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新闻联播》播音员,曾经和无数中国家庭一起度过每一个岁月,在晚饭就要开始的时候,伴随着那首人们熟悉的片头曲,他用标准的播音腔,把国家大事和一个家庭日落而居开始晚餐结合起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罗京经历了《新闻联播》这近30年来的变化,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变迁。
  新闻:  央视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扩散去世 享年48岁

《新闻联播》成就了罗京,罗京也丰富了《新闻联播》的面孔。二者一起,见证了社会变迁,也一起经历了自己的变化。

 

1978年,罗京进入央视前5年——《新闻联播》开播

1979年底,《新闻联播》首次出现播音员图像,而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观众只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看到的只有新闻背景画面。 【详细】


1984年,罗京在《新闻联播》的第2年——《新闻联播》尝试微笑播报

“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的加强,看到了国外很多新鲜的播报方式,例如女主播的微笑。”1984年,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的方式,此举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的争议。随后观众普遍反应良好,解除了“微笑危机”【详细】


1987年——罗京在《新闻联播》的第5年,央视开始收录美国CNN新闻。

从1987年3月1日开始收录美国CNN新闻开始,《新闻联播》不断地在开放的世界开放自己。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1992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美国建立记者站。1994年7月21日,《新闻联播》直播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在同步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播出。【详细】


2006年——罗京在新《新闻联播》的第23年,《新闻联播》换脸

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换脸”后,网民热评如潮。当晚7时,两位年轻的播音员——三十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加盟《新闻联播》。据悉,“康李配”是这档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17年来第一次出现的新面孔,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一对拍档。 【详细】


《新闻联播》现新人 罗京:新人进不代表旧人出

罗京表示:“任何一个节目都有新生力量储备的过程,播音员是特殊人才,应该区别于普通行业到了一定年龄就退休的做法,国家在这个方面也是有一些政策的。新人进来并不是代表要有老人退出。【详细】

赵忠祥:《新闻联播》不仅要改革,而且早该改了

赵忠祥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评价体系,以作为今后工作的总结。“《新闻联播》作为中国大陆电视的一个联播平台,应该对各方面的反应进行分析和整合,以此作为今后传播活动的理论依据。就此看来,《新闻联播》不仅要改革,而且早就应该改革了。”【详细】

外国媒体解读“新闻联播密码” 在他们眼中,新闻联播已经不仅仅是个栏目,更是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

 “观众对严肃的、把握中国政治生活脉络的新闻节目是认可的,30年来也形成了收视习惯。”雷跃捷教授说,“老百姓可能不读报纸,不读大报的社论,但他们通过《新闻联播》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动向、趋势。”“《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雷跃捷教授说,“《新闻联播》30年来,能保持其形式内容,能保持高收视率,能保持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详细】


《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

说《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它被赋予的权威性和仪式感,早已超过了它作为新闻节目的价值。老百姓明白它的象征意味,所以对它提供的新闻是否重大或新鲜,也少有要求。人们从《新闻联播》获知的,往往是一种对事实的态度,是政府期望告知民众的价值判断。有人把此称为“新闻联播主义”,是有道理的。连在《新闻联播》出镜,也被人们看成一种政治待遇。 【详细】


《新闻联播》的历史,何尝不是30年来中国变革史

对于《新闻联播》的解读,并不是普通看电视节目那么简单,它从来不会直接说出股市涨跌,必须要做到文本细读才有意义。细读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要关注其新闻时长和在其他新闻栏目中重播的力度,特别是出现上市公司名称时,更要字字都严加分析。 《新闻联播》更是观察重要人事变动的最佳视角,监管层领导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有着莫大关联。过去在美国,就有专人研究格林斯潘每次云山雾罩的讲话时是怎样的表情,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学得来。 《新闻联播》的历史,何尝不是30年来中国变革的历史 【详细】


前台长杨伟光解密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换播音员都是小事,但有时候(别人)和政治联系起来却会引人联想。当时胡耀邦同志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播音员张宏民不值班,但他在台里,就让他播。他没有准备,衣服领子脏,临时把别人的中山装给他穿上了。外国记者,说今后开放的程度要受影响。实际上是很偶然的因素,没有任何的政治考虑。 【详细】

外媒解对《新闻联播》的解读

外国人关注中国新闻联播,往往和中国普通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一些差别,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有时还会闹出笑话。【详细】

每天有7280万人收看这档新闻联播,而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kk美国广播公司(NBC)的《晚间新闻》,每天的收看人数只是1000万——谁是新闻联播的观众?他们为什么这么忠诚于一档新闻节目?

 

一个样本——华西村老支书吴仁宝

  而另一位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老人是“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看《新闻联播》是他惟一雷打不动的日常活动。2004年,得益于对《新闻联播》报道的准确理解,他提前估计到国家将对钢铁产业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当即调整了华西村钢铁厂的生产销售计划,避免了重大损失。对这一点,他反复向本报记者提及。【详细】


另一个样本——浙江商人的第22条军规

关于“谁在看《新闻联播》”的问题,互联网上还流传着所谓“浙江商人的22条军规”,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要想把握经济局势,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22条军规”的真实性或许无从考证,但是对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瑞和金义集团执行总裁王洪中来说,收看《新闻联播》确实是每天必修的功课。前者作为建筑商,需要通过《新闻联播》准确了解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政策,后者则关心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的变动。【详细】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新闻联播》情结?

或者出于历史感情,或者因为实际需要,总会有人看《新闻联播》。有评论认为,它温暖了几代人的心灵,也启蒙了几代人的心智。可以说,时至今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新闻联播》情结”。   但是,尽管收视率在中国所有电视节目中仍然保持第一,尽管电视连续剧、电视娱乐节目仍然以“收视率赶超《新闻联播》”为荣,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收看《新闻联播》的盛况,目前境况并不乐观。 【详细】


调查

1.你看新闻联播吗?
经常看
很少看
每天必看
从来不看
2.你认同“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这种说法吗?
认同。确实是。
不认同,一档节目而已。
不好说。
3.你认为新闻联播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影响了。国家大政策都通过新闻联播知道
没有影响。现在媒体选择很多。
有新闻联播也好,没有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