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族:垃圾分类的绊脚石还是推动者
2010年02月28日 14:14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北京市通州区西田阳垃圾卫生填埋场,拾荒者在“垃圾山”上捡拾垃圾。

北京市通州区西田阳垃圾卫生填埋场,拾荒者从推土机的轮子边上“抢”出没被压坏的垃圾。

2009年11月29日,北京。

清晨的西田阳垃圾卫生填埋场大雾弥漫。寒冷的夜色中,前一天残存的垃圾躺在稀软的黑泥里,散发着臭气,表面却覆盖着一层洁白的霜花。一辆大卡车缓缓驶入,停在了填埋场旁边狭窄的土坡上。卡车的后斗上,30岁的谯桂芳和十几个四川同乡坐在一起。他们穿着橘红色的马甲,戴着同样颜色的帽子,乍一看,与普通的环卫工人别无二致。

事实上,这批访客是城市拾荒者。正当垃圾焚烧成为中国公共环境的热门话题时,垃圾处理的另一条出路——垃圾分类的部分承担者拾荒族,却寄居在城市的角落,几乎不被人注意。

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统计,北京大约有17万拾荒者,如果把统计的范围扩大到全国660多个城市,这个数字将达到230万。与之形成对比的另一组数字是,北京每年产生垃圾700万吨,几乎能够堆出两座半景山,而全国城市的垃圾总量更是高达1.25亿吨。

有人赞扬他们的贡献,因为他们将大量的垃圾“变废为宝”;也有人忧虑他们的存在,担心他们影响城市的安全卫生,或者影响垃圾回收的产业链。

谯桂芳可听不懂这些。这位来自四川巴中的女人只知道,在北京捡垃圾能养活自己的父母和两个孩子。只是现在,这份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付雁南   编辑: 许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