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解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
2009年12月03日 18:26东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志庚

人物档案

刘志庚,中共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籍贯广东兴宁,1973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入党,学历在职博士、研究生。曾任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清远市委副书记、市长和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

■出品:东莞日报

■顾问: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采写:记者肖隆福

■摄影:记者 郑志波

“为了百姓的利益,哪怕得罪人也要干,否则你就不要当领导。”在上个月召开的六大片区现场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面对镇街提交上来的一些推诿难解的问题,严厉告诫部门领导,要善于协调解决,勇于担当责任,乐于为民奉献。

这个细节的背后,让人看到了他主政东莞以来,为民立命、为民执政的轨迹——自2004年2月从清远来东莞走马上任东莞代市长以来,心里装着百姓,脑里想着服务,却“得罪”了不少人,治摩、双转型、结构调整……

人性治摩 奇效制胜

【人性化治摩取得了奇效,广州、深圳等地纷纷前来取经,为东莞的超常魄力而感到震撼。】

富有学者型气质,又有个性化官员色彩的刘志庚,被人称作“温和派”,但从2006年3月,正式出任市委书记一职后,烧的第一把火——治摩,却让人看到了他的强硬作风。

其时,历经20多年疾驰的东莞已声名显赫,但社会治安常被人当作反面教材,这深深刺痛了刘志庚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打响治摩硬仗。

消息传开后,满城风雨,骂声不断,尤其是被端了饭碗的“摩的”司机,不解温和善良的刘志庚为何要烧这把火?

大会小会上,一说到治安,刘志庚都感慨万千,“经济再发达,生活再富裕,如果门都不敢出,觉都不敢睡,命都保不住,这样的富裕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番肺腑之言也牵出了东莞的顽疾所在——特殊的人口结构,户籍人口170万,常住人口700万,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1200万左右,社会管理负荷前行,且严重影响了东莞的外在形象。

必须要改变,但很多城市治摩不成功的教训,又让人替他捏了把汗。

治摩当年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攀升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硬仗开打了。2006年4月,刘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作出庄重承诺:东莞的社会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明显好转,如果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开检讨。

军令状一出,市民们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位新上任的书记,心里还是打着结,东莞能行吗?甚至有人还预言“等着好看”。

“治安关系到大多数老百姓利益的事,要干就要真干、干好,不治摩,治安好转是句空话”、“治安是东莞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只有实现治安明显好转才能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市民们从媒体上看到,刘志庚常常苦口婆心讲解新政的深层要义。于是,治摩、治窝、治电、治吧……一场前所未有的治安运动打响了。

但庞杂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120万辆摩托车中,有一半多是外地的。有人说,这个压力想都不敢想,但刘志庚却不为所乱,决定先礼后兵,先清理外地摩托车,一年后清理本地摩托车。

很多媒体的记者还记得,那个炎炎夏日,刘志庚带领市几套班子领导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宣讲治摩对城市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9月1日正式实施异地摩托车统一清理后,并没有出现大的不安,外地摩托车在规定时间内逐一退出东莞舞台,人性化的方式取得了奇效。

社会治安满意度由当年4月的43%,提升到年底的86%。2007年10月,东莞被评为广东省2005~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

治摩坚定不移关心“摩的”司机千方百计

一年后的9月1日,轮到清理本地人的摩托车时,压力再次袭来。

3万名“摩的”司机的饭碗砸了,以后怎么办?这些人大都没什么文化和技能,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刘志庚和他的团队为此左思右寻,想尽了办法,最后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市财政花一亿多元买出租车安置摩的司机转型,多个镇街开通1元公交……

“治摩不仅不会赶走外来工,甚至由于公共交通发展之后,东莞还会对外来工更有吸引力。”刘志庚说。

道滘兴隆街居民叶淦森,最初也是对治摩将信将疑,但本地治摩“风平浪静”后,他于2007年11月9日给刘志庚写信,口吻已是:“东莞治摩,盗抢案减少,大快人心,确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好举措。”

治摩已近两年,如今到基层调研时,刘志庚常常不忘念及“摩的”司机的生活。2009年8月14日,刘志庚到中堂镇欧邓村调研时,问及村党支部书记熊敬财,“现在摩的司机就业情况怎么样?还骂不骂我了?”

熊敬财说,村里为47位“摩的”司机解决了就业,仅有几个年龄较大的正在落实就业。刘志庚特意嘱咐村委会,治摩坚定不移,但关心“摩的”司机同样要千方百计。

人性化治摩取得了奇效,广州、深圳等地纷纷前来取经,为东莞的超常魄力而感到震撼。

更让其他城市羡慕的是,由于社会和谐、治安好转,这几年东莞没有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高瞻远瞩 转型升级

【转型发展是东莞的唯一出路。 转则泰,不转则否。】

东莞,全球瞩目的焦点城市,但光鲜美丽的外表之下,又暗藏着很多矛盾和危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管理任务重,民生保障不轻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个重任又落在了刘志庚率领的团队肩头。

转型发展是为了东莞的长远

执掌市委书记以后的一年内,治摩得罪了人,双转型也没让刘志庚少背骂名。

“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型,为什么要赶厂、赶人?”一些人这样理解双转型的内涵,他们担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会使他们的收入和分红减少。

刘志庚也很纳闷,“我们从来没有说要赶厂、赶人,转型发展是为了东莞的长远,哪怕得罪人也要干。”

“东莞在国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发优势和东莞在国际分工中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步弱化;东莞的核心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位置的边缘化和在国内生产体系中创造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能力的边缘化逐步显现。”

转型发展是东莞的唯一出路,他告诫官员们, 转则泰,不转则否。为了让广大干部更深刻理解双转型的内涵,从2006年开始,刘志庚每年都率市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阔视野。

考察后,刘志庚体会更深,“东莞不能坐井观天,每年都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变化,学习发展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企石镇委书记麦广钦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次的外出学习考察,都会给镇里的干部带来很大触动,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借鉴经验、寻找差距,感受压力、提高能力。

“四忍法则”让转型升级见到曙光

经过一两年的酝酿,到2008年3月26日,省委书记汪洋莅莞调研时,大家的认识更趋一致。这一次,汪洋提出了与双转型目标同向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一时间,转型升级成为东莞的热度词汇,一系列大手笔的举措浮出水面:制定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出台《东莞产业发展白皮书》,出台《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方案》……

但一些村民们仍有顾虑,刘志庚提出了一个后来得到温家宝总理充分肯定的“四忍法则”——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为让“四个忍得住”深入民心,刘志庚颇费了一番心思,“去年4月,我主持召开了五场‘新产业新东莞’各界代表座谈会,反复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利弊。”

他说,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为了赶走外商,而是要取得双赢,既对镇村老百姓有利,也对外商有利;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为了消灭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要转移用人多、技术低的生产环节。

2009年8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再次来东莞视察产业结构调整时,不再那么严肃,而是笑脸相言——转型升级见到了曙光。

“如果我们继续用过去的发展模式,利润这么低,肯定赚不到钱,一定要转型,只有想办法创造新产品,拿到市场上才能拿到高利润,然后才有钱去聘请高素质的人才。”在家乡投资了30年整的香港东莞同乡总会永远会长张细十分认同转型升级。

但双转型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刘志庚很清醒,“双转型至少要10年时间,不可半途而废,这是对东莞的未来负责,为东莞的未来着想。”

应战危机 妙招频出

【寒冬中,刘志庚和他的团队们研究着更多的帮企扶困政策,“真金白银”不断抛出。】

正当刘志庚率领广大干部深入推进双转型之时,2008年9月之后,金融危机来了,来得有点突然。

樟木头镇最大的玩具厂合俊倒闭,在媒体的炒作中,摇身变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倒闭的第一家企业”,恐慌在蔓延。

备好“6个10亿元”帮企业“过冬”

这对市委、市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进退的关键时刻,刘志庚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分头展开了密集调研。

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志庚走访20多家企业,为他们送计打气,并且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稳定人心、稳定企业、稳定收入当作重要工作来抓,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不赶厂赶人,按经济规律办事。

订单减少、融资太难,企业反映的两大难题让刘志庚感同身受。2008年10月6日,他主持召开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并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从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实施“东莞市重点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计划”。

几经讨论,最终敲定拿出10亿元,缓解融资难。3天后,刘志庚专程到市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东莞证券等单位调研,就宏观经济形势、10亿元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等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

40天后,新政正式实施,国务院为此还发了简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截至2009年8月27日,东莞1200余家企业已因此新政获得银行新增放贷400多亿元。

在书记、市长的带动下,一股帮扶热潮掀起——市镇村三级领导走访完所有外资企业。2008年11月11日,刘志庚率队到香港,参加“帮扶在莞港企促进扎根发展”系列活动,真心通报东莞出台的一系列帮扶企业、推动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在香港工商界刮起了“东莞旋风”。

寒冬中,刘志庚和他的团队们研究着更多的帮企扶困政策,“真金白银”不断抛出。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政府备好了“6个10亿元”帮企业“过冬”:

1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亿元的“科技东莞”专项资金;10亿元的“创业东莞”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计划;规范和清理行政事业收费,为企业减轻负担近10亿元;10亿元的进出口企业台账周转资金。

现场办公解保增长调结构难题

今年6月以来,虽然GDP增幅已脱负转正,最困难的时刻已过去,但刘志庚仍心系企业,坚持每周一次调研,了解镇村经济发展和企业应对危机情况。

2009年8月27日上午,水乡片现场会10:30结束,当大家都散去时,刘志庚临时决定要去村和企业看一看。随行的媒体记者说,他见缝插针式的调研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和风格了。

就在这一个半月内,刘志庚主持了现场重点项目会、六场分片现场会、一场重点产业项目会,以务实高效作风现场办公解保增长、调结构难题,很多镇的书记、镇长说,“这样的现场会以前少有,开出了动力、开出了压力。”

和谐为本 大爱暖城

【“不管你从哪里来、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你在这里工作生活,对这座城市发展有所贡献,你就是东莞市民,你就应该分享这座城市发展的成果。”】

有人说,“经济晴雨表”来自富豪,“社会晴雨表”来自穷人,到东莞工作后,刘志庚保持了一贯的习惯——深入基层,和百姓聊天。

一头扎进基层,却生发了诸多感慨。2006年4月17日,在虎门渔民村调研时,船上到处是垃圾,甚至还有死老鼠。一幕幕贫穷的景象让他感慨万千。

发放“千元红包”纾解民困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东莞富得冒油,我们还有不少穷人,还有人没有房子住啊。”在几次的东莞市“两会”上,刘志庚都心情沉重地提醒干部要头脑清醒。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莞存在的短板——区域发展不平衡。他给干部们算了一个账,强的镇一年产值近200亿元,穷的镇一年才几十亿,最富的村一年产值3.3亿元,最穷的村只有50万元。

“不是每个镇都很富,东莞还有11个欠发达镇。我经常说,东莞有三类人生活比较困难,一类是以前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二是摩的司机,三是渔民和贫困户。”刘志庚说。

这些思考和情怀,成了一道道扶民新政,其中就包括2008年中国十大民生决策的“千元红包”。

2008年5月28日,市政府发文,决定对户籍困难人员即保低对象、优抚对象、五保户等7类和低保边缘户共8类人群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每个人发放1000元。央视评论,这个“红包”震撼了当地市民,也震撼了整个中国。

“只要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而为,就应该大胆地去做、去试,当干部的不要有这样那样的思想包袱,就得能承担责任。”心里装着百姓,脑里想着服务,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刘志庚,就是以这样的性格为民立命,为民执政。

为了破解区域不平衡,今年一月,市委出台了2009年1号文件——市财政斥资2.33亿元,对村(社区)行政及公共管理支出实施一次性补助,共285个村(社区)纳入补助范围,补助最多的超过七八百万元。

今年下半年,在多个镇调研时,刘志庚和基层干部说,为了进一步减轻镇村负担,市里研究决定,镇际联网路不再由镇里出钱。

在他看来,东莞七成企业在镇村,镇村是东莞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思路很明确,市里不需要那么多钱,有钱就要支持下面的发展。”

从群众来信中了解老百姓的呼声

为什么对基层那么熟悉和倾注?刘志庚坦言,很多信息直接来自他与群众的互动中,“凡是老百姓写信给我,我都坚持亲自拆封,亲自阅读,从群众来信当中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呼声。”

东莞理工学院的退休老师利增威,这位老人与刘志庚通过信件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2006年5月20日,利增威给刘志庚写了一封信,主题是“关于组织创办退休老人游历采集东莞民风民情自行车小分队的设想构思”,希望能得到市里支持。

5月31日,刘志庚作出批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我个人的意见,不失为热爱东莞,精彩晚年的好创意。”在此支持下,小分队在7月1日正式成立并首游,此事在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

从这一次起,利增威至今已给刘志庚写了40多封信、总字数达12万以上的意见或建议,这些信刘志庚全都一一认真看,有些还作批示。

这样的作风,让利增威深受感动,2009年9月2日,他写了一封长信给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赞扬”热心听群众呼声的刘志庚。

同时,新莞人又始终牵挂着刘志庚的心,“很多新莞人和企业喜欢给我写信,我都很认真地看,有的会督促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2007年5月底,16岁的身患白血病的新莞人张梦玲,在无钱治病的万般无奈下,她的父亲给刘志庚写了一封求助信,面对一位普通新莞人的求助,刘志庚当即批示:请媒体了解是否真实,如属实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帮助。

6月11日,张梦玲致信刘志庚深表感激。6月13日,刘志庚饱含深情的亲笔复信,说“我作为市委书记,有责任帮助所有像你一样在东莞生活的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理想。”他还捎去2000元的心意,并相信此事将进一步激励全体东莞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一时间,满城大爱,情暖莞邑……

结束语

梦玲事件的背后,则是市委、市政府更多方面对新莞人的关爱,建设廉租房、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吸纳新莞人参政议政……

把“感恩”具体到了施政上,刘志庚用大爱书写着一个不变的承诺,“不管你从哪里来、在什么岗位工作,只要你在这里工作生活,对这座城市发展有所贡献,你就是东莞市民,你就应该分享这座城市发展的成果。”

如今,宜商宜居的东莞桂冠越来越多: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来源:东莞日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陈芳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