楼上驶,江水屋上流”,直接威胁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2500万人民的安全,每年两岸的防洪任务都极为繁重。【详细】

1870年型洪水警钟高悬

如果再发生1860、1870年那样的洪水,即使采用各种可能的分蓄洪措施,仍将有约3万立方米/秒的超额洪水流量无法安全通过荆江河段安全下泄,必将造成干堤溃决。
  由于洞庭湖圩垸区和江汉平原地面高程都低于长江洪水位,无论是南溃淹洞庭湖区,或北溃淹江汉平原,均将发生大面积农田被淹没、乡村和城镇被冲毁和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更大的可能是南北俱溃,巨量洪水直接威逼武汉。【详细】

田野平畴的江汉平原
 
加高堤防不足以解决问题
 

不少人主张将沿江堤加高,抬高行洪水位,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即可替代修建三峡的作用。

旧险难除新病复增  

但堤防加高有一定的限度,长江中下游重点堤防高度目前已达6~12米,其中荆江大堤平均高12米,最高达16米,再全面大幅度加高中下游堤防,从技术经济各方面考虑均不现实。
  更为棘手的是,长江堤防是在千余年来修建的旧堤基础上不断加高培厚形成的,原有堤基处多为强透水层,汛期管涌险情严重,虽然年年护堤加固,每到汛期上述险情仍不断发生,堤身隐患难以完全从根本上加以消除,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都不大。
  若再行加高堤防,将会旧险难除,新病复增,特别是管涌险情,将随运用水位的抬高而更加严重,高水位行洪时失事的风险越大。一旦溃堤,将严重威胁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不能单靠加高堤防来解决长江中下游受堤防保护的12.6万平方公里的平 原区,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 【详细】

 
分蓄洪区运用将日益困难
 

采取分蓄洪措施是一种牺牲局部,保全重点的措施。长江中下游已开辟蓄滞洪区40处,且区内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已与非蓄洪区相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分蓄洪区运用将日益困难,运用一次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目前如遇1954年的百年一遇洪水,分洪需淹没耕地770余万亩,临时转移人口48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分洪后的补偿政策实施难度很大。 【详细】

 
支流水库无法替代三峡
 

反三峡派的重要主张,就是在上游干支流峡谷高深、人烟稀少处修大水库,以替代三峡工程。可减少移民、造价,发电效益也更高。

与暴雨区时空错位  

在研究三峡工程上马与否的反复论证中,曾专门研究了在上游干支流的川西乃至云南山区修建溪洛渡等16座大型水库的方案。这16座水库,总库容769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6亿立方米,虽然和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相等,但对中下游防洪的作用却远比不上三峡水库。
  因为,长江主要暴雨区的分布基本都不在这些水库的上游控制范围内,而分别处于接近中游的秦岭(汉水)和大巴山南麓(嘉陵江)。这些水库到宜昌间30万平方公里的暴雨区,是长江上游降水的主要来源,也决定了支流水库替代不了三峡工程对干流的防洪作用。
  因此,分别需要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控制干流,以及湖北的另一座库容为290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丹江口水库来控制最大支流汉水,方能对有效调控荆江。【详细】

 
 

人口增长 平原湖泊不断萎缩

岂止江汉平原,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做过研究,河北平原也曾经是湿地一片。在河北中南部的一大片区域,缺失了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春秋时两千多年的人类痕迹。证明在那个时代这块地方湖泊交错,是无人的大块湿地。这可能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疏导黄河的排蓄之处。
  有的极端环保分子以此为例说:你看,几千多年前,大禹都已经知道不用修坝也能够治水,宜疏不宜堵。可是,几千年前才有多少人口?今天有多少人口?在广袤的东部平原,连湖泊都被人口侵占,哪里还有可供疏导之处?【详细】

 
什么是洪水?就是人和水争夺陆地面积。人类几千年来的活动,都在致力于去抗御大自然的侵袭而营造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当然,其中存在着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理念的区别。
  为什么要干三峡工程?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与生态的关系已经失衡,要采用强有力的工程和非工程的办法来调剂已失衡的长江生态。自然规律是改变不了的,但是自然的状况是可以转变的,改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限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中国面临世界最大大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季风气候显著,从时间上看,降水高度集中于夏秋,而年际变化也很明显。【详细】
有人主张在西部做好山地丘陵的植被保护,涵养生态水源,防止土壤流失即可。但是这些措施对短时小降雨带来的山洪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于属于灾害性天气的长时暴雨和短时特大暴雨,是无能为力的。否则无以解释,在西部开发程度很低的上一千年,长江同样有着那么多骇人听闻的特大洪水。
  在治理洪水的视角中,植被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手段,但无法成为主要手段。必须通过水利工程的人工调节,才能解决水资源在时空特别是局部时空上的极端分布不均,平衡水资源分配。【详细】
 
让三峡代替云梦

在东部平原已经无解的情况下,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目光和视角转移到西段三峡的险峻山区,在更大的视野下协调好人与洪水的关系,实现防洪减灾。
  两湖平原湖泊湿地已经丧失的事实,迫使人们必须采用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手段,利用三峡500公里峡谷江段,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巨型水库,使其能像云梦泽和洞庭湖一样来滞蓄和调蓄长江洪水,使长江中下游免遭洪水灾害。【详细】

三峡历经几十年论证

在荆江河段上游,通过大量的勘探、测量与科研,论证了几十年,终于确定了理想的三峡大坝方案,可以说,兴建三峡工程是历史的必然。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以此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减免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灾害,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为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提供大量的清洁电力;此外,使三峡川江航道条件获得显著改善,为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创造条件。【详细】

100万人为2500万人搬家

从人与人关系的视角出发,三峡工程的本质,就是居住在三峡两岸诸县的106万居民,通过外迁和内迁,通过开发性移民,选择更好的生存环境。三峡居民让出峡谷低段的近江地带,雨季容蓄川江洪水,减轻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2500万人的威胁,并兼收发电航运之利。
  百万移民的搬迁,应当受到敬重。作为应有的合理补偿,三峡发电效益计提的八成以上税款和水库基金用于扶持移民开发。【详细】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7_7734_1305472_3.shtml
 
长江洪水的主要来源

已逝的湿地

长江中下游成灾洪水有三种主要类型:
  一是全流域型洪水,由全流域范围内持续暴雨而形成,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
  二是上游型洪水,由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及三峡区间上段的持续暴雨而形成,如1788年、1860年、1870年洪水;
  三是中下游型洪水,由三峡区间下段清江、汉江、湘资沅澧及洞庭湖区域的持续暴雨而形成,如1935年洪水。【详细】

 

田野平畴的江汉平原

多年的实测资料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洪水,宜昌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水量都占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部分。
  据统计,多年平均长江主汛期7、8两月的洪水总量中,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平均占枝城洪量的95%、占城陵矶洪量的80.3%、占武汉洪量的72%。即使中、下游型的1935年洪水,7、8两月宜昌站的洪水总量仍分别占城陵矶的64.9%、占武汉的55.1%。
  由此可见,利用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有效地调节并控制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减少下泄流量,不仅可以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而且对城陵矶、洞庭湖区、武汉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较大调节作用。【详细】

 

在群山江峡中容纳洪水

以李锐、黄万里为代表的“反三峡派”,始终强调、最主要的反对理由就是,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无法容纳1870年特大洪水的30天洪量——1750亿立方米,连百年一遇洪水的1300亿立方米也容纳不了。这一说法初看颇有道理,细一分析就发现纯属荒谬——这是要在一个月内把大洪水全部拦蓄下来,一滴都不流到下游去。这种要求如不是出于机械和愚蠢,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当然,早年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认识都非常肤浅。“三峡派”林一山首先设计的方案,就和李锐的要求不谋而合。为了实现这一离谱的狂想,三峡需要修建235米高的高坝,在如此巨大的水库面前,重庆除解放碑等高处,基本全部没入水中,水库尾端直抵宜宾。 【详细】
中国水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多番比较,从150米到220米每隔5米反复研究比选,最终选定了185米高坝,运用水位175米,蓄洪水位145米的方案。综合防洪、移民、发电、通航等各方面条件,认为175米水位最为有利,这是一个能够最好的发挥综合效益的高度。在长期的调查、争论和研究中,搞清楚了工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对长江的认识。
  185米的三峡大坝虽然属于当今世界高坝大库之列,但其总库容也不可能拦蓄一次洪水过程的全部来水量,但能够采用"滞蓄削峰"的调节方式起到巨大的防洪作用。从本质上说,三峡水库不是一个蓄水蓄洪水库,而是一个滞洪水库。 【详细】
 

三峡防洪的手段: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时间

三峡成为一座长达500多公里,平均宽1.1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峡谷型水库,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按规划,三峡水库的入库与出库的流量差,亦即削峰能力为每秒2.7~3.3万立方米,221.5亿防洪库容以这个流量削峰能维持一周左右。
  三峡的调节能力和操作,还能得到现代气象预报的指引。虽然目前人类的天气长期预报(7-20天)虽尚不成熟,但对中期预报(3-7天)的降水大趋势,已有了充分的把握。连同多年积累的水文资料和调控经验,为人们掌握洪水过程,降服洪灾提供了相当有保证的操作思路。【详细】

俯瞰三峡大坝

三峡泄洪卫星图

大坝标准:抗万年一遇

三峡工程坝址代表水文站——宜昌站不同频率的洪水流量是:
   多年全年平均流量为 14300 立方米/秒,
   多年主汛期平均流量 30000 立方米/秒,
   警戒水位洪水流量为 56700 立方米/秒,
   五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60300 立方米/秒,
   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66600 立方米/秒,
   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72300 立方米/秒,
   五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79000 立方米/秒,五十年一遇以下的川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下游完全可平安无事。【详细】
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83700 立方米 /秒,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面前,泄量仍可控制在荆江河道可安全通过的 56700 立方米/秒之内,无需动员大批人员上堤巡护。而如下泄量需超此标准,需要国家防总批准。
   在百年一遇洪峰过境时,三峡水库一般只需拦蓄100亿~170亿立方米(随调度方式而异),其余洪水均可安全下泄。【详细】
千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98800 立方米/秒,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水库按175米高水位运行,控制泄量 71500 立方米/秒。在洞庭湖淤塞得到改善、堤防加固,以及天气水文诸多方面均有利的前提下,荆江分洪工程可以不必启用。
   四千年一遇的1870年洪水是三峡工程的防洪设计标准,洪峰流量达 105000 立方米/秒,控制泄量 77000 立方米/秒。在启用荆江分洪工程(蓄洪量约50亿立方米)及其它临时分洪措施后,可确保荆江大堤在安全的保证水位运行。【详细】
万年一遇洪水流量为 113000 立方米/秒,
   最大可能洪水的流量为 120000~127000 立方米/秒。三峡大坝校核条件为万年一遇+10%校核,即 124000 立方米/秒。遭遇此极端情形时,经权衡上下游淹没损失关系,水库可实施180米非常超蓄水位(大坝坝顶高程为185米),此时总库容45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79亿立方米,可避免下游发生毁灭性灾害,最大程度减小总体损失。【详细】
 
三峡水库的调度模式

三峡水库的运营计划,是每年十月份起开始蓄水,将水库水位从海拔145米,提升到海拔165米以上,从十月底到次年四月,三峡水库就维持在高水位,这是为了保证在这五、六个月的时间内,让万吨船队(不是万吨轮,而是4艘3000吨的船组成的船队)从宜昌航行到重庆,同时,以备天气转旱时,有能力适量加大下泄流量,以备下游通航供水之需。

 

从每年四月底起,三峡水库就要加大放水量,将水位降低到海拔145米,腾出防洪库容,以保证在洪水期能有221.5亿立方米的库容来削减洪峰。

 

当上游洪峰到来时,拦蓄入库洪水流量中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削掉洪峰的峰尖,以保证下游的行洪安全。一次洪峰过后,在保证下游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将水库水位下泄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腾出防洪库容,以迎接下一次洪峰的到来。

 

无论对于川江暴雨还是江汉暴雨(包括两地单独、先后或同时的情形),考虑到洪水的移动传播时间,三峡的错峰调度都可非常从容,只需略加拦蓄,错峰补偿,将下泄流量(并考虑出峡后新增的叠加流量)控制在荆江安全泄量即可。

 

哪怕是类似1998年两个月“八连峰”的情况,一周的削峰能力也足以完成“拦蓄-控泄-拦蓄”的循环。因为每次较大洪峰都要相隔一周,而且峰值只有很短的时间。对于更大的特大洪峰而言,相隔的时间更久。这是由水汽输送的能力极值所决定的。

 

7万方/秒洪峰过境重庆

重庆市民观洪

三峡泄洪

三峡大坝

冬季低水位

冬季低水位

两江汇合

洪峰过境

三峡的防洪能力,在不同媒体、不同受访者和不同时段的报道下,有着百年、千年和万年乃至能力有限的不同说法。令公众莫衷一是,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
  如上所言,这些说法都是有着不同前提条件的。有了三峡大坝,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将从不到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即使出现千年一遇及以上的洪水,辅助启用分洪措施,可保证荆江大堤的安全;在万年一遇乃至更恶劣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调节,可避免江汉平原发生毁灭性灾害。
  三峡水库控制了长江防洪关键性的上游四川段来水,为干流调控作用巨大,但不能“包打天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主要仍应靠堤防,使洪水尽量下排入海,这是中外古今行之有效的办法。此外,即使修了三峡水库,也解决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造成的涝灾。
  决定洪灾除了水量因素,还有决堤这样的工程因素,到现在长江流域支流和中小河流堤防尚未实施大规模整治,高标准防洪体系尚未形成。在本次洪灾中,到目前为止,发生问题的主要是长江的上游和支流,长江干流无恙。因灾死亡者,绝大多数是山洪暴发所致。
  长江防洪,事关千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切不可因有了三峡工程而掉以轻心。 【详细】
由反坝人士编撰的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如此说:“在洪峰来临的时候,三峡在泄洪;在下游要供水的时候,三峡在蓄水要发电:完全就是个废物”。这种谣言乍一看很有蛊惑性,实则不堪一驳。因为几乎所有的干流大坝都是如此运作的。
  在洪峰将至的时候为何要泄洪?三峡的防洪原理,不是长时间蓄洪水,而是短时间削洪峰。这是把上一次拦蓄的洪水,在下游完全可承受的安全流量之内加紧排泄出去,在洪峰来临前腾出更大的防洪库容,并顺便进行冲沙,防止泥沙淤积。
  如果一直只蓄不泄,在更大洪水来临时,三峡水库就会失去作用。【详细】
在冬季下游遭遇旱情之时,三峡为何保持高水位,而不多放水给下游?这里需澄清的是,冬季的165米高水位绝非仅为了发电的需求,发电进水口位于110米,大坝下游的低水位为62米,哪怕水位降到135米甚至更低,发电都可照常进行。
  高水位首先是保证川江航运,其次是为下游调水提供保证。三峡每年蓄水,都是在10月份流量尚丰沛的时候所进行的,并不会对下游造成影响。
  在11月初蓄好水直至次年5月雨季来临的7个月时间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机动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更严重的旱情发展。就像在汛期一次洪峰过后必须尽快腾清库容,应对未来可能更严重的洪峰一样。只不过要应对的时间更久。
  但从长江全流域和全年的总体角度,三峡的能力(库容为年总径流的4%)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只能在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的统一调度令下,在必要时刻谨慎的泄流。
  可以说,没有三峡的调度,近几年下游冬季的枯旱断流将会更严重。而干旱偏多是因地球升温,海洋温度大气环流等多方面因素改变,致使极端天气加剧所造成的,要是一股脑的推到三峡的头上,实在是把三峡这薄薄的一线浅水(500公里长,100多米厚,半公里宽)的能力夸大了无数倍。【详细】
重庆朝天门进水至188米和数万重庆民众争睹洪水的盛况,广安遭遇洪灾的消息,都让人想到,三峡蓄水保护了下游,会不会加剧洪水来源地上游川东重庆等地的危害?
  首先,对于广安的支流洪水,这是由于长江支流渠江流域强降水造成河段水位暴涨而成洪灾。对于一个建设在干流上、水库尾最多抵达重庆的大坝,三峡对上游支流的洪水,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但可以通过蓄洪,减少其对下游干流的危害性。
  照片中我们也看到,洪峰在重庆迅速的滔滔下流,并未因三峡水库出现任何迟滞。因为这时离得三峡库区水体还很远呢——三峡的防洪水位为145米,全库区建筑都在满库容175米的限制水位线以上。重庆的海拔高度与自然河道都要更高一点,城市建设大都控制在海拔200米以上,上游洪峰过境的188米水位,也非因三峡而所造成。
  川东重庆等地溪河与城镇大多都处于峡谷地带,坡降较陡。长江上游和支流丘陵及河口地带的洪灾,一般具有洪水波峰高,来势迅猛,但历时短和灾区分散的特点,虽然有时对城镇和农田的灾害损失很大,有时也造成局地性毁灭性灾害,但因其受灾范围与影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人联想到新的问题,三峡保卫了宜昌武汉,那谁来保卫重庆?答案是金沙江等上游干支流的洛溪渡、向家坝等一系列新建大坝。这一些列枢纽建成后,将重庆目前的2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也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对三峡防洪库容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详细】
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最终完工,共经历了90年时间,但其中关于建与不建的争论,就持续了73年。其中故事及论著汗牛充栋,在此不再累述。而凤凰网友“SA风学”的一句话做了精准的总结:73年的争论是绝对不可以被省略的,否则三峡就不是现在的三峡。【详细】
 
长江流域的防洪规划

199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流域的防洪规划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修订。其主要思想是: 长江的防洪矛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超额洪量与河道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解决,而需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综合措施。

 

长江流域的防洪必须根据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特点,以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采取 “上蓄下疏,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采用堤防、蓄滞洪区、水库、河道整治等各种工程措施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洪水预报、防汛抢险、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形成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它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
  我们希望,要加紧复原上游水土涵养区生态、加紧建设上游干支流大型水库,在完成长江干堤的整治后,下大力气对长江流域支流和中小河流堤防实施大规模整治,尽快建立起全流域较高标准的提拔防洪体系。有了骨干型的三峡大坝,不能是防洪建设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调查

1.你认为总造价约2000亿的三峡工程值不值?
很值
有点偏贵
不值
纯属把钱往水里扔
2.你认同哪种说法?
水利工程只要能按科学规律规划、设计、兴建,必会造福人类。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让大河自由奔流。
以上两者皆非。
3.你认为李锐等人对三峡提出的反对意见(能力有限、耗资巨大、工程条件完全不具备、加固堤坝及修上游水库可替代、泥沙淤积问题等)如何?
在50年代是对的,在90年代也是对的
在50年代是对的,在90年代是错的
在50年代是错的,在90年代也是错的
不好说,现在还未到评判的时候
4.你认为现代的“反坝人士”是出于?
赤子之情
理念不同
愚昧无知
别有用心
用户信息  
年龄  
学历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 孙中山《建国方略》 首次提出在三峡建水坝
  • 1954洪水危害甚烈 毛泽东决定“治国先治水”
  • 三峡大坝关系数亿人民安危 毛泽东早有警示
  • 凤凰大视野 三峡(1) 国际专家谈三峡
  • 凤凰大视野 三峡(2)三峡大坝是如何修建的
  • 凤凰大视野 三峡(3)应对战争、地震有方案
  • 凤凰大视野 三峡(4)移民史无前例 安稳致富
  • 凤凰大视野 三峡(5)生态环保没有终点
中国人梦想了一个世纪,争论了半个世纪,修建了近20年的三峡枢纽,第一次真正发挥出了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关键性骨干工程的作用。在三峡居民后撤腾出的空间中,以往一路肆虐席卷而下的川江洪水有了容蓄缓冲之处。在500公里长的平静江峡中,在145米防洪水位和175米建设限制线之间,30米高差的空间接纳了这桀骜不驯的洪水。
  与两湖平原围湖造田的“进”相比,人类在三峡山区做出了“让”的姿态。当然,还加上了用大坝主动控制、主动调节的能力。这不是在征服自然——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征服自然,但是,人类可以用科学和技术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专题编辑:唐毓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