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此生惟愿长报国
2009年10月31日 14:18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钱学森 此生惟愿长报国

2008年2月17日,钱学森荣获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中这样说到:“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至今,“我做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这句忠诚告白仍在鼓舞激励着我们……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年轻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年轻人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说:决不能放走这个中国人,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5年9月17日,美国洛杉矶港口,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即将起航。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主任、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携带夫人站在即将起锚的船头,他一手领着7岁的儿子,另一只手提着一把吉他。

他就是钱学森。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曾非常满意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会谈也非常值得。

已经97岁高龄的他,近年来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但他的名字却并没有被人们忘记,因为钱学森这三个字早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镌刻在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

“我是中国人,不能在美国呆一辈子”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

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到达美国后,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当时美国的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决定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的敏捷思维和智慧,顿时给冯·卡门以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老师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有人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后来,钱学森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这个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

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一位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 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