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豪:数学成就爱情之梦 相恋到相守55年(图)
2010年01月12日 10:39科技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但当年过八旬的谷超豪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是会被这位有着卓越成就和人文气质的科学家触动。他,成就斐然,气质非凡,充满智慧,儒雅而富有爱心。我们心目中的大师,就是这样。

在接受采访时,谷超豪这样描述自己的情感:“这是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基层科学的重视。我感觉到这个奖,是给全体的优秀的科学家的。”在他心中,对科学事业的追求胜过一切。

- 人物小档案

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生,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专长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撰有《数学物理方程》等专著。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

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谷超豪

“他就是为数学而生的!”谷超豪的学生们在提到老师时不止一次的这么说。为佐证这句话,他们还会不约而同的提到谷老喜欢用几何原理测算台风走势的故事。

见到这位2009年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则是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一次全体教师开会的间隙。今年已经84岁的谷超豪,虽只是担任复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的虚职,但仍坚持来学院参加每周一次的青年教师学术讨论班,每逢学科建设的大事也是势必到场。

天庭饱满,在面相上昭示着此人聪明睿智。绅士般的微笑,一口软软的南方普通话,话不多,总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请问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关键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他不紧不慢的来了句:“对解决问题有热情,对创造感兴趣。”

记者不死心,接着“诱供”,“有人说学数学是很苦的。您研究了一辈子的数学,不觉得苦吗?”这次他答的更干脆:“能解决复杂问题是很高兴的,不会苦。”

1959年在莫斯科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作报告。

“一切为了国家的需要!”

谷超豪一直试图将对数学的热爱,与国家的需要统一起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还是小学生的谷超豪,偶然间看到学校礼堂墙上的标语:“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孙中山”,一个念头逐渐在心中腾起:此生要做两件大事——一是要做科学家;二是要做革命家。而回顾他过去的大半辈子,热爱数学,与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是纵贯整个人生的两条明暗线。

1959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宴会。在接受了该校校长、数学家彼得洛夫斯基热情洋溢的道贺后,向来内敛的谷超豪也开怀大笑。他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他在莫斯科大学的校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两年的进修后,他被破格授予物理—数学科学的博士学位,按照前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研究生毕业一般只能获得副博士学位,要再工作一段时间,并有非常好的成绩,才能成为博士。

给谷超豪带来殊荣的是他在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成果。他被看做是继二十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E·嘉当之后,第一个对变换拟群理论作出实质性重要推进的人。而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同时也成为他学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谷超豪出国前一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十年科学规划纲要。当时,由于我国在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方面都比较薄弱,这份纲要就提出,要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此时,身为复旦大学副教授的谷超豪已是国内古典微分几何学派的中坚。看到这一消息,向来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他,却自然的想要承担起这个使命。同时,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也给了他很大触动。于是,到了莫斯科大学之后,除了完成规定课程,谷超豪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偏微分方程,并听了一些与高速飞行器密切相关的流体力学课程。而从偏微分方程的角度切入,恰能解决空气动力学中许多困难但重要的数学问题。由此,谷超豪开始从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领域。

从1960年到1965年,谷超豪进入了学术丰收季节,尤其在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从亚音速飞行器到超音速飞行器,这一过渡过程所对应的数学基础正是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谷超豪对此的研究是先驱性的。由于当时中外学术交流所限,国际学界并未及时知晓他的成果。到1973年前后,美国数学家代表团来复旦访问时,才惊讶的发现,他们刚刚完成的研究,谷超豪在10多年前就已经做出来了!

1982年在课堂上。

挖掘数学“金三角”

“数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般研究者能在其中一个分枝上摘到果子就很不容易了,但谷先生却是少有的多面手,他同时在3个最主要的枝干上都获得了丰收。”谷老的学生、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这样解释他的成就。

1974年,规范场的创始人杨振宁在深入研究时发现,规范场与微分几何有着密切关系。巧合的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也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此前在与儿子重聚时,就向他介绍过复旦在微分几何领域有很强的实力,而谷超豪是这一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于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杨振宁便与谷超豪所率领的团队展开了合作,这其中还包括谷的妻子、一直致力于微分几何研究的胡和生院士。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