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迸发新思维

2009年05月12日 15:19北京晚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宁可受苦而保持清醒,宁可忍受痛苦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 ——茨威格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让我们为那些遇难的同胞默哀。

默哀之后,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你们——不再哭泣,露出坚毅,因为川人自古有着“血性、坚忍”的精神;努力活着,用力微笑,因为川人的“人文、宽容”之精神自古未改。

天府之国,安闲热烈。虽然“蜀人衣食常苦艰”,但是也有诗句——“蜀人游乐不知还”。从苦艰到游乐,川人在用独特的地域精神支撑着自己。而此次汶川大地震和近一年的重建中,川人不断迸发出的新思维又丰富着这地域精神。

就业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高尔基

这几天,住在绵阳高新区永兴板房村的原北川曲山镇沙坝村的村民都在忙着写申请,申请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在大地震中,他们大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杨正华着急地给在成都上大学的儿子杨波打电话,希望儿子能抽空回来一趟,替自己写个申请,“毕竟我上的学不多。”家里的6亩地被山体滑坡埋掉了4亩,菜子、麦子、玉米都颗粒无收。

失去了土地,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

北川擂鼓镇胜利村的王光清老汉也很是伤感,他觉得整天都没事情做,“我经常会走到那个地边边上去,看着土地里长出的野草都觉得亲切,那是地啊”。

失地的农民并不懂得“新思维”的含义,他们只是觉得还要生活下去。

杨正华现在每天都去一些工地打零工,有时候是帮着抬建材,有时候则是给泥瓦匠打下手。一月下来,也能挣上七八百元。

王光清老汉别看72岁了,但是干活的劲头十足。他不顾地震中被砸伤的右脚,还主动到擂鼓镇周边的工地讨活去,只是有一次别人看他年纪太大,委婉地拒绝了他。

就业的新思维处处绽放。在北京,今天,一家名为“豆妈妈”的绵阳锅魁饼店在和平里附近开业。店里的人都来自地震灾区,他们说:“不等不靠,到处转战就是川人就业迸发的新思维。”

四川省人民政府5月7日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透露,地震造成四川灾区损毁灭失耕地17.6万亩。截至5月4日,四川全省共调剂宅基地1.2万亩、调整耕地2.3万亩,已实现市(州)内异地安置的占应安置户数的99.7%。

目前,四川全省已帮助12.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9.3万人,组织劳务输出25.6万人。

家庭

屋是墙壁与梁所组合;家是爱与梦想构成。

——泰格尔

41岁的周永琼结婚有两个月了,她说磨合期就快过去了,剩下的就是平平淡淡的幸福了。周永琼是和45岁的贾学旭再婚的,他们都是北川曲山镇三大队的,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3月10日,他们登记结婚。两个人结婚重组家庭,周永琼带来了自己19岁的儿子,而贾学旭则是领着两个儿子,一个23岁,一个20岁。

如今两口子守在北川老县城附近一个摊摊上,卖些民族饰品。接下来,他们还打算做油饼生意,因为这是贾学旭的老本行。

周永琼其实一开始并不想再婚,但又常常感觉她居住的板房毫无生气,尽管布置得很新颖,“哪里是个家啊,做个菜都没得人吃。”

不少人都再婚了。4月26日,北川还为20对重组家庭举行了集体婚礼。53岁的段学良和51岁的文先萍,是当天参加集体婚礼中年龄最大的一对新人之一。去年8月26日,两人经单位同事介绍相识,9月16日,他们就登记结婚了。

金黄的玉米、红火的辣椒,红绸缠绕的羊头骨……那天,吉娜羌寨随处可以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有了小家,才能踏踏实实地建“大家”——这就是灾区人对于家庭的新思维。

“小家”离不开孩子。又见到杨晓蓉了,这个27岁的妈妈在地震中失去了5岁的女儿。如今身孕7个月的她笑称自己离企鹅越来越近了,她开始“抱怨”:“现在和朋友们去茶馆耍都不方便了。”

失去孩子的父母有不少,他们大多像杨晓蓉一样选择了再育。因为他们深知,也许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他们深知,逝去孩子的梦想同样是这个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资料,地震后北川全县产生2000多个单亲家庭。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