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2009年05月12日 15:39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逝者已安息,生者自奋起。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烈士,献给矢志重建家园的灾区人民,献给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祖国…… ——题记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邹声文、谭浩、刘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组黑色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刻下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 一年后的今天—— 悲伤仍在心底,生命已然蓬勃。瓦砾中,青青的小草顽强攀援,鲜艳的野花迎风挺立;废墟旁,崭新的村庄和城镇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不时传出琅琅书声…… 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让我们告慰罹难的同胞,告慰牺牲的烈士—— 毁坏的家园正在重建,曾经的疮痍已经新生。13亿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灾难中顽强挺立的灾区人民,正在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告诉自己、告诉祖国、告诉世界—— 历经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国人民结成了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万众一心、奋勇向前,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书写民族复兴新的辉煌篇章…… 深情的牵挂始终如一。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的同时,党中央提早谋划、科学决策,全力推动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这是一个个牵动人心的地方—— 都江堰、平武、映秀、漩口、北川、汉旺……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再赴四川灾区,用整整三天的时间,逐一考察各个地震重灾区。从安置小区到越冬过渡房,从羌族村寨到板房教室,从卫生诊疗室到重建工地……总书记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和各地援建人员,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中南海与地震灾区始终情相通、意相连。真诚的牵挂,深切的关怀,激励着灾区人民挺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急时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挑战—— 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31日至6月1日,总书记又亲临陕西、甘肃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奔赴救灾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震后2小时,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紧急飞赴四川灾区,当晚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此后几个月里,温总理又先后6次前往地震灾区,看望刚刚复课的学生,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指挥抢险,参加北川中学开学典礼…… 从紧急搜救幸存者到争分夺秒救治伤员,从排除万难转移被困人员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从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到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在灾难降临的危急关头,在抗震救灾的关键节点,人们总能看到党中央这样果断的决策、及时的部署,总能听到中央领导同志这样饱含深情、坚强有力的声音—— “尽最大可能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 “从各地和部队调集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和专家组,到灾区对受伤群众实施救治”; “严密监测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 上下同心者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直面特大灾害的严峻考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震后的灾区,百废待兴。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斗争的同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及时部署—— “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5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成都连夜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 “要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努力把这场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就灾区恢复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灾后重建的前期准备、规划制定等作出具体安排。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倾情关怀,始终引领着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查看心情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